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出口齐发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步入纲举目张新阶段

“入口”“出口”齐发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步入纲举目张新阶段

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金融系统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此次金融委的专题会议,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前,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这三方面工作实际上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目标和方向,注册制和退市机制是手段,也是市场的“入口”和“出口”。“入口”“出口”齐发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正在步入纲举目张的新阶段。

规模显著增长

分析人士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多份文件、多个会议都对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出明确要求。

从取得的成效看,“十三五”时期,直接融资的规模增长总体是显著的,股票市场融资金额达到7万亿元,债券市场净融资接近40万亿元。特别是今年以来,在疫情严重冲击的影响下,无论是股票融资,还是债券融资,都呈现逆势增长的势头,股票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实现融资合计超过7.5万亿元。但客观地说,与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偏低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的短板,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步入新经济时代,以技术进步和服务驱动型增长方式为特点的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体系,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大力发展现代化、法治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够对经济转型、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为强化中国的国际竞争实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金融基础。”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指出。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分析人士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逐渐浮出水面,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成为“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发展的鲜明主题。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升金融服务适配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为凸显。

首先,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独特作用,有利于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的良性循环。其次,发展直接融资能够促进要素向最具潜力的领域协同集聚,助力完善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机制。再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适配性,稳定宏观杠杆率,这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最后,更为开放融合的直接融资体系,能够进一步便利跨境投融资活动,助力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上述人士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实体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旺盛,这些都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会。2019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正不断增强,也为提高直接融资提供了有利条件。

必须乘势而上,大力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着力健全多层次股权市场体系,推动私募基金和债券市场加快发展,增强直接融资的包容性和覆盖面。

“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十四五’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升科技实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资本市场要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主要是改革现有金融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以实现金融结构与创新型经济相匹配。”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

把好“入口”“出口”两道关

专家指出,此次金融委的专题会议,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前,提出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10月30日中国证监会分别召开党委会和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并就相关工作作了部署。从内在逻辑上看,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目标和方向;注册制和退市机制是手段,也是市场的“入口”和“出口”,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中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只有畅通入口和出口两道关,才能形成有进有出、良性循环的市场生态,也才能发展直接融资。

证监会强调,要进一步畅通直接投融资入口,不断完善有利于扩大直接融资、鼓励长期投资的制度安排,为各类资金尤其是中长期资金入市创造良好条件。包括进一步发展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尽快推动实现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落地;推进完善机构投资者税收、业绩评价、会计等配套政策安排,强化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等。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应该看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经济金融全局的高度来思考和谋划。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领域的改革需要协调推进、同向发力,法律环境和执法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健全。相信随着各方共识的进一步凝聚,“十四五”时期,直接融资将会迎来大的发展。

三维测量

光学影像测量仪

上海影像仪官方

影像测量系统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