中国力争使农民收入可持续较快增长
中国力争使农民收入可持续较快增长 更新时间:2010-2-6 0:30:31 中国正在通过长效的机制安排,力争使9亿农民实现收入的可持续较快增长,并尽快抑制并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意味着在12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幅度至少要达到6%,因此,建立“长效的增收机制”十分必要。
2009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比2008年实际增长8.5%,连续六年较快增长,然而其仍然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3个百分点,两者差距仍在持续扩大。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日前表示,“2009年中国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又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挑战,但我们战胜了这些困难,农民增收比预期要好。”
在本周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马铃薯、青稞、花生等农作物,以及牧业、林业、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等被纳入其中。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说:“以前主要是在农区对农民进行补贴,现在扩大到了牧区、林区和垦区。”
中国自2004年起建立向农民直接补贴的制度以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获得的推动力越来越大。
在中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滑县,农民王保军的一个专用存折上,每亩地的各项补贴已达93.72元。而直补政策刚刚启动的2004年,他的亩均补贴只有12.3元。
“种一亩小麦,成本在400元左右,其中的四分之一由政府承担。”王保军说。
丰收之后的“谷贱伤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顽症。1998年中国粮食产量曾首次突破5亿吨大关,但粮价却持续下跌了5年,一度使农民收入徘徊不前。而2006年,当粮食连续3年丰收后,粮价下行的阴云再次浮现。
当年,中国政府委托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接入市,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对小麦实施“托市收购”,果断的市场调控措施造就了“增产涨价”的良好局面。此后,伴随着“最低收购价”的不断提高,中国粮食生产历史上首次实现连续6年丰收,其中,最近3年连续突破5亿吨。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完善市场调控机制”。除了继续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收购价外,中国政府还将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说:“推动农业发展,鼓起农民钱袋,最关键的一点是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目前以充实农产品储备为基础,适时吞吐调节的价格保护制度日渐成型。”
外出务工收入已占中国农民收入的30%以上。目前中国有1.5亿名农民工外出务工。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并着力将各种措施制度化,努力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体系。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年初大批农民工被迫返回农村。中国各级政府紧急采取措施帮助农民工恢复就业或者就地创业。截至2009年11月底,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达1.52亿人,高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山东省宁阳县东疏镇后学村农民工李淑娟,2008年底失业返乡后,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办起绢花加工厂。如今,她的绢花加工生意越做越大,已辐射周边近10个村庄,加工户发展到100多个。
李淑娟说:“外出务工者长期接触经济发达地区,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资金,蕴藏着较大的创业潜力。”
宁阳县就业办副主任李庆旭表示,全县已有6万多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共创办畜牧、种植和各类私营企业近500家,投资额达10多亿元,安置就业2万多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引人注目地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出生的外出务工农民,数量大约有1亿人。
唐仁健表示,要加强农村新生劳动力的预备制的培训,初中、高中毕业以后没有升上学,给他们免费培训一定时期,作为劳动大军的储备。另外,还要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山东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樊祥成认为,新一轮农村建设的启动,一方面将改善农村的民生硬件设施,另一方面也将增加农民务工增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