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热谈》中国汇金发债或面临流动性溢价
《市场热谈》中国汇金发债或面临流动性溢价 更新时间:2010-7-7 0:04:57 * 汇金分批发行至少1,200亿元政策性金融债
* 汇金债无信用溢价,或暂存流动性溢价
* 汇金债利息由汇金支付应无忧
中央汇金公司酝酿近期在中国债券市场大量筹资,部分资金将用于叁大国有银行的A+H股配股,但由于是首次发行,且发行规模大、期限长以及认购主体范围限制问题,汇金或需为此支付流动性溢价.
叁位消息人士周二向路透表示,中国投资公司汇金拟于中国农业银行股票发行结束后,分批在银行间市场?动至少1,200亿元人民币债券的发行,所筹的部分资金将用于认购国有银行的A+H股配股,以避免摊薄其在这些银行内部的股份.
目前,已确定采取A+H形式再融资的国有银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还有消息称,中国工商银行也可能会考虑采取A+H配股的形式再融资.
市场人士指出,如汇金发债,应该属于无风险溢价的政策性金融债,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CHDB.UL 、进出口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叁大政策性银行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债差不多,然而作为新债,首发和其它种种因素而面临流动性溢价.
安信证券高级固定收益分析师刘海东指出,在目前国内叁大政策性金融债中,国家开发银行金融债的流动性最好,尽管汇金公司金融债有着特殊地位,投资者会顾虑其偏长的期限结构和未来连续发行问题,其流动性溢价可能会暂时高于国开行金融债.
业内人士预计,汇金将趁农行上市完成后市场流动性压力相对缓和时机,分批推出该债券.但由于相比国开行一般每期两叁百亿元的发债融资规模,市场对汇金债券的融资规模还是感觉到有一定的承接压力.
按照发行日程,农行将分别于下周四和下周五在上海和香港?牌.这就意味着,汇金发债的窗口期将在本月下旬打开.
我们不能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发债所筹资金的主要用途之一是用于认购叁大商业银行的配股,因而这些商业银行应该不能认购汇金的债券.汇金债券的认购主体应该主要为保险公司,需求的相对不足或将迫使汇金支付溢价.
"汇金金融债期长,投资主体应该是保险公司,如果首发规模很大,保险公司全部购入存在压力,就会推升债券发行收益率."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杨丰称.
根据路透金融债参考收益率报价,七年期为3.3582%/3.3127%、10年期为3.5945%/3.5436%、15年期为4.0673%/4.0091%.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总部分析师石磊称,汇金发债募集的资金用于注资金融机构或参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发配股,可能还会涉及关联交易问题,这是其发债时需要考虑的.因为其债券投资者很可能是其控股或参股的金融机构.
北京一国有银行人士称,如果发债用于注资金融机构或参与银行增发配股,"我们就不能买".
刘海东称,考虑到汇金发行金融债募集资金用于注资金融机构或参与其持有金融机构增发配股,其债券的期限结构应相对较长,可能会在7年以上,达到10年或15年等.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附属补充资本所发次级债的期限结构一般为10年或15年.消息人士透露,工行拟发行约220亿元次级债,选择5+5年和10+5年品种,用以补充附属资本.
汇金上月末称,将积极支持工、中、建叁行采取包括配股在内的再融资方式有序补充资本,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和资本监管要求.按照已公布的融资规模上限,建行750亿、中行600亿计算,汇金分别持有建行、中行57.09%和67.53%的股权,简单计算可知,汇金需为两家银行备下833亿元.而工行的配股规模尚不确定.
为何不以中投的名义发债?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汇金发债,如果参照国开行金融债的市场化招标模式,发债规模大则更可能提高发行利率;如果参照铁道部组团承销发债模式,其发债规模大的风险就相对好控制一些.
这次债券可能不以中投的名义发行,是有原因的.
中投已经定性为市场化经营的公司,而汇金则是代替国务院行使对国有银行的控股权,有政策性的因素,汇金做为新的发债主体,所发债券将定性为政策性金融债.
汇金金融债的利息若由大股东中投公司来支付,则或因中投公司投资资产组合中的市场波动风险而存在忧虑;若以汇金名义支付利息,则问题不大.
的确,尽管中投公司首席风险官汪建熙此前透露2009年投资回报为11%.但该公司2008年年报显示,当年公司资本回报率仅为6.8%,全球组合回报率更为-2.1%.
而汇金的收益来自其控股、参股金融机构的盈利.目前该公司控股、参股金融机构有国家开发银行等11家.仅四大商业银行的2009年?利润总额逾3,800亿元.
石磊表示,"汇金发债,汇金来支付利息应该是有保障的.它每年从银行获得大量的分红啊."
据英国《金融时报》周二报导,中国正酝酿从中投公司中将国有银行的股权剥离出来.
这意味着汇金将从中投公司中独立出来,并由汇金持有国家在金融集团股份;汇金由国务院直接领导.
石磊表示,若将汇金公司从中投公司脱离出来,中投今后将会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消息人士此前透露,迫于政府要求更大回报的压力,中投公司今年更加强调短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