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为何频频“由公转私”?
基金经理为何频频“由公转私”? 更新时间:2010-4-28 0:04:03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于基金经理的不断出走,业内似乎已见怪不怪。但是,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为1.61年,去年一年内,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位基金经理离职,这些数据令基金业人才荒再度成为热点话题。 基金经理“困难多” 公私募基金经理年薪差10倍 如果有一份工作年收入200万元,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满意。但有另外一份工作,性质与前一份类似,一年会收入2000万元,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追随后者。 上述就是公募基金经理和私募基金经理的现状。以2009年为例,多只私募基金业绩增长超过50%,按照2亿元规模计算,私募基金经理当年可以提取1000万元到3000万元的报酬,这一收入远远超过普通公募基金经理100万元到200万元的收入。 相比较而言,私募基金的风险要高出公募基金,但是在如此大的收入差距的诱惑下,风险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基金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公募基金的业绩提取方式注定基金业内的收入方式难以改革,因此投资者应该接受最优秀投资人才的流失。“我们很难留住每年都能稳定给基民赚取30%以上收入的人才,有这个本事他们就自己做私募了,因此基金人才到一定级别后很多人选择转身去做私募,这很正常。”一位基金业内人士表示。 监管越来越严 近期,管理层下发一份令基金经理业内“震惊”的文件――《基金从业人员亲属股票投资报备管理的指导意见》。这一意见要求基金从业人员亲属在基金公司指定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开户,亲属在买卖股票及其衍生品前需先向公司申报,并在批准当天买卖。 这一政策吓走了很多人。就连中国基金业推动者之一、原全国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