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滴灌谷满仓

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驻麦湖村扶贫干部聂诚亮走访农户。

清远市英德市横石塘镇的树林可通过碳普惠项目“挣钱”。受访者供图

推开房门,眼见的还是那座茅坪山,还是那股茅坪水,但今天的罗石生已不再是几年前的那个贫困户。在刚建好的新屋旁边,他又盖起了新房,“仓库不够用了”。

2017年,为照顾病重的父亲,罗石生从佛山辞工回到怀集县泰东村老家。从小跟着父亲养鸭的罗石生知道,家乡的青头鸭是个宝贝,不论是清蒸还是白切,都是餐桌上的上品,如果能卖到城里,一定能致富。但启动资金成了罗石生脱贫的最大障碍。

在怀集农商行的支持下,他获得了5万元扶贫贷款。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产品,扶贫贷款不需要抵押,正解决贫困户无抵押的痛点。利用这笔款,他的养鸭场越来越大。

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天然契合——贫困人口是普惠金融最难到达的地方,也是精准扶贫的难点。无论是普惠金融还是精准扶贫,都必须将以前没有解决、目前仍难以解决的贫困人口作为重点对象。过去十年来,广东金融业在践行“普惠金融”战略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普惠

扶贫小额信贷“贷”动贫困户增收

1万元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只是小钱,但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却有可能是顺利脱贫关键所在。

作为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六合村的最后1户贫困户,早年丧偶的麦叔独自养育5个孩子长大。曾经,脱贫对他来说是遥不及的事情;而今,却是可以进行精准测算了。

“一斤大米可以蒸一斤40度的烧酒,一斤差不多5块钱;如果蒸60度的烧酒,只可以产出四成的烧酒,一斤能到20元。”在麦叔的小农场里,中国银行云浮分行驻六合村扶贫干部郭小龙拿着计算机为他算出具体的时间——如果麦叔再购买酒缸等设备,提升烧酒产量,那么他就能在6月底前顺利脱贫。而这,只需要一笔1万元的小额信贷资金。

在此之前,郭小龙已经为其发放了两笔小额信贷,用于小农场经营。如今第三笔贷款将让麦叔的小农场实现“多元+循环”的经营模式——烧酒可以卖钱,酒渣可以用于喂养鸡鸭。

金融扶贫工作能不能见到成效,扶贫短板能不能补齐,很大程度上就看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能不能得到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支持。这个支持,首先就是资金。对于不少贫困户来说,扶贫小额信贷就是“造血”的“金水”。

扶贫小额信贷是金融扶贫的生动实践。广东银保监局数据显示,全省扶贫小额信贷余额从2017年初不足3000万元快速增长到2020年一季度末15亿元,助力近6万户贫困户发展经营生产。

扶贫小额信贷余额三年增长50倍背后,是广东金融机构不断将金融“活水”引流至扶贫“最后一公里”:

他们制定精确的目标。如早在2018年,建行广东省分行启动普惠金融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许下承诺用三年时间携手10000家小微企业,结对帮扶10000户贫困农户。

他们主动对接,应贷尽贷。如陆河农商行对新田、河口、螺溪、上护、南万等5个镇符合条件且有贷款需求的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给予扶贫小额贷款,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合计约181万元,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速136%,受惠贫困户由于财政贴息无需承担任何融资成本,年人均增收约5000元。

他们创新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广东省农信联社全辖农商行(农信社)加大对生猪生产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推出“生猪贷”业务;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江门分行等机构先后在江门新会地区开发推出了“陈皮贷”。

他们因地制宜,用小额扶贫信贷点亮地方产业。如连州农商银行推出“少数民族扶贫贷”“小额扶贫贷款”“种养农户尊享贷”“美丽乡村贷”“温氏生猪贷”等新型特色产品扶贫信贷产品。

他们让金融温暖扶贫尽显温情。面对疫情冲击,邮储银行云浮分行对3月份到期的扶贫小额信贷共252户918万元申请调整30天宽限期至4月份;南澳农商银行组织相关部门摸排贫困户受疫情影响情况,采取“一户一策”的化解措施,通过调整还款计划或延长还款期积极给予支持,期间发生逾期的不纳入征信失信记录。

精准

“金融+产业”让脱贫有后劲

对于家住肇庆德庆县九市镇榕树河村的何竹群来说,脱贫的契机来自一款农行广东省分行提供的扶贫小额贷款。因为家中贫困,何竹群的养牛规模一直上不去,全家月收入仅七八百元钱。对于他来说,脱贫缺的是生产养殖规模扩大的资金,只需要外界搭一把手,就能“好风凭借力”。

恰好,在肇庆,广东农行创新推出“1+2”专项扶贫贷款模式,该模式锁定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政府扶贫基金担保和农行贷款支持,共同助力贫困户脱贫。“精准扶贫贷”贷款期限长达3年,由政府扶贫基金贴息,贫困户只要还本即可,无须支付利息。2017年,该行通过以上模式,为何竹群贷款3万元,何竹群拿到贷款资金后,马上增购了3头牛,进一步扩大养牛规模。通过贷款,实现增产增资。到目前,她的家庭年均收入达到14000元,是贷款前的5倍,实现了脱贫增收的目标。

在广东农行看来,精准扶贫,关键在于聚焦贫困农户现实需求。广东农行突出“五个精准”,即精准筛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选择帮扶客户和项目、精准确定帮扶措施、精准对接贫困人口信贷需求、精准使用扶贫资金,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奔康。

产业带动成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有效模式之一。广东农行顺势而为,通过“龙头企业+贫困农户”“特色产业+贫困农户”“收益项目+贫困农户”“电商平台+贫困农户”等多种带动模式,大力支持贫困地区主导产业、重点客户和骨干项目,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改善贫困人口增收环境。

广东农行的“金融+产业”既是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的好模式,也是金融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的生动注脚。

广东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几年,广东银行机构(深圳除外)对符合贷款条件且有信贷需求的贫困户“应贷尽贷”,充分满足贫困户购置小型农机具、发展家庭种养业和简单加工业等生产经营资金需求。同时,通过建立产融结合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和贫困户抱团发展。结合我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对直接吸纳贫困户务工、参股的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需求加大金融支持,带动贫困户发展。

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末,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5.56%,带动广东(深圳除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超万人。如在茂名,邮储银行茂名分行累计向龙头企业广东千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放产业扶贫贷款580万元,由该企业为当地88户贫困户提供岗梅根种苗及肥料,并统一回购种植收成,2019年助推贫困户合计增收215万元,年人均增收约2.5万元。如在汕尾,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为汕尾市陆河县麦湖村发放了400万元产业扶贫贷款支持做大火龙果和苗圃种植,帮助对接了恒大园林等采购企业,通过生产能力、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三保障”,帮助该村全部贫困户顺利实现稳定脱贫。

直达

乡镇金融机构网点100%全覆盖

林育涛是珠海市平沙镇利全科技(珠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主做铝合金门窗生产加工制造的建材配套企业的总经理。他以公司名义结对了河源紫金县的四户贫困户,以一名小微企业的实现了对贫困户的精准对接。让他成功完成此次对接的是建行广东省分行在2018年启动的“万小企扶万农户”。

“万小企扶万农户”通过广东省扶贫办提供的广东省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优先从省内低于全国农村贫困线标准平均水平、贫困农户数量多、脱贫任务重的县(市、区)中选取帮扶名单。为了激发爱心企业的责任感和社会荣誉感,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特别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企业在完成当年结对贫困户的捐助计划后,建行将在广东省扶贫办的指导下,共同为参与活动的爱心企业授予“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爱心企业”的荣誉牌匾,同时,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将为参与爱心计划的企业免费发放“普惠金融爱心卡”,企业凭借此卡,在建行可以优先办理结算、融资等各项综合金融服务,享受更优惠的办理条件及产品价格。

“万小企扶万农户”是广东金融创新普惠金融扶贫模式的缩影。普惠金融要成为扶贫的生力军,必须找准扶贫资金需求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行精准帮扶,广东金融业在践行“普惠金融”战略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要让普惠金融不断扩大覆盖面,必须加大农村金融资金供给。在广东广袤乡村,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正不断完善。近年来,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积极推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发挥主体引领作用,稳步推进农信社改制,培育和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充实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强化涉农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能力。

机构要到农村去,金融人也要抵达扶贫第一线为普惠金融业务跑起来服务。2019年,广东银保监局组织139名银行业保险业青年代表深入粤东西北137个区县团委挂职,建立创业金融服务站67个、乡村联系点176个,评定89952户信用示范户,扶持5950位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发放创业贷款金额近4.8亿元。

要让金融精准抵达贫困户手中,必须找准抓手。为此,人行广州分行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当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建设,积极创新“银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银行+扶贫再贷款+企业+贫困户”“银行+企业+基地+贫困户”等融资模式,坚持对已完成信用评定、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有效贷款需求“应贷尽贷”,着力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覆盖面。

要让直达扶贫“最后一公里”,必须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广东的贫困地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金字招牌”。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随着开展农村普惠金融试点,推进建设县级综合征信中心,信用村、乡村金融(保险)服务站、乡村助农取款点,开展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金融扶贫贷款等“八项行动”,如今广东已基本实现乡镇金融机构网点、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县级综合征信中心“三个100%覆盖”。

要让扶贫资金及时到位,必须让农村金融“毛细血管”进一步畅通。在广东,全省64家需改制农信社顺利完成改制任务。改制后的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改制前下降超8个百分点,法人治理结构和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成为金融扶贫和支农主力军。截至2020年5月末,广东省农合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4862亿元,同比增长11.51%。其中,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8.35亿元,比年初增加1.72亿元;扶贫小额信贷余额7.08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户数28571万户,余额和户数继续稳居全省银行业首位。

■温暖回响

生态林“卖空气”

贫困村赚了18万

没想到“卖空气”也可以让贫困村赚钱。对于省定贫困村清远市英德市横石塘镇龙华村、前锋村的村民来说,尽管他们始终不太明白“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是什么,但家门口的树林所呼出的“空气”也可以挣钱了,确实已经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事情。

今年4月29日,省定贫困村清远市英德市横石塘镇龙华村、前锋村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完成交易,总计5105吨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以36元/吨价格成交,共创造了龙华村约13万元、前锋村约5万元总计约18万元的无污染经济收入。这是清远第一批完成交易的碳普惠项目。

2015年7月,广东省发改委研究制定了《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在全省启动首批碳普惠制试点,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在全国首创对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价值。

龙华村、前锋村拥有丰富多样的林业资源,桉树、马尾松等固碳优势树种较多,每年可核算的碳普惠制减排量较为可观。省生态环境厅出台《关于恢复受理省级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备案申请的通知》后,省委组织部驻龙华村扶贫工作队、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驻前锋村扶贫工作队主动作为,充分运用好政策空间,经过前期宣传引导、收集数据、填报表格、沟通协调等大量基础工作,切实打通了碳普惠交易整条“纵贯线”。

而龙华村、前锋村通过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减排量市场化交易,不仅为贫困村增加集体收入发掘了新的绿色增长点,更让村民真切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增添了“既要经济效益,也要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为其他贫困地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创新碳金融产品在广东正加速推广。如今清远、梅州等地依托生态补偿平台推进生态扶贫,开展以林业碳汇、光伏减排量等生态补偿核证自愿减排量(STCER)为代表的生态补偿产品交易业务,截至2020年6月14日,林业碳汇成交量291.45万吨,成交金额5064.51万元,为农民创收2190.19万元。

■数读

●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末,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177.66亿元,带动广东(不含深圳)金融机构累计发放针对广东相对贫困人口的金融精准扶贫贷款515.86亿元。截至2020年3月末,广东(不含深圳)金融机构针对相对贫困人口的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61.3亿元,同比增长34.75%。

●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完成了全省64家需改制农信社的改制任务,改制后的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改制前下降超8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5月末,广东省农合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 4862亿元,同比增长11.51%。其中,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8.35亿元,比年初增加1.72亿元;扶贫小额信贷余额7.08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户数28571万户,余额和户数继续稳居全省银行业首位。

●广东银保监局数据显示,省扶贫小额信贷余额从2017年初不足3000万快速增长到2020年一季度末15亿元,使近6万户贫困户享受金融扶贫政策春风,提升了贫困户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2020年一季度末,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5.56%,带动广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超万人。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陈颖

黎华联 唐柳雯

图片:受访者提供

品牌系统门窗

隔热门窗

断桥铝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