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民县胡集镇北部有一个四百来口人的小村东杜村,在村子的中心地带有一座建于光绪年间的古建筑群——李家大院。因为村名的原因,当地人也叫它“杜家大院”。东杜村李家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最兴盛时李家大院占地20余亩,主体为六个四合院八十多间房子,大院周围拥有十米高的城墙、炮楼等完整的防御体系。在大院的西边,还有花园、马厩、车棚、碾棚、偏房等建筑群。不算守家护院的佣人家丁,有50多口子人。后来,李家大院遭土匪洗劫、日寇暴行,家道败落。现在的李家大院,已经仅剩一座相对完整的门楼和东面的城墙。六个四合院几乎损坏殆尽,仅仅留有部分墙基和门楼。
探访李家大院旧址
2016年4月14日,记者跟随东杜村党支部书记李波走进了东杜村,探访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李家大院。
刚到村口,记者就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但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是什么。村口坑坑洼洼的道路两边,搭起了一些做餐饮生意的简易门房,不时有穿着工装的工人从门前经过。越往村子里去,这种怪异的感觉越强烈,几乎碰不到一个村民。直到车子停下,记者环顾四周发现,不论新房旧房家家户户都没有大门。透过空洞的院门,可以清晰地看到到院子里的情况:一些破旧的家具和建筑垃圾凌乱地散落在地,院内房屋的门窗都已卸去。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拆迁村。
“再过20天左右,整个村子就都没了,因为现在新村还没有建起来,村民们目前都暂时分散到附近各个村子里去了,剩下的不到十户了吧。”李波告诉记者。
跟随着李波的脚步,我们来到一个坐南朝北的旧式门楼前。“这里就是李家大院了,也是我曾经住过的房子,这个门楼就是大院的正门。”李波说道。
记者看到,这是一个青砖结构的拱形门楼,由于年代久远,从地面往上一人高的青砖已经部分风化脱落,门楣上方有一块砖砌匾额,不知什么原因,匾额上的字已被毁去。李波告诉记者,匾额上本来有“茂盛永”三个字,是李家大院的商号。
进了大门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六个北方民居特色的四合院对称分布两边,东边三个,西边三个。据李波介绍,东边的三个院落,自北向南依次为老二李承忠、老四李承让、老三李承俭的居所;西边的三个院落,最南端的院子归老六李承明所有,剩下的两个院子归老五李承恕所有;因为李承霞是老大,他则继承了位于村子北边的祖宅。
六个四合院的门楼相互交错对应,以老二李承忠家的门楼(东北角的院子)最为高大,至今仍保留着青砖铺就的台阶,台阶底部的南面有一孔洞。李波介绍,这是排水用的阳沟,院中的积水从孔中流出,绕门而过流向北面的大门外。其它五个四合院的阳沟也是同样设计,包括整个大院的排水,也是水流绕大院一周之后再排出。这种设计据说叫做“汇(音)龙水”,水代表财富,有聚财之意。
如今六个门楼只剩下四个,大门也已经卸去,并且门前长满半人高的荒草,老三家的门楼甚至已经被砖块封死。走进老五李承恕家的门楼,墙壁一边有两个明显的孔洞,据说是用于守门的射击孔。六所四合院也只剩下四个,老三的院子只剩下一个门楼和北屋,老六的院子已经完全毁去。老二的四合院是六个之中修建得最好的,也最惹眼。但如今院子里杂草丛生,杂草间扔着一个破旧的沙发河一些废弃衣物,满眼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
据李波介绍,现在的院子虽然看上去比较完整,那都是后来修缮的,据说李家大院被洗劫过以后,为了防止再次被劫,老二就自己动手把院里的屋顶都给挑了,只有墙壁的根基部分仍然是原来的。
东杜村李家的发家史
李家的发家,要从李景汤讲起。李景汤兄弟六人,他排行老三,故称李三公。李景汤生有六儿一女,大儿李承霞、二儿李承忠、三儿李承俭、四儿李承让、五儿李承恕、六儿李承明、小女姓名不详。
据李承霞的嫡孙,现年84岁的李曰仁介绍,当年李景汤生下六儿一女后,家境贫穷生活困难。而李景汤的哥哥则生有一儿一女,他的哥哥曾经笑话李景汤说:“一儿一女一枝花,孩子多了累得煞。”清光绪年间,黄河、徒骇河常年闹洪灾,黄河决口。清政府为了抗洪救灾,急需大量的救灾物资。也许是为了争一口气,而立之年的李景汤拉扯着六儿一女将黄河以北的秫秸、柴草以及加工好的草绳收集起来,供朝廷救灾使用,连续八年,李家由此开始积攒财富逐步起家。
李景汤去世时年仅53岁,之后由其妻徐夫人当家。在六个儿子为父亲李景汤所立的墓碑上刻有“母徐氏严兼至家法尤整饬不亚于我父当年”,可见徐夫人也是当家管事的一把好手。1917年徐夫人去世,由大儿子李承霞管家。
李承霞有一次去姥姥家走亲戚,看到姥姥家有一匹白骡子,长得高大威猛,甚是喜欢。李承霞的姥爷看到外甥喜欢,就将白骡子送给了李承霞。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一匹骡子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李承霞拿这白骡子当个宝儿,就是靠着这匹白骡子往黄河上送秫秸。从那个时候开始,李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有了钱,兄弟六个开始置办土地,最多的时候达到360亩地。有了地以后,兄弟六个首先做起了烧酒生意,开起了酒店,并用“茂盛永”做了酒店的商号。李家文明经商,童叟无欺,烧酒买卖越做越大,财富也越积越多,兄弟六个用了三年时间建起了李家大院,之后后又开起了钱庄、杂货铺和药铺,这是李家最辉煌的时期。据李曰仁介绍,钱庄和杂货铺就开在胡集老十字街上,一个道东,一个道西,分别为福祥号和增祥号。
李家大院的败落
李曰仁老人说,李家的家业最好的时候不过40年。老大李承霞去世的早,老二李承忠管家的时候,弟弟们就开始不服管了。当老三李承俭开始当家主事的时候,李家内部出现了矛盾,老四和老六纷纷纳妾,开始闹分家。
都说家不和,外人欺。那个时候,附近的土匪早就对李家大院觊觎已久,看到李家不和,土匪们觉得有机可乘,纷纷向李家敲竹杠。据李曰仁讲,当时李家大院的门楼,外面有一层铁栅栏,里面是包裹着铁皮的大木门。为了看家护院,李家还常年雇着部分持枪家丁,可谓防守严密,固若金汤。土匪多次前来骚扰,都无功而返。
李家第一次遭劫是1936年的春天,李曰仁老人当时刚4岁。也不知道土匪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得知李家刚买了一把崭新的盒子枪,便派人送信到李家,要求三天之内交出七支长枪和一支短枪,否则就血洗李家大院。被吓破胆的李家兄弟面对土匪的要挟无计可施,只能固守大院。三天后,土匪果然来了。可是面对防守严密的李家大院,土匪也是束手无策。最后,土匪的一名军师给土匪头子出了个主意,火烧李家老宅,以李家老少做人质,不怕李家大院不破。果然,李家兄弟站在高高的门楼上看到村北的老宅燃起熊熊的大火,全都慌了神。为了顾及李家老少的性命,李家兄弟把枪支仍在院内,翻东墙弃院而去。土匪察觉到李家大院没了动静,便带着进了李家大院。收了枪支,光粮食布匹就拉了七八车。后来,土匪们还觉得不过瘾,又绑走了李家老六,并留下口讯,让李家带着钱和枪去换人。无奈之下,李家兄弟只好派人给土匪送去巨资,将老六赎了回来,从此,李家元气大伤。
但是,李家败落的真正原因却是日军的暴行。1937年冬天,日军占领惠民后,在汉奸的带领下,四处烧杀抢掠。来到杜家村,目标就是富甲一方的李家大院。当时商号里的家丁同仇敌忾,依靠着李家大院的高墙炮楼,凭借十几条枪支,硬是将日军阻挡在了大门外。
李家大院的抵抗出乎日军的意料,也彻底激怒了日军。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抓了村里的几名群众当盾牌,赶着他们往李家大院冲锋。院里的家丁怕误伤了村民,便纷纷停止了射击。鬼子终于冲到大门外,但是由于大门坚固,鬼子撞了几次都没撞开。一计不成,再生一计。鬼子命令汉奸向院里喊话,如果不开大门,就要把抓到的村民活活烧死。无奈之下,庄主一边派人给鬼子回话拖延时间,一边让院里的老少爷们翻墙逃命。鬼子终于冲进了大门,开始大肆抢劫,临走时还抓走了两个没来得及逃跑的人质。为了救人,庄主变卖土地家产从汉奸手里将人赎了回来,两人却已经变得疯疯癫癫。从此,“茂盛永”商号倒闭,李家也彻底败落。
如今的李家大院,已是残败不堪。唯有那一块块青砖和高高耸立的门楼,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走在胡同里,闭上眼睛,抚摸着风化严重的青砖,似乎仍能够听到人来人往的熙攘声。
精彩内容 :
■出品:鲁北晚报全媒体运营中心
■监制:温庆磊 ■制作:吴静 ■ 联系QQ:3097499208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报名“运动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