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速发动科技创新引擎 打造“技术领先用不毁”的徐工装载机

全速发动科技创新引擎 打造“技术领先用不毁”的徐工装载机

近期,公司组织学习习总书记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全体技术人员结合实际进行了深入反复的学习反思和问题研讨,深受教育和鼓舞。行业低谷调整期正是技术创新突破的黄金机遇期,对标王书记提出的徐工产品“技术领先用不毁”的目标,我们应该如何去践行?如何实现装载机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型升级?我们为实现“珠峰登顶”的世界级梦想要贡献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技术人员深入思考。

一、创新来源于市场,还原于市场

市场是产品研发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技术创新要与市场相结合,围绕“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寻求突破点,并最终通过具有差异化水平的产品帮助客户成功。只有细分产品市场,聚焦客户价值,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才能引领行业发展。我带领技术人员深入港口、钢厂、矿山等,与使用卡特、小松、沃尔沃等产品的大客户广泛交流,听取他们对国内产品提升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对这些领域的客户需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清晰地记得去年年初开始V系列产品设计时,我们一共进行了九次公司级“吹毛求疵”的市场细分和客户需求评审会,确立了要以国三升级为契机,实现装载机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差异化,全面提升产品“六性”水平的目标,推动装载机从中低端到中高端战略转型。在市场充分分析与产品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细分市场拿出几套具体方案与客户充分沟通,搭建产品平台,构建核心技术并进行试验研究,形成了包括重中轻工况三种动力选择模式、APD自动功率分配节能技术等核心技术以及成本控制目标在内的V系列产品精准设计输入。毛利率是产品的生命线,在产品评审会上,要求国三排放动力和性能全面提升的V系列平台产品相对原国二平台产品在成本方面不增加,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怎么可能?”,通过层层落实任务与指标,采用统型化、通用化、模块化等手段,最终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为后来平台化设计产生56种设计型谱和132种销售型谱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基于V系列策划研发的成功经验,今年二季度我们又成功涉足畜牧业,经过多次论证及试验,解决了困惑行业多年的物料装载、搅拌及转运一气呵成的难题,深得客户认可,现产品订货达56台,下一步我们还会深挖畜牧业潜在需求,推动创新成果与畜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产品研发与 “创造新市场、发现新需求、改善薄弱点、拓展新空间”营销思想的有效对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赢得竞争新优势。

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自主创新实现“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

核心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为此我们组织研发团队,对卡特、小松及沃尔沃产品进行深层次数据收集、分析、研究与探索,不断地走进作业现场,与客户深入交流与探讨,对于整机及系统技术,深入开展试验研究,充分利用公司、集团研究院及社会资源,寻找改善点,目前在NVH控制技术、热管理技术、电液比例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利用CAE进行柔性仿真分析,研究疲劳过程中材料和零件的动态强度变化特性及疲劳累积损伤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通过台架和整机载荷试验进行验证分析,有效提高产品疲劳寿命。在技术对标的基础上,结合用户需求和实际工况,实现发动机多工作模式节能技术、APD自动功率分配节能技术的自主再创新,项目仅发明专利就产生了6项。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使V系列平台产品更可靠、更经济、更舒适、更高效、更方便、更环保。现产品已全面推向市场,整机综合经济性提升达15%,消费者真正体会到产品创新带来的客户价值。在已经开展的四场“中国好铲车――铲业英雄”争霸赛中,中高端市场参赛选手真正体验到产品价值创造力所在,并口口相传,在已经使用V系列产品的用户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三、基于物联网,打造智能化、信息化平台

“徐工工业云”的搭建以及“徐工杯”绿色设计大赛的开展,开启了传统研发模式的一次全新突破,也给我们的思维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洗礼。

面向2025,我们要在集团物联网的平台上建立起适用于铲运事业部的物联网系统,搭建铲运机械、作业对象及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装载机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及管理。我们要在整机研发和智能化打造方面,利用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控制技术、CAN总线通讯技术,实现工作装置电液比例控制、智能铲装、传动系统自动变速控制、动力模式选择、整机远程监控及故障诊断。

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促进工程机械行业后市场综合服务体系实体经营的系统化、网络化及现代化,大大减少与市场客户间的交流和服务成本,方便客户时时动态掌握设备使用状态及保养信息,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及客户的满意度。通过“铲业生态+”的多方共赢模式,推进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型。

四、学习是创新的不竭动力,以人才抢占创新制高点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亟待我们去突破,我们要构建产生领军人才、科技大师的土壤,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当前,产品的国际化及差异化需求、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对员工素质产生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重视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提高专业化水平;用国际化及细分市场产品项目培养人,在项目中历练成长,在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加强与徐工研究院、欧研中心、美研中心以及国际机构的对话与合作,交流和思想碰撞,从思想的火花中感知方向并积蓄能量;以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为重点,建立技术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培养规划,拓宽专业知识面与结构层次,实现技术人才知技术、明市场、懂成本;加强个人学习和潜心钻研,始终保持“板凳要做十年冷”的坚定毅力,不断解放思想,打开脑洞,能够直面批评、善于反思查短板、敢想、敢做、敢为人先,成为一支忠诚、奉献、勤奋、刻苦、智慧的新一代技术创新型人才队伍,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大支撑。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也总是留给有思路、有志向、有韧劲的人们的。唯有创新,才能有勃勃生机,唯有匠心,才能走出百年基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征程中,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改革,需要更多的攻坚和突破,当前徐工铲运全体技术人员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不恐高、不惧外,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我们要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用责任和担当让“创新引擎”释放澎湃动力,倾心打造出“技术领先用不毁”的产品,把徐工品牌镌刻在全球工程机械的“珠峰”之巅!(本文来自徐工)

无线动作捕捉技术

全身动作捕捉系统

全身动作捕捉系统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