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黑石地产基金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黑石地产基金以及黑石房地产基金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如何购买国外基金
前一段日子,恰好有一个朋友向我咨询如何选海外基金这事。他认识的一个银行销售向他推荐了几个美元债券基金,让我帮他看看靠不靠谱。我在这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的朋友一共给我发了这三个基金的简介:
1.Blackrock(黑石)AsianTigerBondFund(亚洲老虎债券基金)
2.Templeton(邓普顿)GlobalBondFund(全球债券基金)
3.AllianceBernstein(联博)AmericanIncomePortfolio(美国收入基金)
下面我们来逐一研究分析一下。
1.Blackrock(黑石)AsianTigerBondFund(亚洲老虎债券基金)
Blackrock相信大部分投资者都听说过,他们是全世界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2015年他们在全球管理的基金规模为4万5千亿美元(USD4.5Trillion)。那么这个亚洲老虎债券基金如何呢?从上面截的该基金简介中你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新的基金(2014年12月份才成立)。目前管理的资金规模为14亿美元左右。基金的投资标的是亚洲国家(中国/印尼/印度/中国香港等)的政府和公司债券。接下来看看他们的收费:申购费5%,每年管理费1%。可以说这个基金的费用是相当昂贵。首先只有傻叉才会在购买基金时支付申购费,其次1%的管理费对于一个债券基金来说属于比较高的范围。由于该基金在2014年12月才成立,因此可以看得到的历史业绩非常有限。你可以看到在过去一年中(上图1Year),基金的回报为-4.02%,而基准的回报为2.75%。自基金成立以来(SinceLaunch),投资者得到的回报为-1.5%,而基准回报6.99%。
也就是说,投资者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损失了8.5%!原因何在呢?首先是基金收费太贵。基金经理的首要工作是为自己赚钱,而并非投资者。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可以参见我之前发的文章。其次,这个基金有15%的资金量都放在现金里面(见上图)。作为一个投资者,付给别人每年1%,让他帮你代管现金,想到这里我的表情是这样的:说完了黑石,我们来说说这第二个基金,邓普顿。2.Templeton(邓普顿)GlobalBondFund(全球债券基金)邓普顿基金管理公司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基金公司之一,成立于1947年。2015年其管理的全球资产规模为8千5百亿美元左右(USD850Billion)。那么这个全球债券基金如何呢,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该基金成立于1991年2月,可谓基金界的老鸟了。目前管理的资金规模为240亿美元,属于规模很大的债券基金。但是投资者的业绩也很糟糕。比如从上图你可以看到,在过去5年中,投资者的回报为每年0.11%,而基准回报为每年1.54%。
在过去3年,投资者回报每年-3.54%,基准回报每年0.93%。短短5年,投资者在这个基金中(相对于基准)的损失为7.4%,对于一个债券基金来说,这样的回报简直是对投资者智商的侮辱。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首先还是收费。比如你在上面可以看到(以美元为例),申购费5%,每年收费1.05%(包括管理费0.75%)。再肥壮的羊,它的毛也经不起这样剪呀!这个基金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基金经理的赌性。从上面你可以看到,这个基金购买的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债券(比如墨西哥/韩国/巴西/马来西亚/印尼等等),而这些债券和基准配置完全偏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该基金的外汇头寸非常特别:做多美元,做空日元,欧元和澳大利亚元。当时我看到这些信息时,刚喝下去的一口水差点喷在电脑屏幕上:尼玛的这是一个债券基金么?明明是一个外汇投机基金好不好?
简而言之,投资这个基金,就相当于把钱给基金经理,并付他非常高的工资去国际资本市场上赌一把,过把瘾。到最后还得到了非常差的业绩。3.AllianceBernstein(联博)AmericanIncomePortfolio(美国收入基金)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三支基金:联博。联博是法国保险公司AXA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根据其公司网站的披露,2015年其管理的资金规模为4千7百亿美元左右(USD470Billion)。该基金成立于1993年,目前管理的资金规模为65亿美元。每年管理费为1.1%,稍高但也不是太离谱。这个基金的债券组成是比较奇怪的:其中AAA级别的大概有一半,而垃圾债券(BBB以下)有差不多1/3.为什么说这样的组合不太好呢?首先如果是AAA级别的话,目前这样级别的债券给予投资者的回报非常低,每年1%-2%(要看久期)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扣除基金费用(1.1%管理费加上其他费用)后,投资者拿到手的可以忽略不计。
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为了把业绩做得好看些,不得不去承担更大的风险,购买评级低,甚至没有评级的债券。我一向建议投资者在购买垃圾级别的债券时要非常谨慎。因为投资者购买债券的初衷是获得稳定的,低风险收益。
如果投资者想冒风险去获得更高回报,完全可以去购买股票,其长期回报要比债券好很多。而如果投资者想求稳降低风险,那么就应该购买至少投资级别的国债或者公司债,而不应该去玩垃圾债。所以从哪方面来说,垃圾债都是忽悠业余投资者极佳的工具:披着债券(让人感觉没有风险)的外衣,在一定时间内(要看运气)给予投资者比国债更好的回报,但是当经济不好或者危机来临时,其价格下跌至少和股票一样。那么这个基金的历史业绩如何呢?也是差强人意。从上图中你可以看到,在过去1年,3年,5年和10年,该基金投资者的回报(第一行)全都比基准回报(最后一行)差不少。说了那么多,你可能会问,这么说来我该怎么办?是不是所有基金我都不该买?我在这里推荐个更好的投资产品ETF吧。(假设投资者想找美元债券进行投资)VanguardTotalBondMarketETF(BND)这个ETF的投资标的是美国所有的投资级别债券(包括政府和公司债券)。你可以看到,其基金总费率是每年0.07%,把上面那几个基金简直甩了几条街了吧。该ETF每年的表现中规中矩,和基准回报基本差不离。可以说这个ETF基本可以瞬间秒杀上面提到的那些基金了。值得一提的是,VanguardBND有一个缺点是它是美国的ETF,因此如果外国人购买时,需要支付其债券分发的利息的WithholdingTax。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需要支付的withholdingtax是10%。因此中国投资者从该债券ETF上的纯收入不及美国投资者。
希望以上对大家有帮助。
黑石集团如何让收购企业增值?
黑石集团,被誉为新的华尔街之王,旗下资产近4000亿美金,主要分房地产、私募股权、对冲基金和信贷四个部分,其中约1000亿美元属于私募股权投资,是黑石集团投资的第二大方向,其基金模式以传统的企业收购基金为主。
黑石集团如何让收购企业增值?指的就是私募股权投资。而对这个问题,黑石集团自身就有其官方解释:我们提供的绝不仅仅是资本本身,更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系列改革措施让被投企业变强。至关重要的是,我们专业的管理部门可以在包括收入增长、采购、领导力提升、生产流程优化、能源可持续发展、员工健康等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策略性指导。”
概况来说,黑石做的不仅是投资,还包括咨询和管理等相关内容,正是后者让被投企业实现了增值。为了揭开神秘资本之王的面纱,我们可以形象地将被投企业当做是一个亚健康患者,黑石要做的就是让其变成一个高富帅、潜力无限的小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黑石要扮演多重角色,包括预言家、号脉达人、包装达人、输血者、外科专家和营销大师。
1、预言家——深耕行业、洞察未来。
黑石在三十多年的资本浪潮中、激流勇进,并带领所投企业趋利避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有着对大环境和产业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堪称资本界的预言家。大的“预言”如2000年左右的股灾、2008年左右的次贷危机,黑石都及早退出,避免了更大损失。2、号脉达人——选择标的、系统诊断。
黑石在做并购之前有很详细的尽职调查,对被投企业做出系统诊断,其实很多投资公司也会有这样的步骤,尽职调查有时就像是对一个患者号脉,误差在所难免。但黑石更像是一个号脉达人,精准率更高。
3、包装达人——包装自己、压低估值。
黑石能够让被投企业增值,自己也取得高收益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黑石充分压低了被投企业的估值。能够压低估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黑石在创立之初的定位就是“友好的收购者”,而不是“掠夺者”。黑石创立于1985年,此时美国的并购业务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多数资本都扮演的是“门口的野蛮人”,甚至是“强盗”。黑石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不做恶意的收购者,并在随后的几起并购中,连战连捷,最终将自己贴上了“友好收购者”的标签,现在黑石正在做的是将自己贴上“增值者”的标签,可能这也是:黑石集团如何让收购企业增值?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
对于被投企业而言,当然希望与“友好收购者”和“增值者”来合作,这种无形的光环本身就是谈判的砝码,双方未谈,黑石就已经胜了三分。
4、输血者——打强心针、短期冲刺。
资本进入被投企业,往往意味着资金的进入,黑石也是一样,其深厚的资本运作能力通常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为被投公司注入新的资金,用于其新业务开展或渠道扩张等。此时的黑石就像是一个输血者,通过财务杠杆等多种资本手段为被投企业进行输血,往往在短期内就让被投企业像被打了鸡血一样容光焕发、重回正轨。
5、外科专家——战略调整、组织重塑。
对于被投企业而言,黑石集团真正增值的部分就是外科专家角色的演绎,一方面,黑石主导的合伙人多数是行业内最顶尖的专家,可以为企业未来发展制定明确的战略方向,同时,为支持战略调整,黑石还有大量的变革专家,为企业的组织发展进行外科手术,包括治理结构优化、组织架构调整以及员工激活等。
6、营销大师——卖出好价钱。
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增值”服务,黑石会通过各种软文等对被投企业的变革进行“美颜性”推广。一方面,这会对被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形成正向激励,打造良性循环。更重要的一方面,这会是黑石与接盘者之间新的谈判砝码。
黑石集团为何要变性,从合伙制改成公司制?
黑石集团是一家美国私募股权投资企业,一般情况下与普通大众、国内企业好像没什么关系,看到最多的新闻就是黑石又并购了某某公司。但这次黑石的举动很是引人关注,而且国内企业很有必要了解一二。黑石究竟做了什么呢?这家企业在4月18日宣布,将从合伙制变为公司制。
稍微查一下资料,不难发现黑石于2007年6月22日在纽交所上市,从而成为第一家上市的PE(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在此之后,KKR、凯雷也相继上市,可以说黑石引领了一个PE上市的潮流,他也因此成为当今全球PE中的王者。
那么问题来了,这次黑石从合伙制变为公司制,那么说明他是一家合伙制企业,合伙企业竟然能上市?我们来一探究竟。
01黑石是如何上市的?
其实在黑石上市之前,美国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是Corp.或Inc.,也就是国内所称的股份有限公司,这点和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倒是一致。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需要受到许多约束,比如信息披露、减少或杜绝高风险投资、加大独立董事话语权等。根据美国投资公司法的规定,上市的投资公司只能是公募基金公司。
黑石既想保持私募股权基金业务的主体地位,又想通过上市募集大量资金,还想保持原有的有限合伙形式,可谓是机关算尽。有限合伙企业的好处很多,最关键的就是同股不同权,即GP说了算,LP则只有收益权;另外有限合伙企业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黑石在上市辅导机构的帮助下,设计了一个复杂的股权结构(见下图)。
黑石的上市主体是“黑石集团有限合伙”,其GP是“黑石集团管理有限公司”,LP的份额则分成几部分,其中中国的中投公司持有9.7%,公开募集12.3%,两者加起来总共为22%,另外78%预留给管理层及员工。黑石的上市主体通过多层间接控股的方式控制“黑石控股有限合伙”的GP,持有22%的份额,后者的LP则是黑石的管理层及员工,持有78%的份额,这部分份额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按1:1的比例置换上市主体的LP的。
02谈谈有限合伙
有限合伙尽管近年来在国内日渐流行,很多人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GP、LP这些术语,但这一企业形式在国内实实在在是一个新鲜事物,前面提到黑石于2007年6月22日上市,同年同月的6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合伙企业法》修正案,引入了“有限合伙企业”这一合伙企业形式。
合伙企业是比有限公司发展早很多的商业组织形式,一个人的资金和精力有限,就要找人合伙,几个人共同出资、出力,就形成了合伙企业。在合伙企业中,表决权、收益权按照出资份额而定;如果企业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合伙人都要承担无限责任,因为企业收入和合伙人个人收入难以区分。
在合伙企业中的每个合伙人的身份都是同等的,但随着商业社会日益发达,出现了两类人,一类人有经营企业的经验但缺钱,一类人有钱但不想出力。这两类人的合作越来越多,于是就诞生了新的合伙企业形式——有限合伙企业。
在有限合伙企业中,有两类合伙人,一类是普通合伙人(GP),他们少量出资甚至不出资,但拥有企业经营的控制权,同时要承担无限责任;另一类是有限合伙人(LP),他们是主要的出资人,不参与企业经营,只需承担按出资比例的有限责任。有限合伙企业中两类合伙人的设计,是同股不同权的体现,很好地调和了控制与出资的矛盾。顺便提一下,在有限公司中也有类似的同股不同权的设计,即AB股,持有A类股的股东以收益权为主、表决权较少甚至没有,持有B类股的股东则相反,以表决权为主,收益权较少。
投资公司的业务主体是对外投资,要发展业务就要寻找更多的钱,钱从哪里来呢?有钱的“金主”们。投资业务有很强的专业性,普通投资者并不具备这方面能力,因此需要委托善于投资的团队来经营投资业务。可以看到,有限合伙的形式与投资公司能够完美匹配,因此大多数投资公司都采用了有限合伙的形式。
03黑石为何一直坚持有限合伙?
投资公司中有公募基金(美国类似的名称为共同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两种。
前者向公众公开募集资金,受到严格的监管,投资项目一般风险较小,收益相应也不可能很高;后者则向少数个人或机构非公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风险较高,因而收益也较高。上市的投资公司几乎都是公募基金公司,因为私募股权基金实在风险太大,最重要的是主要为私募投资人负责,就算上市也很难主要向公众投资人负责。
私募股权基金由于投资风险大,而且投资机会稍纵即逝,因而经营者需要拥有很高的决策权。私募股权基金树立口碑、吸引更多投资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高额投资收益,而不是其他。黑石作为私募股权基金公司,显然不会轻易放弃对经营的决策权,谋求上市也只是为了募集更多资金,从而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更为重要的是,有限合伙企业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因而企业的税负要比股份有限公司低很多,这也是黑石挖空心思寻求以有限合伙形式上市的主要原因。当然,黑石也为此受到了美国证监会的额外“照顾”,受到了更加严厉的监管。
说句题外话,美国的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企业一样也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就是前面提到的LLC这种形式,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国内则将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均视为“企业法人”都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哪怕是一人有限公司也不例外。法律架构搭成这样,税收政策再怎么改,也很难在根本上突破了,只能造出针对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同时针对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小微企业这些名词,似乎并不能彻底激发广大中小企业的活力。
04黑石为何要改成公司制?
先来看看之前发生了什么:
2017年美国通过新税法,企业所得税税率从35%降为21%。
2018年3月1日,ARES(锐盛)从合伙制改成公司制。
2018年7月1日,KKR从合伙制改成公司制。
这些PE改制后交易量提升明显,共同基金和指数基金持有量显著增加。
可以看出,美国大幅降低企业所得税是促使PE们相继改制的最大诱因。而且美国对合伙企业投资人的纳税有比股份有限公司更加严格的监管,这也大大降低了机构投资者对上市PE的兴趣。上市PE改成公司制后,就能募集更多的资金,在企业所得税下降到能够接受的范围后,这对PE的诱惑力大大增加了。
资本市场从来都不缺少创新,也从来不缺少对政策边缘的触碰。相对公募基金,PE玩得都是大手笔,对资金的需求也更多,因此也就不难理解PE们挖空心思地搞创新以募集更多资金。本来选择了做PE,就应该认命与上市无缘,但黑石偏偏不认命,削尖脑袋硬是挤进了纽交所。
黑石今年一季度的业绩表现可谓优秀,营收20.2亿美元,超出预期的16.6亿美元;每股收益0.71美元,而预期只有0.57美元;管理资产总额达到了5118亿美元,比市场预估增长了14%。既然不差钱,那就趁机转制,然后狠狠地拉升股价,又能吸引更多的资金,何乐而不为?至此,这些上市PE陆续洗白,美国证券市场中短暂存在过的另类已经不再是另类。
文章分享结束,黑石地产基金和黑石房地产基金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