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俞燕
编
|吴戈
出品
|喻观财经
还没有入伏,多地已开启了酷暑模式,北京不时冲上40度,中招热射病的案例不时见诸网络。而一向暑气蒸腾的广东却暴雨连连,雨量超过以往,被网友戏称为“广东的雨,连依萍看了都得改天要钱”。
近年来,异常天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让人们意识到生活的这个星球的“健康状况”日益严峻。世界经济论坛近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中指出: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长期风险
,全球必须在未来十年更有效地合作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避免“生态崩溃”和持续的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的风险,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给经济生活、企业经营也带来诸多重大影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此前曾在《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透露,
气候变化风险是
其目前已识别出
对未来业务影响最大的两类新兴ESG风险之一
。
自《巴黎协定》生效以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则在2020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逐渐构建了“双碳”的“1+N”政策体系,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ESG (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环境、社会、治理)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将ESG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嵌入到公司的发展之中,成为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自驱力。
ESG不仅反映了企业和投资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水准,也被作为评价企业和投资的重要标准
。美国投资机构的相关研究显示,ESG 会改善企业的公司治理,为其带来显著的正向效用。ESG评分高的企业往往走得更远,更能为投资人带来高额的回报。
6月28日,标准普尔公司首次推出的中国版《可持续发展年鉴(中国版)2023》,对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进行了评估。得益于在可持续发展议题和ESG实践上的长期卓越探索,
中国平安
获评中国企业标普全球ESG评分最佳前1%,获得中国(含港澳台)
保险公司的最高评分
,同时成为
最佳前1%区间段唯一上榜保险公司
。
在此之前,中国平安还入选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联合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部门评出的“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其ESG指数排名位列榜单第七、金融业第一。
这两份榜单,只是中国平安早已践行多年的ESG理念在外界的一种展现。早在14年前,中国平安就开始发布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此外还发布了3次发布气候风险管理报告,在可持续的战略管理、可持续的业务发展、可持续的运营与社区、可持续的治理与环境等方面持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深入其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中国平安的品牌标识里,字母“A”上面有一笔绿色,犹如贯于企业DNA的ESG理念。平安橙中一点绿,正是中国平安的生机所在。
E:
何以青绿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双碳战略稳步推进,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为核心的ESG理念越发受到社会与企业的高度重视。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第50届达沃斯年会发布的新版《达沃斯宣言》提出:“企业不仅是创造财富的经济单位,作为社会体系的一部份,它所实现的是人类和社会的期望。
它的绩效不仅是根据股东回报来衡量,还必须根据它如何实现环境、社会和治理目标来衡量
。”
一言以概之,在ESG理念下,将形成一种新的绩效观,即:从以往重视资本回报率、净利润等财务指标,转而重视经济、环境、社会“三大绩效”。ESG已成为区别于传统财务指标的新兴的企业评价方式。
在全球气候变化愈发严峻的当下,
环境维度
(Environment)在“三大绩效”指标之中的关注度尤高。
ESG是国际广泛采纳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判标准,也是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2022年,原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
银行保险机构“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平安的发展战略,亦是确保其追求长期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推进可持续发展,2022年中国平安在原有的“绿色金融委员会”基础上升级设立了“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统筹推进绿色金融、绿色运营、乡村振兴等核心议题的实践管理。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平安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ESG风险管理,并将气候风险管理融入到产品开发、风险防范、核保理赔、产品管理和再保险等环节。此外,还建立了成熟的气候风险管理流程,并制定低碳行动路线图,计划在
2030年内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
。
在国家的“双碳”战略下,平安持续加码绿色金融,全面升级绿色金融行动。2022 年,其绿色投融资规模超过
2823 亿
元,绿色银行类业务规模超过
1820亿
元,绿色保险原保费收入超过
251亿
元。
此外,中国平安积极推动金融帮助高碳排放行业实现低碳转型,2022年助力发行我国煤炭行业首单低碳转型公司债券,落地了国内钢铁行业首个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贷款项目,支持传统能源企业的低碳转型。
在绿色公益方面,中国平安则创新性推出了国内首只“碳中和”慈善信托计划。
S:
彰显社会价值
金融机构是ESG理念践行的重要力量,亦是履行社会责任、彰显社会价值的担当者。
社会责任正是ESG中的Social维度的重要内容。ESG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亦是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有关数据显示,
当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要求明显提高
。
与西方在ESG中的社会维度(Social)中强调社区视角不同,我国的社区概念是一种拥有更多人口、更大尺度的“大社区”。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所面向的乡村,便是一个最广阔的社区概念。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作为中国特色的ESG实践内容,体现了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金融机构则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参与者。
在中国平安的
13项核心议题
中,其中之一便是乡村振兴与社区影响力。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平安探索出了富有特色的
“三农”金融样本
。其
“三下乡”项目
成为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通过发挥其“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优势,以“保险下乡、金融下乡、医疗健康下乡”为抓手,聚焦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建设和谐美丽乡村两条主线,实现农业稳产增产、 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此外,中国平安还因地制宜地开展了“
乡风文明100行动
”,持续加大对特殊群体、乡村经济的公益帮扶,利用“保险+”支持为依托,聚集科技、医疗、平台、从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妈妈的针线活”“平安普惠惠农金”“扶贫新农人”等公益项目,助推乡村振兴模式。
截至2022年末,中国平安累计投入超
771亿元
资金帮扶乡村产业发展,平安产险以“振兴保”产业模式,在19个省市自治区助力
43.3万
农户稳步增收。
对于新市民群体,中国平安则创新推出一揽子专属产品和绿色通道,比如平安产险为外卖骑手、家政人员等设务工意外险,平安人寿创新了“
费用支付+就医服务
”一体化医疗解决方案,平安养老险则为超过5000万参保人提供惠民保业务。
聚焦普惠金融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国平安致力于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平安银行针对无法在银行传统渠道获取贷款的小微企业,推出高度线上化和数字化的信贷产品,并搭建“
星云物联网平台
”,帮助中小微企业便捷融资。截至2022年,累计放款近
1300亿
元。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中国平安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优势能力,将更多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截至2022年底,累计投入逾
7.89万亿
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覆盖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建项目。平安资管通过债权、股权等多种方式,支持厦门轨交、宁波轨交、四川路桥、郑济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新增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394亿
元。
通过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业务能力,中国平安全方位运用保险资金、银行信贷及资产管理等金融资源,源源不断将金融活水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践行“金融为民”理念,中国平安不断深化“
综合金融+医疗健康
”服务体系,坚守服务国计民生的立业初心,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G:
抓铁有痕
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写道:成功企业的特性——即使严守道德,也不会影响公司发展。
中国平安一直注重商业道德对公司自身、股东、客户、员工、合作伙伴以及社区与环境等利益相关方所带来的影响。为了防控商业道德风险,其将
公司治理、销售管理、资金运用管理、投资融资管理、反洗钱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
等业务与事项纳入公司
内控评价
范围。
对于中国平安来说,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严守商业道德的前提下,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持续为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实现各方价值平衡和最大化。
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中国上市公司协会ESG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盛瑞生在《北大金融评论》撰文指出,企业将ESG理念融入实际经营中,持续探索
商业、环境和社会价值的平衡,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是中外企业的共同命题。
在盛瑞生看来,
唯有将ESG理念内化为自驱力,才能将外部标准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及经营规划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
在Governance(治理)纬度,中国平安将ESG的核心理论和标准全面融入企业管理中,建立了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治理结构:
战略层
:董事会和其下设的战略与投资决策委员会全面监督ESG事宜,承担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风险管理、政策制定、进度检讨等相应职责。
管理层
:集团执行委员会下设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指导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 ESG 核心议题实践管理、公司可持 续发展对外沟通与传播等。
执行层
:集团ESG办公室协同集团各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执行小组,统筹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工作。
实践层
:以集团各职能部门和成员公司组成的矩阵式主体为落实主力。
ESG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指引,是企业理解未来面临的风险和机遇的重要框架。ESG支撑的有效转型,有助于帮助企业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核心业务发展战略之中,中国平安将ESG因素全面融入到
产品开发、设计、评估、风控、消费者权益保护
等环节。
比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文化建设环节,中国平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设立了多维度的信息沟通渠道,拓宽了投诉渠道,快速响应并解决消费者咨询投诉问题。截至2022年,消费者维权直达专线累计进线
2514万
人次,日均6.88万人次,接通率
99.3%
。
中国平安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的有力支撑,对外是消费者和客户,对内则是其员工和代理人。
中国平安一向视员工和代理人队伍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坚持“
职业规划、安居乐业
”的管理使命,助其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以期实现员工和代理人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中国平安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高绩效、高品质”的“
三高”代理人
队伍,为了实现通过多样化培训赋能代理人,推动其实现高质量转型和结构优化,同时提升了代理人对保险事业的归属感、认同感。
到今年为止,中国平安成立已满35年。据了解,近十余年来,中国平安每年都会更新并持续完善 ESG 议题的识别与重要性判定流程,目前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议题五年目标,涵盖
公司治理、银行、保险、投资、产品、消费者保护与体验、员工、乡村振兴、信息安全及AI治理
等,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
砥砺前行30载,中国平安一直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共进,其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日渐清晰:做好ESG这道“多选题”,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长期、均衡、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