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川门窗

文章目录:

1、浦市河商文明2、文化中国行丨明大熔:贯堡渡那一抹乡村亮色3、窨子屋里的幸福密码洪江古商城打造“里仁为美”幸福邻里畅通社区治理内循环

浦市河商文明

来源:湘西网

浦市鸟瞰。 邓和生 摄

黄海龙

一到这里,时光似乎也凝滞了。

那河依然是那河,在阳光下淌着蓝色的波涛,流过旁边的沙洲、芦苇和草树;那山依然是那山,静静地拥抱着这座古城,听风轻轻地吹过,看阳光静静地垂落;那城依然是那城,高墙耸立、飞檐翘阁、巷弄深深……它就像一副古朴的画卷一样,粘贴在这片山水间。

它就是浦市,如一段凝滞的时光,静静地淌着,氤氲着岁月的芬芳。

见到浦市,我就想到了《清明上河图》,浦市是一副浓缩版的《清明上河图》,来到浦市就如同走进了《清明上河图》里,那些酒肆、茶楼、商铺、街市,让浦市依然浓烈着昔日繁茂的商业气息。河商文明,是浸在浦市血液和骨子里的基因密码。

什么是河商文明呢?我以为,就是一种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就是一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品格秉性,就是汇群流于一体、融百家于一炉的文化底蕴,它让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形成自身的个性禀赋。浦市是具有这种气度和品格的,是具有这种文化内涵的,这从它鼎盛时期曾云集了国内各地的客商可以看出,从它建筑风格融汇了各地的特色可以看出,从当地人开放包容的气度可以看出。正因为有这些,由此衍生和兴盛了属于浦市的河商文明,并能够穿越岁月的河道而经久不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浦市的商贸发展得很早,也开拓得很远,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据《史记·西南蛮夷列传》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在西域看到了中原的丝绸、帛布、瓷器、邛竹等物品,感到十分惊奇,问询当地人得知,这些物品都来自印度的四川商人,来自古黔中地区。史载,古黔中地区主要是湖南的沅澧二水流域、贵州大部,以及湖北西南部和四川东南部地区,远销西域的那些物品多出自沅水流域。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先生曾这样表述:“中国从古黔中‘海上丝绸之路’出口西域的货物,大致是从四川、湖北的酉水船运到湖南的沅水,再经沅水船运到贵州的镇远,然后雇用擅长行走崎岖山路的黔滇小马组成的‘马帮’,经贵州、云南、缅甸、印度到达西域各国的国际贸易通道。”林河先生把这条商贸通道称之为古“海上丝绸之路”,浦市就处于沅江边上,是古“海上丝绸之路”一个天然的港口城镇。正所谓浦市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浦市商贸的兴起、河商文明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近旁这条沅江,它成就了浦市曾经的辉煌和荣光,也成就了浦市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个性。浦市的商贸兴于战国、盛于汉唐,到明清时达到鼎盛时期。明清时期,浦市的商贸东达扬州十二圩,西达川黔,南溯湘江至两广,北循汉水至关中,商贸之盛一时无出其右。清代沅陵知事赵治会在《重修浦峰寺佛寿殿碑记》中描写:“沅陵西南境有浦市,两岸之间,烟火万家,商贾辐辘,舟楫络绎,故一大都会也。”浦市成了中国西南与东南贸易重镇及沅江流域物资集散地,有“小南京”之称,而古河街码头就是它繁荣的见证。

那时,浦市临河有二十多座码头,众多的码头成了浦市的象征,浦市俨然成了一座码头城镇。浦市最古老的码头是老码头,顺着丹桂巷往下徐家弄的出口处就是,只是老人们也已记不清这码头修建于何年、为何人所建;最有名的码头是大码头,相传为明朝天启年间廉门婆媳捐银所建。一座座码头从河街一带延伸向沅水,就像一根根吸管,无穷量地吸纳沅水的柔媚与灵性,无穷量地吞纳远方的财富与人气。繁忙时节,浦市河面上每日有数百号大小船只排列等待装卸货物,这些船只里有三桅大方头的江淮盐船、体型硕大的洪江油船、平头大尾的酉水船,以及两头尖翘的峒河船等,在河面上杂乱地铺陈开去,必然占了大半个河面,且要连绵十里外,场面蔚为壮观。

川黔的朱砂、水银、苎麻、五倍子、蜡虫、桐油、木材,以及江淮的食盐、江西的瓷器一船船运了进来,四川的竹木连成巨筏浮满了浦市河面,停在峨眉湾至五果溜一带长达十多里;贵州的蜡虫在盛夏季节衍生的蜡花缀满了浦市近郊的山头,犹如瑞雪上树,白皑皑一片,山上像飘了一场“六月飞雪”。而本地的生铁、鞭炮、柑橘、棉花、蓝靛、肥猪也这样一船船运了出去。黄昏的河街码头异常拥挤而热闹,装卸货物通常需夜以继日,浦市的老人至今记忆犹新:晚上装运桐油的灯笼、火把从码头一直延伸到吉家仓库,像无数条火龙在游动;扁担、竹杠的“格叽格叽”声连绵不绝,搬运工往来穿梭,通宵不息,而第二天行人经过这条巷弄时,鞋子必被街面遗漏的桐油浸湿……真正是“日出千根桅,日落万盏灯”。在来来往往的船队中,浦市“姚恒森”商号的船队在祭祀祖先、焚香祷告之后扬帆起航,十余条船只齐同出发,每只船装40至100吨不等的桐油,过洞庭、穿长江,直抵汉口。一时间,江面万商云集、千舸蚁集、百帆点点。

浦市商贸的繁荣,既得益于当地便捷的水运,也得益于浦市人开放包容、务实能干的个性。在浦市,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条包袱一把伞,来到浦市当老板。”这是外地客商对浦市的评价,对浦市人的评价。浦市人具有这种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性格,他们不排外、崇拜能人,但又不失精明、务实肯干、能干会干,这与浦市人大多是生意人有关。在我看来,如是浦市人只有十户,那起码有八户人在做生意,浦市人爱做生意,也会做生意。几块酸萝卜、几个油糍粑粑、几把枣子,都被拿来做生意;而且,浦市人随便拿一张塑料薄膜铺在地上,随便把一个背篓放置一处就是一个摊位,就可以开始生意了,这使得每逢集日时浦市大小街巷都是摊位,街面上十分闹热和火爆。浦市的人精明,体现在浦市人做生意时算账快、算账准,分分厘厘都算得清,当你还在扳着指头算的时候,他早报出数字了,分毫不差。浦市人做生意,是不会论亲戚不亲戚的,算出来的一分一毫都要,难怪浦市人的亲戚说到浦市人,都会说浦市人很精。其实,都是些小本生意,不精打细算,生意如何做得下去呢?浦市人能做生意、会做生意,路边巴掌大一块地都会被浦市人用来种菜、用来卖;而且,从浦市的那些茶馆也可以看出。浦市的茶馆很多,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大多十分简单,多是一间木房子、半间火砖房,多没有招牌;而且布局也简便,没有什么装饰,一个灶台、一个柜台、几张桌子,一个茶馆也就成了。这些茶馆表面上看上去不起眼,但内里十分干净整洁而不杂乱,就像浦市人一样不张扬,但那些店铺极有可能就是一家百年老店。茶馆是一种薄利行业,但被浦市人经营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一座小小的茶馆建成了,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着落。浦市人会做生意,从这里可见一斑。

浦市人也爱做生意,爱到吃饭、睡觉时都想着做生意,商贸的因子是深入到了浦市人的骨髓和血液,这从浦市的建筑可以看出。浦市的建筑,是各地建筑文化的大碰撞、大融合、大繁荣的结晶,它既有徽派建筑和当地特色的融合,更是烙印了当地河商文明的印记和标志。当地的住房俗称“窨子屋”, 就是典型的“前店铺、后住所”的建筑模式,前庭用来做生意,后院用来住宿。浦市的“窨子屋”多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内有三进或四进,正面为三层并连式结构,以青石青砖建造,穿斗式、硬山顶、盖小青瓦,每座院子做料讲究,门窗多采用浮雕或镂空技艺雕有花草吉鸟、人物故事等图案,十分精美。浦市至今保存有130多栋明清时期的“窨子屋”,其中著名的要数吉家大院、周家院子和李家祠堂,在中国建筑学上有“北有乔家大院,南有吉家大院”的说法。

鼎盛时期,浦市吸引了陕西、浙江、福建、江西、山西等地客商云集于此,最多时候有各行各业的店铺470多家,其中南杂货业160家,鞭炮业125家,其它布匹、油行、造纸、印刷等商铺187家。各行商铺在巷弄里一一排开,这里形成了“瓷器街”“鞭炮街”“油篓街”等有名的街道,从太平街到正街一里地,街两旁全是一色的瓷器店,经营的就是江西景德镇的瓷器,这条街被称为“瓷器街”;从十字街到浦溪一路就是鞭炮街,大大小小的鞭炮作坊有几十家;而“油篓街”在沈从文的笔下被形容为“沿河长街的油坊常有三两千新油篓晒在太阳下”,场景分外壮观。那时的浦市,街面上无处不是交易的场景,无处不是交易的人群,街头水泄不通、熙熙攘攘。浦市最繁华处当属犁头嘴,曾被当地人形容为“千猪百羊万担米,水泄不通犁头嘴”,是“腋底下送货,人头上接钱”的繁忙场景,可见当时的盛况。商贸兴盛,使当地涌现出了瞿、唐、康、杨、吉、李等大商贾,吉家就被称为“田联大院三座半,门望一千八百担”;瞿家曾留下了“黄鹤楼飞金”的故事;经营“姚恒森”商号的姚家在沅水流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度成了浦市第一商家。据当地老人们讲,浦市曾有三条古商贸街、六座古戏楼、十二座城门、十三省会馆、四十五条巷弄、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个作坊,昭显着古镇昔日的辉煌。

今天,当你走近浦市、在街上随意溜达的时候,你会惊奇发现,它依然氤氲着多年前的商贸气息:那些铁匠铺、银器铺、剃头铺、茶馆,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巷弄深处;那些煎灯盏糍的、烤鼓儿糍的、做米豆腐的、卖冰糖葫芦的,似乎还是多年前散布于巷弄各处的姿态;那些新修缮的钱庄、镖局、油行,让她似乎又恢复到了旧日时光,或者她根本不曾走远……在一家银器店里,我看见一位身着长青衫、鼻梁上戴着眼镜的老人,在幽暗光影里专心打制一个银质耳坠,——他是否敲打了一个世纪?墙壁上挂出的一件件银器晃亮了店铺的暗影,一位娇娇俏俏的姑娘在小伙子的陪同下正在挑选银首饰。——那一脸娇笑的姑娘,可是古镇千年前的新娘?在巷弄走着的时候,忽而看见两个小孩边举着冰糖葫芦,边吃着灯芯窝窝,相邀着跑进了巷弄的暗影里……在巷弄明明暗暗的光影里,面对那些恍恍惚惚的人和事,我不知是站在今天或是若干年前的浦市街头。这一刻,似乎历史与现实在这里重叠,让我不经意间完成了一次时光穿越。

浦市悄然凝滞了一段时光,也悄然流淌着河商文明的基因和血脉。

文化中国行丨明大熔:贯堡渡那一抹乡村亮色

编者按:百名作家、百座湘村,无数湘人、万般湘味。他们的笔下,有山野之趣,有儿时回忆,有湘村的往昔和今生……即日起,红网文艺频道联合湖南省作协,推出“文化中国行之文学里的湘村”系列报道,带你探访、游历美丽乡村。

贯堡渡:那一抹乡村亮色

文/明大熔

在湖南广袤的原野中,有一个名为太阳坪乡贯堡渡的村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8个大字时时刻刻镶嵌在村部大礼堂的醒目处,这是“劳模精神”的存在。它宛如一颗被岁月掩藏和蒙尘却依然熠熠生辉的明珠,静静地闪耀和散发着独特的色彩与光芒。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有幸在这个小山村参加了一次有趣的“村晚”活动。后来才得知原来这是靖州县在这里拉开了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的序幕,怪不得吸引了这么多的村民及观众的热情围观。贯堡渡村是靖州县2024年春季“村晚”的示范点,小小的村庄农民唱主角,热闹在乡村、欢乐在群众,吸纳村民、文艺团体积极参与其中,农民群众自己编排、自己编导、自己表演的节目,来展示乡情风貌、传递村庄乡音乡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凝聚乡情乡恋,让大家共同感受贯堡渡村浓浓的“乡土味”、多彩的“文化韵”、厚实的“民俗情”、暖暖的“纯朴风”。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塑旅、以文惠民,这就是为乡村振兴助力鼓劲,这些实实在在赤裸裸地展现在群众的面前。这就是群众的所需和所求。

走进贯堡渡村,仿佛踏入了一段尘封的历史,推开了一扇通往旧日时光的门扉。那些古老的建筑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沉默而庄重,那饱经风雨侵蚀斑驳的墙壁、精致细腻的雕花门窗,无不在诉说着曾经承载着悠悠岁月的故事。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宛如深沉的海洋,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如繁星般镶嵌其中,留下了真真切切的印记。每一块石板路都印刻着南来北往行人的足迹,每一处屋檐好像在轻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全国小康建设示范村、全国文明建设示范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些不是数字,而是鲜为人知的往事与记忆。

伴随着悠悠渠江上吹来的和煦清风,行走在贯堡渡村,这里的道路干净平坦,鞋底踩在上面轻松自如,那家家户户卫生整洁,空气都是新鲜的,村道边一处处“会说话”的文化墙精美别致,沿路栽种的向日葵、玫瑰更是相继开放,色彩斑斓。这是要向远方客人伸出的手臂想要被抱抱的感觉吗?新打造的小花园、篱笆园、小围栏一个个精致的小节点成了行人视线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里还有贯堡藏珑、月光码头、千年古渡等人文景观,这是村里的文化底蕴在悄悄升华,还有环境卫生的大改观,来村里游玩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了,一片片老街两旁栽种的向日葵都成了网红打卡点了。乡村美景入画来,幸福生活踏歌至,一派派“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月月有果”的优美景观。村寨里到处呈现的是道路通畅,绿树葱茏,花香诱人,环境优美,村民幸福祥和的画面。“微墙绘”“微公园”小景观,扮靓了乡村的颜值,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这里的村庄产业发展更是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命蓬勃而充满活力。那一层层广袤而充满生机的农田,是村民们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出的希望田野。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勾勒出一幅丰收的绚丽画卷。那金黄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闪耀着灿烂的光芒,翠绿的蔬菜散发着清新的无公害气息,无不彰显着产业发展的兴旺景象。

贯堡渡村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上,向日葵在骄阳下竞相开放,一片金色的花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吸引不少游客。村里有1500亩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以林下经济种植方式为主,采取向日葵与中药材套种的模式,到了向日葵盛开的季节,慕名而来的游客自然而然地沉醉在花海中,他们纷纷用手机、相机记录下这美好又难忘的瞬间。

“我们带着小孩子来这里玩,这里的风景太漂亮了!”游客们也非常高兴。

贯堡渡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提质改造的同时,将农业产业同旅游业有机结合,沿线选择景观优美区域建设观景台,设置田间观赏油菜花的专用田垅、建成简单醒目的网红打卡墙等,绘制沿线文旅观光地图,并打造“贯堡藏珑”品牌,销售特色农产品,与湖南清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中药材示范基地,以“村集体+企业+农户”发展模式,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实现村集体收入150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人均年增收6000元,每年帮助30余户村民就近就业。推进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让乡村更加美丽、农民更加富足。

文明新风如温柔的春风般在这里缓缓吹拂。村民们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演绎着人性的美好。老人们坐在门口,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缓缓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那声音仿佛能穿越时光;孩子们在田野间尽情地奔跑嬉戏,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庄,让人心生欢喜。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有的只是那份让人心神宁静的祥和。

村庄的基层建设扎实而有力,为村民们的生活有了坚实可靠的保障。整洁的街道、完善的设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整洁的水泥硬化路环村入户,满山金灿灿的柑桔散发出阵阵清香,红瓦大房掩映在绿林花海之中。如果迎着和煦的春风走进靖州县太阳坪乡贯堡渡村,仿佛进入了一幅美妙的新农村锦锈乐园。干净的村道,清澈的小河,一台台环保的太阳能、一个个节能的沼气池、一座座洁净的厕所、一股股卫生的山泉水,加上村民的惬意生活,正是贯堡渡“生态村”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听这里的群众说,贯堡渡村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故事。

北宋元丰三年(1080)置,属沅州。在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北三十里贯保渡。元丰六年(1083)属诚州。贯堡渡在北宋年间即有记载,当时称贯堡砦。如今贯堡渡三字的来历,可从后向前解读:第一个渡字,是因这里在渠水有一个千年古渡,是靖州到洪江的重要节点;第二个堡字,是因为北宋年间这里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朝廷管理后普遍设立堡、团、寨等军事组织加强管理,本地就是那时设立了堡;第三个贯字,是因为靖州到洪江的这条交通要道上,设立有多个堡团组织,这个堡设立后,贯穿了这条要道,这就是贯堡渡三个字的深刻含义。

龙头是贯堡渡村的一个自然团寨,以前一直都是一个村,叫贯堡渡村,在上世纪的人民公社时期,乡镇称公社,村级称大队,贯堡渡村曾改名为幸福大队。贯堡藏珑这寓意是贯堡渡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地灵,是指贯堡渡有龙头村、龙头山。人杰,是指贯堡渡出现过许多优秀人物,以后也许还会不断有优秀人物出现,也许以后贯堡渡村又会改名为“幸福村”,就不得而知了。

渡人渡己是说以前的渡船,渡人同时也是自己养家的手段;讲奉献,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讲自强,顺境渡人,逆境渡已。

村边还有一个月光码头。码头延伸入水,形如弯月,旧时渡船靠岸可以夜赏月光,所以称为月光码头。

还有一条老街叫福运老街,这是从北宋至今的旧道,人们沿这里走向外界,求的是福是运,所以叫做福运老街。这里渡口历史悠久,一直是贯通洪江、靖州、桂林的交通要道的重要节点。

如果你还想更多更详细知道和了解贯堡渡村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的前景,不妨就走进村史馆去看看吧,它会把知道的所有秘密偷偷告诉你的,因为贯堡渡村史馆是怀化市第一家村史馆。这里藏有许许多多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和美慢生活,幸福贯堡渡。贯堡渡村,它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地域概念,更是一种心灵精神的寄托,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乡村的美好与希望,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犹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用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让人们沉浸其中,感受乡村的美好与希望。让我们一同走进贯堡渡村,用心去领略那一抹独特的乡村亮色,让它在时光的长河中娓娓绽放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

(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

明大熔,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窨子屋里的幸福密码洪江古商城打造“里仁为美”幸福邻里畅通社区治理内循环

在里仁巷5号大家庭里,邓丽娜(左二)在陪同老人开心的聊天。

“里仁为美·重义轻利”是洪商精神最主要文化内涵。几百年来,“里仁巷”民居门楣上的“里仁为美”4个大字,见证了洪江古商城邻里之间的友善和仁德。

洪江古商城所在的犁头嘴社区是老旧社区。今年来,该社区借助“三源共治”建设的契机,以巷道、窨子屋为治理单元,开展巷道议事,着力打造“里仁为美”幸福邻里,畅通社区治理内循环,探索出了一条古城基层治理有机更新的新路子。

巷道议事疏通治理“毛细血管”

“现在住起来既安心又舒心,还很开心。”看着刚修缮一新的房梁和屋顶,住在龙船冲17号的刘振华和李成华喜悦万分。

龙船冲17号是一座公私产权合在一起的窨子屋,住有4户人家。因年久失修,该房屋房梁开始腐朽,屋顶漏雨严重。今年5月8日,经网格长雷莹莹反馈,社区组织巷道议事,邀请4户住户和区住建部门相关人员、网格员面对面商议房屋维修事宜,很快达成一致意见。6月底,该房屋修缮顺利完工。

在洪江古商城,像这样保存完好的窨子屋有380余栋。为根本解决古商城治理难题,社区围绕古商城睦邻文化建设,开展巷道议事,提出从文化引导、环境整治、邻里相助3方面着手,精心打造“里仁为美 幸福邻里”社区服务品牌,制定《居民自治公约》,让群众的事情群众议、群众评、群众定。

巷道议事与网格管理相结合,网格员重点收集居民的急难热点问题,提交巷道议事讨论,共同协商解决,疏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做到矛盾纠纷就地就近化解,问题隐患尽早尽快消除。今年,社区共开展巷道议事10次,成功化解群众矛盾22件。

“邻里守候”刷新古城颜值和气质

在洪江古商城里仁巷5号,这个400多平方米的窨子屋里,住着4户6口人。邓丽娜的丈夫是老党员,她本人担任5号楼的楼栋长和里仁巷的网格员,负责管理的4栋窨子屋9户人家,屋里居住的多是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

帮老人倒马桶、洗衣服、买日用品……面对窨子屋里老人的琐碎小事,邓丽娜总是快乐地忙碌着。多年交往下来,她成为大家的主心骨、贴心人。“有娜娜姐在,母亲住在这栋楼里,我们很放心。”瘫痪在床的79岁老人陈玉兰的儿子由衷地说。

今年来,该社区开展巷道邻里守候,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这些网格员走街入户,树家规治陋习,理家事促和谐,扫家门树形象,在刷新古商城颜值、提升古商城气质的同时,塑造古商城邻里文化氛围。

如今,“里仁为美 幸福邻里”的故事在古商城不断上演。

志愿小队直达治理“末梢神经”

“各家各户,请外出关好门窗,注意用火用电用气安全……”进入7月,每天晚上,在洪江古商城都能看到穿梭着身穿反光背心的志愿者在巡逻。

“每个窨子屋都不能漏掉,安全、卫生都要检查。”杨国玉是古商城财神巷一名微网格员,也是一名社区平安志愿者。虽然年过六十,但他对古商城治安巡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从不疏忽大意。

今年4月初的一天,他巡查到一甲巷30号易爱平家时,看到易爱平穿着布鞋在电烤箱上烤火。烤箱传出刺鼻的焦糊味,易爱平却没发现。杨国玉立即帮助其关闭烤火箱,避免了事故发生。

据了解,在畅通社区治理内循环中,该社区利用网格化管理,以各网格员、党员组建消防、夜巡等各类志愿者服务小队,引导群众从服务接受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实现了古商城居民自治服务网络有效覆盖,将党的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

来源:湖南法制报

品牌系统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品牌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