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打开抖音、小红书等社交软件来认识扬州,你一定会被皮市街、仁丰里这样传统又新潮的扬州老街所吸引。这些曾经衰败安静的老街,如今成为一扇扇叩开古城历史的人文大门,焕发着新活力。
皮市街111号,“边城书店”的招牌静静矗立9年后,终于火了起来,如今已成为不少年轻人来到扬州必到的“打卡地”。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不变的是,书店的主理人王军依然埋头故纸堆,一如往常修复古籍。他告诉记者,十年前,皮市街各种店铺很少,十家都不到,后来慢慢有很多年轻人来,这成为皮市街火爆的一个前提要素。
边城书店往南数十米的“浮生记”也是一家经营了多年的文创店。从2013年开店至今,主理人杭树志开发了100多款与扬州相关的文创产品,生意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他现在几乎一天都不敢休息。
这两家店为何会在这里站稳脚跟?皮市街为何会“走红”?这背后离不开王军、杭树志这些店主的坚守。广陵区东关街道古旗亭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魏玲介绍,皮市街上的商户都是一个带一个进驻的。
扬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雨平也表示,皮市街某种程度上说是自发形成的,大家越来越喜欢这种有文化、有休闲的氛围,也更加喜欢有烟火气的气息。
看似自发形成,实则有“隐形福利”。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一直在寻找“管”与“放”的平衡,让这条街的活力不减。广陵区城管局局长刘治平告诉记者,他们对于商户允许创新、允许外摆、允许改建,此外他们还专门引进了城市管家的服务项目,将原来单纯的管理扩展到门前三包、停车秩序、环卫监督、绿化养护等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
广陵区东关街道党政办主任杨榕介绍,皮市街出台了一套业态控制的办法,列了一些鼓励性业态限制类业态以及禁止类业态等,鼓励性业态包括文创、书店之类,他们会为商户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发展;对于一些禁止性像有产生烧烤油烟的业态,他们是明确禁止的。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晰各自的职责,这样的古城保护更新模式,在仁丰里街区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走进这条形似鱼骨的街道,沿街看得见“人间烟火”,也寻得着文艺浪漫,打造这条文气与烟火并举的街道,当地政府“文火慢炖”了足足9年。
广陵区汶河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桂金介绍,他们对沿线不符合古城保护风貌、不符合古城气质的业态进行了清理,比如废品回收、制作铝合金门窗等。此外,他们还持续征集一些闲置房屋,征求居民意见,将一些房屋拿出来进行“微更新”。
新业态想进来,就要盘活“沉睡资产”。这些年来,仁丰里创新解决土地产权等制度,以闲置的历史建筑、居民住宅、直管公房为重点,通过合理注入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功能提升其使用价值。“最难的时间我们也算是熬过来了!”王桂金告诉记者,一开始,居民对房屋改造有些犹豫的,街道给他吃“定心丸”,签订协议让他们看得到收获。对于新入住的项目,最初几年,街道要求必须具备一定资质,必须是省级各类文艺协会的会员,保证项目必须有文化底蕴在支撑它。
渐渐的,仁丰里出现了广陵古琴雅集,街道上传来阵阵刻拓声,剪刀在红纸间的走笔流光映照在窗前。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聚集在这里,焕发文脉的同时,也激活了积淀多年的古城气息。
梧桐院主理人柏岐凤告诉记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到这座房子,觉得可以改造可以再利用。在活化利用的时候,他们尽量保持房子的肌理,这对于城市发展,也是很有潜力的,也是要坚守的地方。
金木空间主理人冯韬表示,他主要做的是古建筑模型,内容、主题都和老城、和以前的扬州有关系,在老城里找到这样的工作室,更加契合主题。现在,在这里不仅可以带游客做手工,也可以带游客做研学、做讲解。
皮市街、仁丰里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古城能留下南来北往的人,是因为在古城保护更新的同时,不仅留住了魂,也保护了根。街还是那条街,但房不“空”了,文化“活”了,老街自然就变得年轻了。
广陵古城保护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杨丛刚表示,从目前来看,皮市街和仁丰里的模式符合当代经济形势发展的,有利于古城保护开发。目前,他们正在面向社会推动闲置公房对一些文创文化产业的定向招租,让更多的载体面向市场,能够使古城的资产能活起来。
老街更新,保护是基础。扬州较好地保留了脉络清晰的古城遗址、风貌完好的历史街区、特色明显的街巷格局和延续至今的民居建筑。古城深处,一座座文保建筑用古朴的身躯讲述着一代代扬州人接续保护的故事。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朱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