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正在建设国内最大规模的地下综合管廊。市政管线从地面移到地下,会对城市带来怎样的改变?建设的钱从哪来?管廊建成后归谁管?19日,记者探访该地区地下综合管廊示范段建设现场,寻求答案。
9类管线共享一个“家”
在江北新区核心区浦辉路上,大型挖掘机正在作业,开挖深度有六七米,已完成施工的路段近百米。这百米路段下有5舱,均由10寸厚的钢筋混凝土墙隔开。5舱并行,分别写着“环卫医疗舱”“综合舱”“燃气舱”,以及“雨水箱涵”“初雨收集箱”。
江北新区核心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设计方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设计负责人李威介绍,江北新区综合管廊二期工程全长53.41公里(一期已于江北新区成立前建成10公里),示范段2公里。5舱总宽13.5米,有六车道宽,每个管廊高3.5米―4米,比一层楼高。
“环卫医疗舱”为全国首创,内置垃圾管、热力管和污水管。垃圾管为真空管道,输送医疗垃圾及生活垃圾,为核心区在建的国际健康医疗城配套,以减少污染,减少运输车辆。通过地下管道运送固体垃圾,日本和德国有先例,但在国内这还是首次。
热力管运送的是30多摄氏度的热水,热水来自江水热源泵站,核心区各楼宇实行能源集中管理,江水热源是重要的能源来源。“环卫医疗舱”内还有污水支管,污水干管深埋地下10米,单独铺设,不入廊。
“综合舱”规划的是电力管道、通讯管道和自来水管。“燃气舱”只输送天然气,最大限度保证安全。整个管廊抗震八级。
示范段内电力、电信、给水、中水、垃圾、污水、雨水、燃气、空调热力管等9种管线入廊,全国首例。
地下综合管廊是当前城建热点。2013年,全国启动36个大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2014年,我省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去年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江北新区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江北新区规划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初步规划建地下管廊241公里,核心区的53公里计划5年建成投用。
为雨水再造一条地下河
“会呼吸”,是江北地下综合管廊一大亮点。
管廊中有“雨水箱涵”和“初雨收集箱”,两个管廊下方还有“雨水调蓄池”。各地建设的雨污分流系统中,初期雨水收集是个大难题。降雨初期,空中、地面的大量灰尘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被雨水冲积汇聚,被视为“最脏的水”。“最脏的水”经雨水管进入河道,成为一大污染源。
李威介绍,综合管廊将分段建设大型海绵节点,降雨通过雨水井和市政雨水管,先进入“雨水箱涵”,通过海绵节点的阀门,再进入“初雨收集箱”,进入污水管道,最后流入污水厂处理。当初期降雨超过5毫米,雨水“不脏”了。这时“雨水箱涵”收集的水,将通过海绵节点的自动调节阀门进入“雨水调蓄池”,这时的雨水相当于“中水”,可储存,也可通过连通管道灌溉青龙绿化带或排至河道。6公里长的管廊里,储存中水3万立方米,接近玄武湖容量的1/10。
住建部规定,建设海绵城市的一大要求是雨水收集量达70%。按常年降雨量测算,江北新区地下综合管廊能收集到降雨量的50%,其余雨水可滞蓄于海绵化处理的地表和河湖。
江北新区241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将纳入总调度中心统一管理,调度中心在四大片区分设4个监控中心。通过三维建模和地理信息系统,所有管廊及廊内所有管道的运行数据全部实时进入总调度中心,远程实现点上监控。具有开创意义的是,江北地下综合管廊引入大数据分析,经过几年运行,管理系统能自动对潜在风险进行预判,给出预案。
引入第三方“大管家”
市政管线被誉为“城市血管”,这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解决管道安全隐患、集约利用地下空间、避免“拉链”马路的最佳解决方案,是“城市血管”稳固的“家”。同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被视为是继轨道交通之后拉动投资的重要领域。
初步测算,江北地区1公里长的管廊投资额为1亿左右,核心区53公里预计投入58亿元。
钱从哪来?江北新区采取PPP模式,向社会招标,组建专门公司实施核心区地下综合管廊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这家新公司名为南京市江北新区广联管廊建设有限公司(下称广联管廊),公司副总经理李云明介绍,中国铁建总公司和中国铁建总公司第十七局作为联合体竞标江北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并中标,并与江北新区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共同出资组建广联管廊,它们分别占股40%,江北新区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占股20%。广联管廊将负责地下综合管廊从设计到运行维护的所有事务。
李云明表示,管廊投资如何收回,最让社会资本担心,但公司判断地下综合管廊是新城新区建设的热点。从建设走向维护,也是公司拓宽业务的需要。根据合同,广联管廊负责53公里综合管廊的投资、建设,并负责20年运营,享有其间收费。管廊向各管线单位收取入廊费、管理费。地下综合管廊及廊内所有管线由广联管廊负责管理、维护。目前,各地普遍的做法是入廊管线由产权单位自行管理。
在江北新区和广联管廊签定的合同中已明确收费不足投入部分,由江北新区全口径补足。目前,省内苏州、无锡和南京已建成地下综合管廊并投用,这3市现有管廊还未能收费。省内最早的地下综合管廊已运营7年,投资方还未从管线单位收到1分钱费用。看来,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还需相应的配套政策及法律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