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手臂上下飞舞,工人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专心操作,一件件新出炉的产品在产线有序穿梭。8月5日上午八点半,记者走进惠州市华阳精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阳精机”)铝二质量部,现场感受产品品质员的工作。只见车间内井然有序,在车间一角的办公室内,25岁的品质工程师林锦辉早已在等候。
“我的工作就是用不同的工具给产品‘找茬’,这活很枯燥,得静下心来。”接着,林锦辉为记者介绍办公室的同事,他笑着说:“大家都是‘00’后,年轻有活力,我们的工作氛围很活泼。”
华阳精机的年轻面孔 郗建新/摄
在珠三角的制造企业,大多面临着员工“不再年轻”的危机,在一线很难看到这么多年轻的面孔。看见记者露出惊奇的表情,华阳精机负责人介绍道,该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客户为同行知名企业。5年前,公司也遭遇到招工难、留人难,影响到了公司的发展。于是,公司启动了“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为职工搭建了行政管理、技工/技师和技术/业务成长通道,让一线学徒工从初/中/高技工、初/中/高技师,直至晋升到高级工程师或总监,确保为每个有梦想的职工提供完整的发展通道。如今,华阳精机培育了约400多名技工技师队伍,其中超过80%都是年轻人。
“鸡蛋里挑骨头”的较真
“简单地说,我的工作内容就是用直角尺、等高块六角扳手等工具将零件装夹好后,使用高精密测量仪器,在不破坏工件表面的基础上,为零件质量及对整个生产工艺稳定性作出评价。”林锦辉一边介绍,一边拿着一个汽车部件,放到蔡氏三坐标测量设备上,夹好,用探针在产品上找好基准点,采集零件被测点数据,选取合理的计算方法,然后将数据生成报告。“这些数据就是工艺调试的眼睛,指导我们现场工艺去做调整。”他解释道。
林锦辉用六角扳手扭紧虎钳装夹锁紧产品 郗建新/摄
记者试着装夹部件,林锦辉指点说,装夹的时候要3点支撑定位,且必须采用可靠且方便的定位基准,才能保证精准。记者听得懵懂,林锦辉于是挑选好测针,指点记者找基准点。“测量要真正为其‘客户’服务,首先要分清楚测量结果为哪个部门所用、怎么用,据此选择合理的基准。设计基准一般是指图纸上的基准,而工艺基准则根据企业工艺制定,需要与加工工艺人员沟通确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林锦辉说。
林锦辉是惠州本地人,2018年毕业于惠州市技师学院,因为喜欢技术,他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找一些轻松的工作,而是进了工厂,做一名三坐标检测技工。刚入职的时候,他光看图纸就学了几个月,连睡觉的时候都想的是部件的不同尺寸。后来,做品质检测的时候就先从找感觉开始,勤学苦练3个多月后,才越来越熟练。
记者通过体验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包含满满的匠心。技工要按照客户相同的方法和基准,从用户的角度评价部件品质,评价项目超过30多项,严苛程度堪称“鸡蛋里挑骨头”。为了把品质做到极致,林锦辉和同事甚至在客户标准基础上制定了更高标准,将数据误差做到了0.002毫米之内。这几年,他们获得了“比亚迪优秀质量奖”“法国麦格纳感谢信”“南昌麦格纳零缺陷表扬信”,并助力公司成功导入麦格纳集体体系供应商。
从“制造”到“精造”,少不了设备智能化的功劳。近年来,华阳精机引进了“蔡氏三坐标测量设备”等精密装置,不仅提高了人工效率,规避了潜在的生产安全风险,还增强了产品管控力度,实现“边做边检”,真正意义上提高了产品品质和精度。
技术上不断精进后,林锦辉也时时思考与总结如何提高检测效率。比如,新引进的检测设备复杂多样,用三坐标测量,往往需要在左边打几个元素,随后又跑到右边打几个元素,紧接着又跑到左边打几个元素,反反复复左右跑来跑去,实在是浪费时间。他反复琢磨,将三坐标程序进行优化,不用反复旋转探头和移动,做到一个面的元素一次性测完点,提升了50%的测量效率。
“一微米”精度的品质
在模具部,32岁的助理工程师何增指导记者使用铣床。铣加工是模具加工的第一道也是最复杂的工序,工作中铁屑飞溅,烫到手是家常便饭,记者一边笨手笨脚地操作,一边还担心被铁屑溅到,真是手忙脚乱。
何增在铣床加工作业中 郗建新/摄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的细分市场,精密模具技术是其零部件产品具有竞争力的核心。高技术的模具行业在国外被称为“点铁成金”的行业,工业是强国之基,模具是工业之母。工业化时代,所有的加工制造业都离不开机床、模具。模具作为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是制造行业的核心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其中,能加工微米级模具的师傅更是行业稀缺人才。在华阳精机的模具部,何增就是5名精密模具中级技师中的一员。
“模具工就是熬年头,手艺全靠多学多练,一两天的时间连门都入不了。”何增从事模具行业已经11年,2009年,他考上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习模具专业。毕业后加入了华阳精机,成为一名铣床试用技工。何增告诉记者,多读书多实践是他锤炼技术的秘诀。刚入职,只要遇到有关模具知识的书籍,他就如获至宝,细细钻研,边读边思考,还有坚持反复的实操练习。
“做组件的时候,我有意提高难度,要求自己在‘一微米’精度内进行打磨。”车间铣床旁,何增拿着一个自主注塑的模具为记者示范,一个部件有16个模芯,他调好参数,用2毫米的球刀,慢慢烫出0.2毫米的深孔,力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不然会破坏产品的尺寸和光洁度,尤其是零件上形状复杂和精密细小的特征部位,比如微细孔槽、窄缝等。记者看到,何增利用铣削和微铣削打磨,每个小立柱之间的距离偏差在微米之间,最终加工出的产品棱角清晰、没有毛刺。
“一微米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1/60,工业模具的分毫之差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可以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模具车间主任吴培潮解释说,一个手艺好的磨工单练这个都要练三四年。
从懵懵懂懂的行业小白,到如今把“一微米”精度做到量产,是何增和团队不断精进加工技艺的成果。今年6月,他们团队还完成了公司成立以来首套1400T大型铝合金模具制作,该模具重达13.5吨,其中定模零件117件,动模零件64件,滑块零件149件,这个订单的完成标志着该公司在中大型铝合金模具开发上取得了突破。
“五星”班组长的能量密码
走进华阳精机锌合金精密AB2线班组,就像进了一个能量场,在班长解玉灵的带领下,员工干劲十足。
解玉灵是从一线普工成长为基层管理者。2004年,她从河南老家来惠州打工,2012年入职华阳精机,做一线普工,慢慢成长为产线组长。2016年,公司上线了一条抛光产线,将解玉灵调到该产线做班长。
解玉灵担任线长培训员工标准化作业 郗建新/摄
“到新岗位后,我的压力很大,我发现自己根本胜任不了新岗位的管理工作。”解玉灵说,她自己主动申请调回到原来的岗位。刚好,华阳精机于2017年开始了“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她参加了一系列班组长管理能力培训,还积极参与公司的“五星班组”建设工作,推动车间5S 建设、U形生产线的改造,大幅度提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刚开始推动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基层员工不配合,不理解,认为这是给生产加负担。”解玉灵说,于是她借助公司精益推进办的力量,主动学习,从自身改善抓起,抓5S,挑选优秀员工带头示范,给予奖励。如今,她所做的一米范围内5S试点线取得了成效。在公司第5期、第6期评选公司级五星班组中,解玉灵的小组连续获得第一名,成为其他班组示范点,她负责小组的电产外观作为五星班组样板区,改善后效率提升59.4%,面积节省67%。上半年,公司订单增加,赶工期间,她挑选的五大员(安全、质量、成本、设备、生活)协同组织,在保交付、赶产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谈及五星班组对她的影响,解玉灵说:“五星班组建设让我提升了班长的管理能力。以前是领导说什么,我们做什么。现在,我会去思考,为了完成产量目标,我需要做什么,怎样才能达到目标,我需要多少人、什么资源,怎样以更低的成本、更高效的方式去完成生产任务。”
现在的解玉灵,做管理工作得心应手。每天,她以例行的早会开启一天忙碌的工作,并将当天的产量目标、完成情况、问题点及改善措施一一跟员工传达、沟通,同时将目标逐级分解,传递给五大员。35人的班组在她的管理下,井然有序开展工作。今年,该班组更是实现了人员“零”流失,人均产值每月持续上升。
记者手记
中国“智造”需要更多年轻工匠
伴随着新型制造业的发展,一部分低端劳动逐渐被机器替代,智能化设备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更加优化,这些新岗位对产业工人技能也提出了新要求,从业者要从单一型技能人才向复合型技能人才转变,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精密制造技能,以适应新型制造业发展的要求。
但我们看到,在珠三角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年龄老化,吸引年轻人动力不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进企业、进车间,进去了也留不住,导致产业工人质量与企业岗位需求仍有差距。
其实,无论“机器换人”,还是“人才升级”,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高级技工。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要让专业蓝领阶层发挥价值、创造价值,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激励,不仅要多设置一些专业技术岗位,比如工程师、技师、首席专家等,更要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让更多的年轻工匠愿意来,留得下,有收获。
可以说,林锦辉、何增和解玉灵是幸运的。2020年6月,林锦辉入职的时候还是学徒工。由于表现出色,他两年间跳级晋升到高级技工,符合公司转职业通道要求,遂经过考评,转为技术通道,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工作11年,何增从学徒工上升到助理工程师,工作上有成就的同时,他还在惠州组建了家庭,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家庭生活从坐“绿皮火车”到“快车”“高铁”,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解玉灵也在管理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她年轻的时候入职公司,在公司成长,在公司成才,通过劳动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产改经验谈
让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
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华阳精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自2017年起,华阳精机围绕基层打造人才,开始建立自己的技工技师队伍,通过定期选拔、严格考评、校企合作、“苗圃计划”、培训赋能等一系列技工技师定向打造工作,目前技工技师队伍已达400多人,占全司总人数25%,其中机械背景大专以上学历占比60%以上,为公司持续高速发展储备了一批年轻、专业、有干劲的基层技术队伍。
华阳精机董事长刘斌认为,企业发展必须“三环”联动:服务客户的“环”、塑造人才的“环”、创造效益的“环”。其中,塑造人才处于最核心的位置。
优秀的干部队伍是保障企业良好运营的基石,华阳精机的产业工人队伍改革从干部管理机制开始,确保选拔、培养优秀的干部队伍。公司人力资源部制定了《华阳精机干部管理规定》,完善的制度确保选拔、培养能够传承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能够带领团队实现组织目标、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能够能上能下、能派能调的干部队伍,营造“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的良好氛围。
从2017年起,该公司开始技工技师体系建设,将普工团队定向打造,培养熟练的技术工、操作工,形成“学徒工——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初级技师——中级技师——高级技师”的技工技师通道发展序列,与技术通道、管理通道并列。
技工技师考核,是该体系晋升的重要衡量标准。人力资源部每半年组织一次,考核依据工作经验、学历、专业、晋级考试及主管评价等进行,通过晋级考试以及主管评价者,次月将享受到与晋升后职务相对应的福利待遇。至今已开展了11期晋级考核,从2017年无技工团队发展到现在400多人,五年来,华阳精机技工技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此外,华阳精机与大专院校保持着长期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毕业后的大专生到公司就业,为后期技工技师培养提供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广东省技师学院是华阳精机校企合作的定点学校,校内设立华阳精机冠名的“模具”“数控”“机电”三个班,公司技术骨干人员定期到学校进行授课,培养对口人才。
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进入公司后,列入“苗圃计划”,该计划贯穿整个阶段,从学徒工成长到高级技师,持续关注,建立“师徒制”,有明确的培养计划。“苗圃计划”让技工技师体系持续执行得到保障。如今,该公司已经形成完善的技工技师考评体系,不仅成为基层员工晋升为技术人才的有效通道,作为一个“赛马”平台,更有利于各部门选拔到符合公司发展的基层技术人员。(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