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持续负利率 必须马上加息
应对持续负利率 必须马上加息 更新时间:2010-9-24 8:01:52 钱军辉
8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3.5%,创下22个月新高,从2月份通胀率首超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以来,负利率实际已经持续了7个月。面对此情况,加息的呼声不绝于耳,比如最近,在天津举行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加息就成了最热门话题之一,几乎所有的官员和学者都在被要求回答“是否该加息”、“何时加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就表示,央行应该考虑小幅上调存款利率。
负利率是“负实际利率”的简称,而所谓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后所剩的。要说明的是,实际利率其实是一串利率,跟存款期限相对应。目前三个月、一年、五年定期利率分别为1.71%、2.25%和3.6%,扣除3.5%的通胀率,实际利率分别为-1.79%、-1.25%和0.1%。
负利率可被看做是种“退步税”,即收入愈低,“税率”愈高。在当前的“负利率”水平下,存1万元定期,每年要损失125元的购买力。这损失的购买力被悄然转移给负债者。因为低收入者的财富主要集中在存款,而高收入者的财富形式更加多样化,不仅有股票、房产、艺术品等抵御通胀的资产,也更可能获得银行贷款,于是负利率造成了从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转移财富的“退步税”局面。这对建设和谐社会是极为不利的。
同时,负利率也是种“老人税”,最大的受害群体是老人。老人积累财富的过程已经完毕,以后要依靠积蓄来度过晚年。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农村,只有微薄的退休金;城市里的退休金虽然丰厚得多,标准也在逐渐上调,但也赶不上通胀的步伐。大多数老人会喜欢钱放在银行的那种心安,但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长期的负利率已经给很多人带来残酷的教训,让很多天生的储蓄者拿着一生积蓄进入让人忐忑的股市。证券营业厅里满目白发苍苍,负利率乃是重要原因。
在经济层面,负利率推动通货膨胀,并引发资产泡沫。从2010年1-8月,居民活期储蓄增长11.0%,同期定期储蓄增长7.9%,而中长期贷款增长了13.8%,这说明居民定期储蓄的意愿已经在下降。负利率引发资产泡沫的机理也类似:当人们发现储蓄必亏无疑,而投资或投机至少有保本和赚钱的机会,很多本来适合长期存款的储蓄者就会变成投资者或投机者,他们会无意识地合力推高从房子到股票到大蒜的一切资产价格。
负利率对通胀的强大推动力,使负利率成为通胀周期出现的信号。从1990-2009年,中国共出现三波显著的通胀周期,1992-1996年的大通胀、2003-2004年和2007-2008年的小规模通胀,三个通胀周期期间均出现了持久的负利率。如果以“连续三个月出现负利率”为预警标准,该标准在过去20年里可以预测所有三个通胀周期,误警次数为零!
为消除负利率,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加息。不是一次性加0.27%,而是要向市场透露连续加息、直至实际利率转正的意图,以遏制和扭转通胀预期。虽然有人会质疑,可以用别的办法控制通胀,比如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压缩信贷总规模、公开市场操作等等,但是,由于利率是种价格,价格的调整人人马上看得见,能迅速地影响人的行为。人们选择是否存款/提款时,看的是他们能获得/损失的利息,而不是央行有没有提高准备金率,信贷规模有没有压缩,公开市场操作趋松还是趋紧。虽然其他紧缩方法可以间接地提高部分理财产品的“利息”,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抬高某些贷款利率,比如委托贷款的年利率已从年初的不足6%涨到了最近的10%以上,但是这些都不是大多数人可以分享的。
此外,加息对微观经济的干涉度较小,给人留有的选择余地较大。同样是紧缩政策,如果是上调准备金率或压缩总信贷,那么企业借贷面临的问题是“有没有”,而如果是上调利率,则是“有多贵”。而且,如果是前者,因为维持利率在过低的水平上,信贷分配成为一种“排队”,难免滋生腐败和“逆向选择”:坏企业会因“好关系”得到贷款。如果上调利率,虽说不能完全避免“排队”,但至少可以减轻“排队”压力,从而让更多的好企业好项目得到贷款。而要完全避免“排队”,只有让长期利率市场化。央行则通过影响或调整短期利率来影响长期利率。
总之,负利率的受害者主要是低收入者和老年人,不利于社会和谐,并会为通胀恶化和资产泡沫推波助澜。要扭转负利率,必须马上启动加息。
作者系美国Rice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