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如何良性互动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如何良性互动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如何良性互动 更新时间:2010-11-16 7:06:20   从当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近日“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到的“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在数十年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历史过程中,科技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借助科技加速发展进程的我们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如何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一方面,后进的国家往往需要从模仿先发者起步,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当先进国家开始感受到后进国家的某种威胁时,往往会设置技术壁垒来限制技术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为后进国家带来自主创新的内在需求。

早在2003年年底,在中国制定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时,各方对此便已有激烈的争论,有人对当时业已成为国家战略的“自主创新”提出批评,认为其带有自我封闭的意味,与对外开放的大局不协调。

但中国已经下定决心推动自主创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次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对此也进行了强调。温家宝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进步的基点。

毋庸置疑,“自主创新”必须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开放和更多的交流合作为基础。

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同目标的推动下,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先进清洁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机制。

从市场交易的角度出发,引进技术更快捷、更经济、更易见效,但客观现实正如曾任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的梅永红所言,国际科技合作从来都是“珍珠换玛瑙”的游戏,而不是单向度的恩赐与施舍。

自我提升很重要。

以国际空间站计划为例,这个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科技计划有16个国家参与,但其从1993年实施以来,对同样有意于开拓太空空间的中国一直关闭合作的大门。而在中国成功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之后,有关国家已经开始向中国提出了开展合作的意愿。

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要想实现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良好互动,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的基础。

国内那些高举自主创新大旗的企业,如华为、中兴等,本身也正是最主动地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最积极地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

然而,一个数据却令人忧虑。2002年,中国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比例是1∶0.08,换句话说,中国人每投入一块钱引进技术,只花八分钱做消化吸收。

相比之下,在类似发展阶段时,中国近邻韩国的这一比例在1:5至1:8之间。

中国一百多年引进技术的历史已经充分显示,一厢情愿地想以市场换技术,却不在研发上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做法,只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开放创新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助推剂,但必须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缺乏创新的能力,就很难实现从技术引进者到技术创造者的转变,也很难在国际创新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或许就是中国当下最亟须解决的难题。

相关文章:

全球经济“亚军”头衔的虚与实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给世界带来机会区域经济新龙虎榜“创新四万亿”畅想中国节能突围:让汽车领跑产业结构转型: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孤军前行未来30年应搞清如何共同富裕以“中国意识”跨越“中国两难”防热钱:以URR提高资本短期流入成本是上策

股市里的标的

兰大口腔复试

cmc

对肾盂肾炎好的饮食

材料分析技术复试

股市行情深股指市

esc虚拟货币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