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2023年5月28日,祖国西南边陲,天地含悲,众人垂泪,人们在送别一位年仅53岁的好人——农业银行云南维西支行驻村干部余常青。
县委组织部的领导来了,乡里的领导来了,村里的干部群众来了,农行的员工也来了,一起来送别这位36年兢兢业业、爱行爱家的好干部。
岁月会模糊记忆,但余常青的名字将铭刻在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百姓的心里。5月26日,农行云南维西支行驻维西县白济汛乡施底村工作队员余常青因突发疾病,倒在了他熟悉的乡村道路上,终年53岁。
余常青(右二)帮助村民填报相关资料
驻村四年破难题
“一个村要强村富民,就要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要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2018年刚到施底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的余常青说。
2018年10月,余常青主动请缨,到农行维西支行挂钩的施底村开展精准帮扶。2008年至2021年间,他担任施底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在他心中,“党组织强,村集体才能强,农民才能富裕”。
施底村位于维西县城西北部58公里处的澜沧江西岸,坐落在高半山区,居住着傈僳、纳西、白、怒、汉等民族,是一个不靠城、无企业、山高坡陡、峡谷纵深、多民族聚居的行政村。
余常青是傈僳族,懂傈僳语、纳西语和藏语。他入村时,全村尚有14户、59人还没有脱贫。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他深感责任重大。为吃透村情户情,他常与工作组的同志一道走访村民,村前户后、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我要把对党的忠诚和对农行的热爱践行在本职岗位上。”余常青这样说,也这样做。
四年里,他走遍了9个村民小组270户农户,留下了好几本记满了各式各样问题的笔记本。在他的笔记本里,详细记录了走访过程中发现的困难群众家庭情况、原因,以及梳理出来的工作重点和解决办法。
2021年5月,余常青已圆满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可以回到单位。白济汛乡政府、施底村委会向农行云南迪庆州分行提交了申请,恳请余常青同志继续留任,余常青欣然接受。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来自农村,也从未放下服务“三农”的初心。他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再次扛起重任,继续在施底村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
余常青驻村四年多,三年是在防控疫情中度过。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他沉着冷静,坚定不移执行好党的政策,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带头做好施底村各大小道路卡点的看护及巡查,配合乡党委政府做好外来人员排查。在2022年全民疫苗接种工作期间,他坚持每天早上6点起床开展接种宣传,用私家车把有接种意愿但乘车不方便的群众送到卫生院接种后,再将其安全送回家。余常青这样坚持了3个月,施底村956人全部接种了疫苗。
振兴产业促发展
没有产业是施底村致穷的根本原因。2012年4月,施底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维西盛大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的80多亩地发展滇重楼种植,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余常青到施底村后,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合作社资金紧缺,又不敢贷款,害怕承担风险。对此,余常青奔走于田间地头开展政策宣传、金融知识讲解、调查摸底,逐户做思想工作,并借助金融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46户农户累计发放小额农户贷款400多万元,支持村民发展产业。这一“解民忧、助民富”的举动深受群众欢迎,余常青也成了群众心目中的好干部。
“我深知责任大于一切,始终以‘行兴我荣’的想法做好本职工作。”这是余常青写在笔记中的一句话,他用实际行动践行这句话。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抓手,协助组建维西聚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4年来,他探索了“党总支牵头、合作社经营、农户入股”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群众以资金入股的方式,积极参与发展特色产业,中药材种植已初见成效,有力带动农户增收。他推动合作社顺利注册了商标,种植中药材滇重楼面积达120亩,产值达2400万元。
“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为党旗增辉、为百姓造福。”这是余常青的奋斗目标。看着充满生机的滇重楼种植基地,看着村民的灿烂笑容,余常青感到一丝自豪和骄傲。
“余哥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这些年,他帮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施底村副主任丰勇光眼含泪水说。余常青是工作队中年纪最大的,但他工作积极主动,遇事从不推诿,所有人都对这位充满激情和干劲的“老余哥”心生敬意。
“因为懂得,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守。”驻村以来,余常青快速转变角色,深入群众,关心百姓疾苦,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孤寡老人、“五保户”等困难群众送温暖。
施底村党总支书记王符全回忆起与余常青共事的四年,感慨道:“老余哥为人实在、工作认真,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将带着他的精神持续奋斗、继续前行。”
力解民忧暖民心
“为困难群众办事,就是我的工作。”2020年7月的一天,余常青吃过午饭,已是一点多,为了赶时间,他揩了一下嘴边留下的米粒,背起陪伴他1000多个日夜的背包,跨上有些残破但骨架还算结实耐用的力帆摩托,匆匆上路了。
他到达留守老人普春家已经四点多了。早早等在门口的老人,看见余常青来了,笑脸相迎,但迟迟不肯在准备好的椅子上坐下来。“阿哦趴(傈僳语:大爹),没关系,我家也是农民,我父亲的头发都是我理的。”余常青猜到普春的心思,老人是怕自己的头发脏被嫌弃。他便用傈僳语和老人交流,拉近距离。最终,老人坐了下来,让他帮忙理发。当他双手托起老人脸庞观察是否剪好的时候,发现老人哭了。“想儿子了吧?”他轻声地问了一句,老人点了点头说:“在外打工一年多了,也不知道过得好不好,我孙子在家可是乖着呢。”老人这句不经意的话也戳中了余常青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他眼眶湿润,想起了去世的母亲。
“活76岁了,今天有书记给我理发,共产党的干部扎扎阿可吉!(傈僳语:真的非常好)”。余常青的心一下热乎起来,真诚地说:“我不是什么领导,党要我来帮你们做点事。”
余常青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未来,脱贫要从根源抓起”。
余建强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正面临大学毕业,农行对贫困大学生有就业帮扶政策。余常青了解情况后,积极给余建强宣讲农行政策。余建强格外争气,通过自身努力考入中国农业银行维西县支行,帮助一家人顺利脱贫。
在施底村的阿米俄组,村民丰向光家养了鸡,种了核桃和桃树。由于孩子都在外求学,家里劳动力不足,遇到农忙时节,丰向光家里的土鸡蛋、核桃油等农副产品没法带到集市上售卖。余常青知道后,主动承担起“销售任务”。丰向光感慨地说:“老余是个好同志,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开展耕地流出问题整改是维西县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余常青积极参与。期间,他感到身体不适,但还是坚持工作,没有提出请假。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余常青以共产党人的质朴情怀,砥砺前行,以决战必胜的心态,扎根帮扶一线,舍小家为大家,为百姓谋福祉。
“余常青同志热爱工作、热爱农行,驻村期间,深受群众爱戴,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农行云南维西支行纪委书记李俊芝说。
余常青1987年从迪庆州财校毕业后,先后在农行维西县支行巴迪营业所、叶枝营业所、永春分理处和支行营业室工作。一摞摞的传票,一本本的存折,记录着余常青扎根县域服务“三农”的历程。36年工作经历,迪庆州分行“先进个人”、维西县支行“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荣誉印证了他的付出和奉献。
乡亲们说,“老余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5月26日,余常青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他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施底村,生命永远定格在服务乡村振兴一线。
内容来源:中国城乡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