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楹联拾趣(第二辑 嘲讽5)

嘲知府、知县通用联

清时,有嘲讽知府、知县的两副通用联,入木三分,值得一读。嘲知府联云:

见州县则吐气,见藩鼻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得说几个“是!是!是!”

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贿赠,不觉的笑一声“呵!呵!呵!”

嘲知县联去:

下官拚万个头,向上司磕去;

尔等把一身血,待本县绞来!

“大人”与“卑职”

官场上,一般官吏对上司均尊称“大人”,自称“卑职”。有人将这两句口头禅缀成一联嘲之云:

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三十六天官,与玉皇大帝盖瓦;

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万分该死,死落十八层地狱,为阎罗老子挖煤。

“请上座独吃八板”

有一县令,某日入村办事。时值三伏炎暑,赤日当空,于是到一僧寺体息。刚入寺门,寺中住持正饮得半醉,上前问县令道:“长官可伴我饮三杯吗?”谁知县令官气十足,生气地喝他“滚开”。住持还不识趣,死皮赖脸地纠缠:“今日恰好备有美酒,你我同饮三杯,有何不可?”县令大怒,命差役把住持拉走,有顷,挥笔批道;

谈何容易,邀下官同饮三杯?

礼尚往来,请上座独吃八板!

写毕,果然命人把住持重打八大板,驱逐出寺,真是冤哉!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

有某举人,乡试未中试时,家徒四壁,饥寒交迫,向亲友借贷,屡遭拒绝,受尽冷眼。中举之后,稍为沾亲带故的争先上门称贺、拉关系。举人有感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乃撰一联贴在门上,联曰: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一副人格化的元宵灯联

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

鼓对锣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统治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庆灯对联。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笺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而这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了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某些关系。

“哦,他们过年!

晚清年间,清政府对外割地赔款,对内盘剥人民,劳动人民生活濒临绝境;可是,地主豪绅却依然大肆挥霍。一年春节,云南某地富豪人家花天酒地,大放花炮,而穷哥们却啼饥号寒。有个农民气愤不过,在村口社庙大门上贴一春联,联用土地菩萨公婆问答口吻写道: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看来寻寻常常的十个字,却巧妙地揭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鼠无大小皆称老”

清时制度,凡是翰林院中资格较高者,人们都称之为“老先生”。曾有某甲到翰林院去,看见一个童子伏在桌子上观书。甲叫他做先生,他不肯应声,询问是何原因,他说:“翰林院里没有一个不被称为老先生的,我虽然年轻,‘老”学还是不能丢。”由此,即可略见一斑。

清道光年间,有一个姓鸟的人到浙江当巡抚,某翰林前去谒见他,乌巡抚出联嘲笑他:

鼠无大小皆称老。

那翰林也不示弱,随口应道:

龟有雌雄总姓乌。

“如何东粤独来徐?”

清朝某年,有一姓徐的翰林到广东当学政,以貌取士,凡少年英俊者皆中选。当地士人作联嘲之云:

尔小子整整齐齐,或束带,或抹粉,或涂脂,三千人巧作嫦娥,好似西施同进越;

这老瞎颠颠倒倒,不论文,不通情,不达理,十八省几多学士,如何东粤独来徐?

如此“主考官”

清代有满族人某,官居高位,不学无术。曾奉命到某省当主考官,他既不能凭自己眼力衡文,又不便请人代阅,于是心生一计,将试卷编成号数,放在一竹简之内,颠倒倾摇,以首出的号码定为第一名,其余类推。还自诩这样做是“至公无私”。

有某考生于是作联揭其情状云:

尔等论命莫论文,碰!

咱们用手不用眼,摇!

真是神来之笔。

张挂一联,吓倒二官

贵州有两个人,一个叫冷超儒,一个叫钱登选,都是官拜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县学生员。但因他俩都是贿赂上司得官的,所以深为广大读书人所鄙视。有人用他俩的姓名,写成一副嵌字联,张挂于文庙的大门上,联云:

不读书以超儒,士心皆冷;

未通文而登选,人谓有钱。

见者无不拍手称快。冷超儒和钱登选做贼心虚,只好托病辞官,躲走他乡。这副小小对联,倒有驱邪降魅的不小作用呀!

“这等无心腹,枉作生猿(员)”

有一新娘,才貌双全。新婚之夜,当地众学生员都来闹新房,本想捉弄她一番,谁知新娘一下子看出他们的用意,抢先提出道:“我出一上联,请诸君对出下联。对得好,我亲自奉献喜糖佳品;对不出,请吃闭门羹,好吗?”众人皆道:“如此甚妙!”

当时,门外正在舞狮戏,新娘即景出联曰:

弄子弄狮,一副假头皮,难充真兽。

弄子,指舞狮戏耍的人。众生员一听此联,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有顷,新娘笑道:“让我为你们对出下联吧。”乃高声念道:

画工画猴,这等无心腹,枉作生猿(员)!

众生员听罢,羞愧满面,无地自容,只好一哄而散。

如此“白卷先生”

某贵族子弟,花钱捐了个监生,实际胸无点墨。有一次,国子监祭酒勒令他参加考核,他生气极了,在试卷上用大字写道:

因怕如此,所以如此,仍旧如此,何必如此,直免如此!

有人觉得可笑,想给他对出下联,苦无可对。后查书,见唐朝末年韩建为华州(今陕西华县)节度使时,因怕僧人行为不检点,特设一个叫“僧正”的来管理僧人。谁知所选“僧正”行为就很不正,致使僧人更加肆无忌惮。韩建闻此,当时批道:

本置僧正,欲要僧正,僧既不正,何用僧正,使僧自正。

此虽可为下联,但字句之间尚嫌不甚工整。

古稀人应童子试

有一个人连年应考,然而每次都是名落孙山,连个秀才的资格都捞不上,一直到七十岁还去应童子试,有人因作联嘲之云:

行年七秩尚称童,可谓寿考;

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

收句末字,均双关语,妙不可言。

“哥哥你错了”

清朝某次科举考试时,卷中有句云:“昧昧我思之。”有一考生,误“昧昧”为“妹妹”,因答为:

妹妹我思之。

批卷者看了不禁哑然失笑,于是挥笔批道:

哥哥你错了!

“打他姨妈,吓我岳母”

湖北某学堂,开设有日文课。一个学生将课文中的“搭太衣木”(读音),读作“打他姨妈”;另一个学生则将“黑乌育”(读音),读作“吓我岳母”。于是,同学们作联戏赠他俩曰:

打他姨妈;

吓我岳母!

引来一阵哄堂大笑。闻者都说这是天造地设的巧对。

草包编辑

昔有某编辑,不学无术,偏喜欢随意改别人的稿件。一日阅稿,见稿中有“蔡中郎”、“文抄公”等词语,不禁皱眉,以为是作者粗心大意,用字颠倒,于是大笔一挥,将“中郎”改为“郎中”、“文抄公”改为“抄公文”。文稿刊出后,作者了哭笑不得,拟了一副对联,送给这位编辑:

“文抄公”就业抄公文;

“蔡中郎”改行当郎中。

风雨对

有位教书先生喜欢喝酒,但只要一喝酒就撒酒风。有一天,他出对子让弟子对。先生说:

风。

弟子对道:

雨。

先生又添成三字对:

催花雨。

弟子接着对道:

撒酒风。

先生又添成七字对;

园中阵阵催花雨。

弟子又对道:

席上常常撒酒风。

先生说。“你虽对得好,只是不该说我先生的短处。”

弟子说:“先生若是不改过,那我就是先生的先生了。”

农夫与秀才

有一个秀才,成日里不是死啃书本,就是吟诗不停。有一天,他到野外漫步,恰巧遇见一个老农夫摘菜回来,肩挑一担竹箩,一口大,一口小,秀才一见便起诗兴,高声吟道:

大箩是箩,小箩也是箩,小箩装进大箩里,两箩合一箩。

秀才吟罢十分得意,对着农夫吟来吟去,农夫听得厌顺,刚巧有人抬着棺材走过,便也对着秀才吟道:

棺才(材)是才,秀才也是才,秀才装进棺才(材)里,两才合一才。

秀才一听,大惭而去。

书生和渔翁

有一天,一个纨绔书生赶集,见一渔翁正在叫卖鲜鱼。他想买几条佐餐,可是匆忙中忘记带钱。他暗想卖鱼的无知无文,便心生一计,对蹲在地上的渔翁说:“老翁,这鱼真好!你要有兴趣的话,咱俩对副对联。我说上句,你对句。对上了,我把你的鱼全买了;对不上,这篓鲜鱼我拿走。”渔翁上下打量着书生,点了点头。书生于是念道:

磨大口小,齿轮轮,吞粗吐细。

书生念罢,轻佻地看了渔翁一眼,得意地倒背着手转圈儿。渔翁双眉紧蹙,略一思索,左手拿起秤,右手指着杆、秤钩和秤星,不紧不慢地答道:

秤直钩弯,星朗朗,知重识轻。

书生一听,茫然失措,在众人哄笑声中转身溜了。

乩仙报复秀才

四川武胜县龙女寺的河对面有一座“水月观”。据说当地有一秀才,平时大言不惭,目中无人,人们对他又恼又恨。他曾出一上联求对:

水月观,鱼跃兔走。

当地文人一时难以为对,人家请秀才对,秀才自己也对不出,却装着已对好了而不肯说的样子。

有一年,龙女寺镇上关帝庙里请乩仙,那场合当然少不了秀才。乩仙降坛了。主坛的善男信女请乩仙降示名讳,乩笔龙飞风舞地写道:“吾关圣帝君是也。”秀才借机朗诵他的上联,恭请关圣帝君对出下联。有顷,忽见乩笔飞速转动起来,写道:

山海关,虎啸龙吟。

看客中的文人无不叹服,秀才也赶紧叩头,称颂关圣帝君真是文武全才。

接着,关圣帝君通过乩笔降示,出了个上联要秀才接对:

红罗帐里,有心戏嫂嫂。

秀才一看,吓得面如土色,跪在地上,头象捣蒜似的求饶。原来,这位秀才有盗嫂的阴私,事情虽做得秘密,可是,“鸡蛋虽密也有缝”,乡里还是有点风声。如今关圣帝君显灵揭发,不等于要他的命吗?乩笔停了一阵,居然代秀才对出下联:

黄泉路上,无脸见哥哥。

秀才一见,吓倒在地,人家把他扶回家,不久他便一命呜呼!

过了几年,此中内幕方才揭晓。原来是另外几个秀才预备好下联,装神弄鬼,本想嘲弄一下那位秀才,不料竟把他吓死了。由于怕吃人命官司,这才秘密了好些年。

自作多情的老师

从前有个老员外,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儿和一个小儿子,姐姐年长待嫁,儿子因为还是幼年,请了一个家庭教师教他。这位老师很懒惰,常常是出对子给学生,让学生想天,自己便到处逍遥。

有一天,老师外出游玩,出一上联给学生:

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

学生几天也想不出下联,寝食不安,姐姐问过情由,代弟作下联:

无人共枕,枉费一片痴心。

老师回来看到,问明知是学生的姐姐代笔,便出一上联难他的姐姐:

纸上画龙龙不动。

学生再求姐姐,姐姐又对下联:

鬓边插凤凤难飞。

老师知又是姐姐代笔,一想,学生的姐姐写这些下联可能是对他有意,于是想出一个试探对方的对子。从前结婚要彩色绫子,三尺给新郎,三尺给新娘。老师出的上联是:

六尺彩绫,三尺系腰,三尺坠。

小姐看后,对了下联:

一床锦被,半幅遮身,半幅闲。

老师一看,高兴极了,以为这是向他暗中表示爱情的对联,于是心急与小姐见面定情,立即又写个上联:

风紧林密,问樵夫何处下手?

小姐看看想想,觉得有问题,问弟有没有告诉老师是姐代笔,弟说讲了。姐姐想到其中许多误会,马上回了下联:

山高水深,劝渔翁及早回头。

老师看后,回联解析: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

小姐再回下联:

藕虽有孔,心中不染垢尘。

老师看得半懂半不懂,以为还有孔可钻,又写了一联:

桃梅李杏,这些花哪时开放?

小姐见老师心还不死,生气地答以下联:

稻麦黍稷,此杂种是何先生!

老师看后才知是自作多情,只好作罢。不久,小姐出嫁,一年之后,生了一对双胞胎,满月设宴,请老师作客。当双胞胎抱出来的时候,老师故意问小姐:请问哪个是“先生”的,小姐听出老师想占便宜,等老师话一说完,她就说:“不管哪一个,‘先生’是我的儿子,‘后生’也是我的儿子。”弄得老师狼狈不堪。

称霸称王,非牛非马

民国初年,广西横县有个姓陈的老同盟会会员,某次因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密谋打倒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陆荣廷,来到甘棠镇活动。该镇“团总”(地主武装头子)韦士元、冯泮球正好上任,请酒演戏,闻陈至,也不问皂白,硬请赴宴,并于席间要陈代写戏台对联。陈于是挥笔写道:

无端鼓角齐鸣,插雉尾,着龙袍,称霸称王,试问风光能几日?

不觉鬼魔现象,假头盔,戴面具,非牛非马,焉知世上少斯人!

联面写的是唱戏,实则讽刺了当时军阀土豪的横行霸道。尾联更以“非牛非马”的拆字法,痛斥了韦、冯二丑,他们哭笑不得。

“拖出老袁还我国”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河南项城人。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伪托人民“拥戴”,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京城中有好抱不平的人,曾出联求对,上联云:

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

这是拆字联,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園”(简体为“园”)去掉“袁”字,加进“或”字,即为“國”(简体为“国”)字。实质上是说,要打倒袁世凯,恢复中华民国。据说当时有个船夫应征对道:

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这也是拆字联,同样是双关语。从字面上看,“道”去掉“首”字,加进“余”字,则成“途”字。实质上是说,袁世凯复辟称帝,这是一种倒退行为,令人不堪回首,对前途深感忧念。上下联均从拆字中生出意义,天然巧合,绝无斧凿痕迹,可谓奇妙。

总统不是东西

一九一四年四月,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前清翰林、湖南巨绅王闿运给袁的总统府撰一联云: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横批是:

旁观者清。

上联和下联嵌入“民国何分南北,总统不是东西”,使得袁世凯十分尴尬。

“忘八”与“无耻”

袁世凯假称“人民拥戴”,窃国称帝,有人用歇后语的手法,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把“八”字和“耻”字隐去,言外有意,弦外有音,讽刺了“满口里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娟”的袁世凯是“忘(王)八”和“无耻”,并配上了“五世其娼”(以“娼”代“昌”)的横额,真是入木三分!

“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上联是:

袁世凯千古。

下联是:

中国人民万岁。

别人看后提出:“这上联的“袁世凯’三个字,怎能对得起中国人民’四个字呢?”写挽联的人笑了一下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嘛!”

“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有一副讽刺袁世凯“皇帝梦”的对联,辛辣,幽默,值得一读,联云: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本为中药汤头名,这里指的是杨度、刘师培等筹安会六君子拥立袁世凯做皇帝的事,暗讽袁致死的原因,是得了想做皇帝的病。

“二陈汤”也是中药汤头名,这里指陈树藩、陈宦、汤芗铭三人,都是袁的亲信,开始极力捧袁做皇帝,后见大势已去,又随风转舵,先后对袁宣布“独立”。众叛亲离,成了袁的“催命符”。

“混之为用大矣哉”

湖南军阀谭延闿,茶陵人。为人险诈,善见风使舵,投机取巧。一九一二年在长沙,他问律师贝元昕:“近来怎样??贝答:“混!”谭大笑:“好!鱼龙混杂是混,仙女游戏也是混,混之为用大矣哉!”谭的一生以混见称,最后混到国民党的行政院长,遂博得了“水晶球”的诨号。他死后,上海某小报刊登了一副署名“解组”写的挽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寥寥几句话,刻画了谭的丑态。

“五四”运动中的对联

一九一九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掀起后,上海市各阶层爱国人民曾使用多种多样的宣传方法,对内外敌人展开了无情的斗争,其中对联也发挥了很大作用。磁业公会门前张贴的对联是:

四金刚捧日,的是可杀;

众商行罢市,尤须坚持。

四金刚是指段琪瑞、陆宗舆、曹汝霖与章宗祥四个卖国贼,语带双关。闸北一间虫鸟店贴的对联是:

三鸟害人鸦鸽鸨;

一群卖国鹿獐蜡。(陆、章、曹)

还有人把白云寺门前大匾“普天同庆”改为“普天同愤”,贴上一副对联是:

学子被捕神流泪;

贼奸窃国鬼兴愁。

大有阴阳不容之慨。当时上海跑马厅的景况也变萧条了,因为门前出现了巨幅白布对联:

那有心神看跑马

正应筹策补亡羊。

商京路一家服装店无骑于衷,单独开门营业,随即有人贴以对联:

你们雪耻雄心,全行要市;

本店金钱主义,孤独开门。

结果迫使这家店赶忙关门,店主谢罪。

及至运动胜利了,于是各店纷纷贴换新的庆贺对联: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巧改黄埔军校门联

一九二四年五月,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866—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筹办黄埔军校。我党派了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等同志去军校担任各种负责工作,并为军校制定了规章制度,开设了政治教育课。头几期的黄埔军校,确实很象一座革命熔炉,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和军事骨干力量。当时黄埔军校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纷纷被迫离去,军校性质起了变化,培养出许多反共反人民的新贵,成了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义愤之余,有人巧妙地将上面的那副对联改动一下,调换了上下联中两个字的位置,成为:

升官发财,莫走别路;

贪生怕死,请入此门!

“大老爷过生,小百姓该死”

一九二六年,陕西西乡县发生了严重的天灾:先旱后涝。全县绝大部分地区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次年春,正值青黄不接之际,反动军官郭翼嘉却大祝生日,派出爪牙,搜刮钱财。某乡民气愤之余,撰写了一副“贺联”,从外县邮局寄到西乡县衙门,联云:

大老爷过生,银也要,钱也要。票子也要,红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该死,谷未收,麦未收,豆儿未收,青黄两不接,送甚东西?

当时,郭翼嘉正在大摆寿筵,宾客盈门,忽接此联,弄得颇为尴尬。

一联两“赠”

续范亭(1898-1947年)在著名的《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一封五千言书》中,有一副对联是:

井底孤蛙,小地小天,自高自大;

厕中顽石,不中不正,又臭又顽。

此联有力地把阎匪的面貌揭露出来,后来他再把它“赠”给名为“中正”的蒋介石,更是惟妙惟肖。

“两三条巷伪政权”

抗战时期,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组织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厚颜无耻。当时沦陷区爱国人士作联骂之云:

国祚不长,八十多天袁皇帝;

封疆何窄,两三条巷伪政权。

上联嘲汪逆在敌军卵翼下,定落得与袁世凯同样的下场。下联讽其势力不外是在几个城市据点的一些热闹街巷里勒索收捐而已,因为一出市郊便是新四军和游击队的天下了。

防空洞拟联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反动政权龟缩重庆,继续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那时重庆经常遭受日机空袭轰炸。蒋帮的“国府”,在市郊歌乐山等地,建有精致稳固的防空洞,达官要人,一有警报,纷纷逃去,以保全其狗命。至于广大人民的防空设备,则置之不顾,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可言,以致一九四一年一次空袭中,发生了震动一时的重庆大隧道惨案,无辜人民遭难者数以万计,激起人民无比痛恨。有人为蒋帮的防空洞拟一联云: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运用成语,寥寥八字,简练贴切,上句还隐寓蒋帮真投降假抗日的丑行,下句亦语意双关,骂得痛快淋漓。

揭露刘竹轩的嵌字联

约在一九四二年间,刘竹轩任国民党饶平县长。在任期间,敲骨吸髓,无恶不作,人们替他起个外号叫“老竹头”,给他写了不少对联。其中一联是:

修竹千竿,横拖直扫,扫金扫银扫国币;

小轩一角,日煮夜烹,烹鱼烹肉烹民膏。

这联上下嵌有“竹轩”二字,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榨和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可说是民间创作的好对联。

“熟视无睹,有口难诉”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官僚乘机大发“接(劫)收”财,贪污舞弊,随处可见,某盲哑学校大门前曾贴一春联云: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国民党统治时期,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弄得人民贫无立锥之地,而蒋帮却还高呼“民国万岁”,高唱“天下太平”。成都文人刘师亮激于义愤,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借谐音双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社会,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捐得人无活计把躯捐”

国民党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有无名氏者作联以讽刺之:

尽敲榨假充公用,遍设关税、卡税、田税、屋税、丁头税,税到民不聊生将腹税;

竭搜罗大饱私囊,勤抽盐捐、米捐、猪捐、柴捐、屎尿捐,捐得人无活计把躯捐!

如此“有条有理”

有条有理;

无法无天。

这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法院徇私枉法,有人在某法院门口贴的一副对联。寓意是:有金条就有道理,无法币(当时发行的货币)就无青天!

讽刺“公局”的对联

解放前,潮阳县的达濠、赤港、青林三乡和达濠镇的地主豪绅,互相勾结,连成一气,朋比为奸,以达濠镇的大恶霸、外号“笑面虎”的吴醉樵为首。这伙吸血虫,为了巴结上司,巩固其封建统治地位,在镇上巡司埠设立一“公局”,名义上是公论民事,调解纠纷,维持治安,实则是他们逢迎上司、吃喝嫖赌的“公馆”。同时又仗“公局”之名,向百姓敲诈勤索,群众无不恨之入骨。有一年农历正月初一,群众以“公局”二字,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公局”门上,联曰;

猪公狗公,公然同理事,公心何在,公道何存,似此无公益闾里;

是局非局,局出许多钱,局内者甘,局外者苦,何时了局颂升平?

又一讽刺“公局”的对联

八面威风,转个弯私心一点;

大模尸样,勾入去有口难言。

这是解放前三水县的群众讽刺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一—“公局”的对联,用的是拆字法:“私”的本字是“厶”,与“八”合成“公”字;“尸”字与“勾”、“口”合成“局”字。既贴切“公局”二字,又刻画了这种反动工具的反动本质,因此,它曾传诵一时。

“免得保长拉壮丁”

解放前的重庆,特务横行,随意给人家扣“红帽子”,迫害群众,还任意夺人财产,派款摊捐,抓人拉丁。有人在土地庙门前,贴了一副春联,借土地公公、土地婆婆之口,辛辣地讽刺了反动派的横行霸道。联曰:

夫人莫抹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

老爷不要刮胡子,免得保长拉壮丁。

“公鸡母鸡只要肥”

解放前的四川省,乡村中多有土地庙,庙门多有对联。连在十字路口上,小得象木箱那样的庙儿,也常配有对联,用得最多的是这样一联:

黄酒白酒都不论;

公鸡母鸡只要肥。

这简直是把那“当方土地”小丑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地方上的保甲乡绅,难道不就是最直接地敲诈勒索善良百姓的“小土地”吗?

财神爷诉苦

过去各地都供有财神。迷信的人,不从事劳动生产,却朝夕向财神膜拜顶礼,以求发财。某年春节,有人题一联于财神庙门前,联云: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作半点事,朝又拜,夕又拜,教我为难!

这副对联为财神诉苦,真是妙语解颐,对不从事诚实劳动,但知醉心求财者,嘲弄得好!

菩萨自叹联

解放前,湖南湘乡县有一所庙宇,庙门破败,菩萨也满身剥落,但求财抽签者仍络绎不绝。有一年正月初一,庙门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我若有灵,也不至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

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这副对联有深刻的讽刺,有正面的说理,算得上反迷信的好对联。

弥勒座题联

福州鼓山涌泉寺山门弥勒座有副题联,饶有趣味。联曰: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

大肚佛题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北京谭柘寺题联,既替大肚佛描容画像,又给大肚佛赋予思想。岂止是说佛,分明是在笑世上活生生的人!

一个医生的自挽联

解放前,湖南省湘乡县有个医生,为人正直,不讨好地主富豪,却时常施药济贫。临终前作联自挽兼示儿孙云:

我愧无能,卅载功夫,可谓深焉!终难治贫者病根,富家钱癖。

人死何知?五尺棺木,亦云足矣!更毋需经忏损产,苫块伤身;

这联内容不袭旧套,它接触到旧社会贫富对立的问题,同时主张节约丧仪,是当时一般人所难以做到的。

某教员挽妻联

解放前夕,在蒋家王朝统治下,民不聊生。湖南有一教员丧妻,挽以联曰:

穿也愁,吃也愁,我把你苦死了;

儿不顾,女不顾,你比我快活些!

死者比活者“快活”,字里蕴藏着多少辛酸眼泪!作者在既要顾儿又要顾女,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情况下,怀着满腔悲愤,以饱含血泪的笔写就了这副挽妻联,无疑是一封对旧社会的控诉书!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乔大壮是四川华阳县人,平生愤世嫉俗,好打抱不平,又喜饮酒,醉后更无所顾忌。一九四八年春,许寿裳先生被害于台北,许是乔早年在北京的同事,他的惨死激起了乔对蒋帮的痛恨,乔心里郁积的愤慨难以发泄。当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单方面召开伪“国大”时,他借此机会,为南京的国民大会拟了一副对联,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愤怒:

费国民血汗已几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无字对联祭英灵

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南京大专院校学生游行,反饥饿,反内战,反对假和平,要求真和平,此举遭到国民党特务警察的血腥镇压,打死学生二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四·一”事件。几天后,在原中央大学礼堂举行了追悼会,会场四周挂满挽联,其中有副无字对联是:

? ?? ???

! !! !!!

此联无字胜有字,不仅强烈地质问、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而且表示了血债定用血来还的决心。不到一个月,这些惊叹号的誓言得以实现——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

讽刺“四人帮”的对联

十年浩劫期间,正当“四人帮”猖獗之时,有人引用这样一副对联讽刺他们: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心肠。

利用字形的部首和偏旁,形象而又恰切地勾画出“四人帮”的狰狞面目。

对于“四人帮”大搞阶级斗争扩大化,挑动群众斗群众,也有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讥讽之:

你上台,我下台,台上台下,谁都倒过台;

你整我,我整你,整来整去,谁都挨过整。

高档隔热门窗

高端隔音降噪门窗

隔热门窗

系统门窗品牌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