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着眼经济新布局 双轮驱动入佳境
区域规划:着眼经济新布局 双轮驱动入佳境 更新时间:2010-3-5 0:05:35
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作为中国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蓝图徐展,未来可期。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随着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有关两会的话题开始升温。除了产业振兴、经济转型和保障民生,区域规划也成为两会热点话题。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继续选择部分重点地区开展区域规划工作将是今年国家关于地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区域经济规划需要着眼中国经济新布局,强化两个着力点:一是注重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二是统一区域要素市场,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在此双轮驱动下,区域经济发展将更具活力,为我国经济整体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新条件。
相关专题:
聚焦1 更多区域规划将陆续推出
日前,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陈宣庆透露,200年,我国将把一些应该在国家层面加以研究推进的重点区域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一些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最近正在研究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
有消息称,去年以来,国务院多批人马前往新疆调研,市场对新疆大规模扶持计划即将出台的预期日趋强烈。而2010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形势下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等工作,市场预期西藏区域振兴规划不久也将出台。
2009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包括《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
可以说,2009年我国审批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数量之多、时间之集中、影响范围之广泛前所未有。而种种迹象表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国家级区域振兴规划仍有望陆续出台。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近日表示,继续选择部分重点地区开展区域规划工作将是2010年国家对地区经济工作要着重抓好的工作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相信2010年国家仍将推出若干个区域规划,不过应该会有所选择,并不会遍地开花,而是突出重点,因为区域规划的制定最终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在制定中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充分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是国家战略决策的细化与实化;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地方的实际需要,注重发挥相关地区的比较优势。”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说。
专家认为,无论是从经济环境,还是从投融资、财税、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力度来看,可以预见的是,2010年更多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出台,将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效果显著,从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相关专题:
聚焦2 瞄准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专家和学者表示,纵观已出台的区域规划,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均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为主线,重视发掘各自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不同类型的区域开发规划都建立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集约式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对此,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沿海受到较大冲击,相关规划旨在促进东南沿海的产业升级、促进空间布局的优化,而其他出台规划的地区则希望规划明确自身的定位,找准自身的优势,促进地区产业的升级转型。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的方式存在着土地粗放利用、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从长远考虑,需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规划和指导。中央需要在全局上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向更高的质量和效益迈进。
“区域规划密集出台的另一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即不断缩小国内的区域差距,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这不仅仅是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为即使是在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其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杨先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据范恒山介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能够顺应国内外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会,促进适宜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既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提升产业结构,又能够推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走向更高层次。
而《鄱阳湖生态经济经济区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直接是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保护和优化环境的,将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将其落实到产业的发展、布局和优化提升中,结果既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又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了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有机结合。
相关专题:
聚焦3 统一要素市场是根本驱动力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已经上报国务院。与其他区域规划有所不同的是,该规划主要内容将集中在区域内空间布局和跨区域要素联动上。
区域经济规划的有关研究人士表示,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低、速度慢,重要的原因是区域的分隔和区域本身的封闭。所以统一要素市场,实现整体联动提升经济效率,是目前国内区域经济规划的一个根本指向。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市长韩正说,“长三角区域规划需要更加强调一体化合作,强调要素无障碍化流动,包括金融、旅游、人才等要素,这是区域一体化的核心所在;同时要完善合作体制机制,特别是在加强政府合作的同时,加强行业协会、社会力量等多元化的合作体制机制完善。”
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表示,“《规划》是跨行政区的,协调有一定难度。所以统一要素市场、发挥整体效应是关键。”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维说,“实施好区域规划,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建立规范的区域政策体系。”陈维表示,我国区域经济之所以难以协调发展,主要是因为制度和政策的缺陷。因此建立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当务之急是进行区域政策体系的建设。
据介绍,目前长三角区域间三个层面的政府合作机制已基本形成。第一层面为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第二层面为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第三层面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建立后,经济合作和一体化才有大的空间”,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建华表示,从长期看,无论是物联网、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都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来容纳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间、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同时,这些产业、行业发展所需的重大技术攻关、人力资本整合,也需要长三角地区间的深度合作。
去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省长吴新雄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需要遵循区域生态经济功能特性,把握开发节奏、时序和强度,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产业、资源集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两会代表委员和有关专家,他们共同的意见是,区域市场要素的统一配置,初期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但最终还是要探索建立“市场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有关人士表示,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根本的动力还是市场的力量,是企业遵循市场规律的跨地区发展。但目前看,市场主导型区域经济合作尚未形成。
刘亭表示,长三角区域规划实施后,市场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浙江民营企业到上海、江苏发展的环境将更加优越,具有浙江特色的总部经济发展可能会加快。
专家和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通过“看不见的手”来配置,从而实际上冲破一个区域的范畴去寻求优化,这才是最有效的办法。因此,在区域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步伐,发挥企业的主导优势,激发地区协作活力。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