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区乡村有风貌、有韵味、有颜值、有气质-全华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从年收入2.5万元的务工农民,到家庭年收入超过40万元的家庭农场主,我的生活富了、美了。当农民,很体面,有前途,相信会有更多‘农二代’‘农三代’回归!”

——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家庭农场主 李春风

“上海的乡村,有风貌更要有韵味,有颜值更要有气质,有入眼的景观更要有走心的文化。”郊区乡村,占上海陆域总面积85%左右。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正是有了乡村的滋养,城市才能持续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是乡村振兴元年,上海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巧植一棵枝繁叶茂的“乡村之树”。

图说:千年古镇朱家角变身艺术群落,乡土味儿和国际范儿在此汇集。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产业兴旺

“小农业”做出“大文章”

一颗颗黄澄澄的柑橘清香扑鼻,咬一口酸甜生津,汁水四溢。昨天,崇明全新区域公共品牌“崇明金沙橘”开摘上市。崇明柑橘始种于上世纪60年代,与桃、葡萄、梨并列上海地产水果的四大“当家花旦”。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市民对本地橘的印象停留在“酸”,一度出现低价、滞销的窘境。

“2014年底,我们选择在崇明做一个柑橘主题农场时,眼前10万亩橘林品质不佳、效益较低,由于农户疏于管理,橘树慢慢死亡。”黄桂利是一名城市规划师,现在他把自己称为“新型职业农民”和“绿领人”,从技术创新种出“可以带皮吃的橘子”,到创意打造“全产业链博士农场”。

今年,崇明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从绿华、长兴、横沙等乡镇筛选出3800亩高品质橘园,作为重点品牌示范基地,邀请农业专家全程技术指导,探索实施提高崇明柑橘品质的16项技术标准,并按照糖度、表皮、颜色、大小等核心指标,实现无损伤筛选分级。黄桂利坦言,区域公共品牌将带动产业规模,逐步实现崇明柑橘产业的转型升级。

上海农业体量小,自然资源禀赋相对弱,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39%。“小农业”如何做出“大文章”?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形成一批高附加值、有知名度的高品质农产品,助力产业兴旺。

无独有偶。不久前,金山区推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山味道”,用于跨类别、跨行业的涉农产品及服务,包括“一葡二桃三莓五瓜”,希望以品牌化为抓手,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金山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建立保障品牌信誉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监控体系,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金山农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图说:一边品茗阿婆茶,一边聆听青浦田歌。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生态宜居

“小村落”打造“新天地”

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村如其名,水面积近40%,19条河流纵横密布,70多座岛屿点缀其中,特殊肌理呈现河中有岛、岛中有湖的风貌,展开一幅“人在岸上走,鱼在水中游,近闻响水声,鲤鱼跳龙门”的生态画卷。

为保护水乡生态环境,漕泾镇今年启动“美丽宅基”创建工作,以“五清四美”行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长效常态管理。例如,水库村4组何家宅就设计建起“微田园”,把原本杂乱无章的宅前菜园,拾掇成了集菜园、果园、花园、步道等为一体的休闲空间。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李桂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现在乡下头真好,城里的亲眷还羡慕我,居住环境越来越美,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水库村只是一个缩影。今年6月,上海市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2018-2020年)发布,提出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水环境整治、绿化造林、村容村貌提升、乡村风貌保护等11项工作任务。

嘉定安亭向阳村,正在长出一个都市版的“乡村新天地”。委托高水准设计团队,对农民房屋建筑风貌设计,遵循乡村自然规律,保护村庄肌理,同时体现上海乡村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形成“半边风景半边城”的漫步空间。两年内,向阳村将翻建农宅至少180户。

乡村愈发宜居。向阳村推进村域内架空线路全部入地,建设首个“乡村共同沟”,统一下埋改造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等管线,还天际线一片澄清;布局智慧村庄,建设全市首个千兆宽带入户村;追加镇级投资对道路改造加罩沥青,实现全村主干道“黑化”。

图说:浦东周浦镇界浜村的老墙上描绘了精致的荷花、芭蕉等墙绘。新民晚报 杨建正 摄

乡风文明

“乡土味”融合“国际范”

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上海的乡村,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蕴藏着独特的传统风俗。如何守护文化之根?如何将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一杯阿婆茶、两棵咸菜苋、三根萝卜干、四个蜜枣青,阿婆茶是淀山湖畔的民间茶俗。如今,阿婆茶已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居青浦区“十大乡土文化之首”。

作为阿婆茶的发源地,近年青浦蔡浜村以“根在文化”为主线,传承阿婆茶民俗风情的同时,深入挖掘、弘扬阿婆茶文化内涵。村民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谈家常,还为游客献上阿婆茶表演唱、舞蹈、茶艺展示等节目,打造阿婆茶文化品牌。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朱家角,则探索特色小镇的跨界融合。林家村里,薄荷香文苑一面朝向稻田,一扇篱笆门掩映满园秋色,被称为申城“最美农家书屋”。推开门,一个种满花草的小院落展现在眼前,百平方米的阅读空间,藏有1万余册书籍,田园风情邂逅书味墨香,散发着浓郁的乡情和乡愁。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近日正上演一场“人水之间”艺术展,来自美国、日本等地的25位艺术家,以架上作品、影像作品和创意装置等,多角度表现“人与水”的亲密关系,以现代而国际的视角,体现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融合共通。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以油画、雕塑等作品展览为主,辅以人文展示和文化交流;西井街,全华水彩艺术馆临河而立,是全国目前唯一专业收藏与展示当代水彩画经典作品的场所;北大街,上海手工艺朱家角展示馆……千年古镇变身艺术群落,乡土味儿和国际范儿在此汇集。

图说:松江农民丰收节在泖港镇举行,今秋新大米开镰。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治理有效

“绣花功”串起“乡里情”

城市管理应像“绣花”一样精细,乡村治理也要下“绣花”功夫。

44项“程序清单”、118项“责任清单”、38项“制度清单”、133项“考核清单”……在金山区漕泾镇,村居干部办公桌上都放着厚厚一本“四张清单”合订本,遇到棘手事糊涂账,就翻一翻理一理,“清单制”让基层权力公开透明,让百姓生活便利舒心。

乡村治理,也要因地制宜。“老大人”是嘉定农村对威望较高、阅历丰富、办事公道的长者的尊称,在嘉定外冈镇,就活跃着这样一支“老大人”队伍,他们走家串户,主动倾听民声,积极村居自治,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

60岁的戴建明是外冈镇望新村村民,每天早晨沿着村道跑步锻炼,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但别人半小时跑完的路程,老戴却要花两个小时。他一路跑,一路看看村里的环境、听听村民的聊天,“有些村民家有困难,但不想麻烦村里,我们站在‘场角’聊聊,或是请他们到工作室坐一坐。”

在上海与苏浙的毗邻地区,以“毗邻党建”助推乡村治理、跨界发展。7月中旬的一天,金山枫泾镇菖梧村党总支组织委员郁新华前往浙江嘉善县惠民街道曙光村报到。与此同时,曙光村组织委员薛丽萍也走进菖梧村,来到连接两地的跨区域河道千斤湾,探讨共同治水问题。

金山与浙江嘉兴平湖、嘉善地相依、水相连、业相近、人相亲,枫泾镇提出“双委员制”,即结对村党组织委员相互交叉任职,突破行政边界,提高处理毗邻地区事务的速度、质量和能级。如今在枫泾,已有7个村与浙江省境内的7个毗邻村结对,打造区域一体化党建“朋友圈”。

图说:一幅由五种颜色的水稻组成的创意水稻画扮靓崇明横沙田头。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生活富裕

“造血式”促进“更普惠”

金秋时节,稻浪飘香。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的2018上海新大米上市了,吸引市民来品味“小辰光的味道”。去年起,本市推出“上海新大米”品牌,聚焦“舌尖上的乡愁”,打造优质地产农产品。

从“卖稻谷”到“卖大米”向“卖品牌”转变,给种粮户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原先家庭农场收割的稻谷只能卖到粮库,现在合作社收割的稻谷经过清理、碾米、整理等工序后,制成新鲜大米,再加以包装,就可以进入市场交易。

39岁的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家庭农场主李春风感叹“得实惠”,“除去加工、包装等费用略有上升,直接增加的收入超过四分之一。”“乡村振兴,归根结底就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看到国家那么重视三农,我们做农民的内心更加坚定,要把土地越种越肥,生活越过越好!”

奉贤区南桥镇六墩村,则率先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试点,采取租赁的形式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到村,由村将所有的宅基地就地完善、改造和提升,以“一庭院一总部”标准统筹开发,并相应给予村民一定经济报酬。“推进了58户宅基地流转,预计户均租金每年可达9万元,增加村级可支配收入18万元。”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范洁

欧大师别墅门窗代理

欧大师高端系统门窗定制

欧大师铝合金门窗加盟

欧大师断桥铝合金门窗厂家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