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乡村发展情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当前我国对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情况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并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制定一系列政策,借此推进乡村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是顺应时代发展步伐的重要举措,其不仅能够带动农业经济建设,还能全面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直接影响乡村可持续发展趋势,也会对乡村社会服务水平造成一定影响,在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借助先进技术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水平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首先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展开研究,明确其背景、内涵与意义,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价值,结合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发展方向,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够推动乡村可持续性发展。
为推动乡村地方发展,带动农业经济进步,我国针对乡村振兴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开始注重全面落实解决“三农”问题工作,并将其作为推动乡村地区发展的工作核心,以此为基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2018年国家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此后乡村振兴战略便开始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在国家的多个重要会议中被提到,这也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重要性体现出来,各地方政府以及与乡村振兴实施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全面贯彻。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还能推动乡村地区产业兴旺,使乡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背景下我国众多乡村地区已经开始展现出新的面貌,尤其在管理与发展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且在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影响下,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积极对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优化也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现代化美好乡村的重要途径。
农业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关键所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能确保乡村的整体性与城市的流动性,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弘扬乡村建设文化,带动乡村居民共同参与到建设美好乡村环境中来。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还有助于农村地区展开经济改革,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价值。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其能推动农业生产形势向着标准化方向靠拢,并推动农业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农业生产速度得到加快。受乡村振兴战略影响农业各项生产工作开始利用现代化技术,这也对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积极影响,使农民在农业产品生产中的地位发生转变,在提高农村人口收入的同时激发农业生产者的发展动力与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乡村振兴还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开展,若想使城乡开发实现一体化,乡村地区首先需要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普及意义,积极打造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新农村的。乡村振兴会影响农村经济,从而影响农村地区资源的配置情况,使乡村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进一步取得良好发展。乡村振兴还能使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与社会服务水平综合能力得到强化,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现代化发展还会积极促进现代化科技手段发挥价值,进一步带动乡村地方经济建设,推动乡村发展。
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使农业生产模式开始发生变化。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不同的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形式更具活力,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大多是通过投入化肥、农药等形式实现的,这种形式所培育出的农产品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和损害,也会给农产品种植人员造成较高的资金投入。在时代的影响下农产品生产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农村更注重环保化发展,在农药喷洒、农田灌溉等方面种植人员开始注重成本的节约,希望通过调整生产形式实现保护环境、节约成本,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农产品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
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同时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应随之做出改变,农村人民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以产业为主,而现在农村人民更注重消费产生的经济。农业生产者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形势改革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主动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需求,对农村产业生产活动的形势做出调整,提高自身经济获益,减少成本损失。另外,为了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我国曾颁布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相关政策,并对农产品的价格做出调整,这一举措使大量的农民开始涌入城市,虽然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但也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扩大。乡村振兴背景下这种现象已然得到合理解决,农村人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若想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发展,必须注重在农村地区应用高科技技术,并对这些技术的应用展开创新。新时代下,现代化技术已经在农业产业生产等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发挥这些技术的价值能使农业管理水平与生产实力得到增强,对提高农业生产力与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落实大力扶持了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化技术发展使许多农村商家可以通过电商模式展开营销,增加收入,这对国家颁布的扶贫政策十分有利,农业产品通过网络渠道流入全国。伴随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价值和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在信息技术飞速创新的同时进行农业融合是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农村地区必须加强对引进信息设备的重视程度,利用信息设备价值推动农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加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是助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保障而言应从三个方面落实,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针对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设置有效且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应以乡村人民对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为依据,参考人民基本需要建设规范性、系统性的公共服务体系。根据建设目标制定与时俱进且因地制宜的财政体系,适当加大相关设施的建设投入,从而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其次,社会各层级应针对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建设公益补贴机制,应根据不同地区进行经济社会个体情况分析,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对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综合性补贴政策,并为相关设施的后期维护工作建立管理体系。最后,应对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济情况进行把控,根据地区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政策,全面把握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配置,使经济资源价值最大化发挥。还可以适当联合民间资本力量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优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积极打造高素质公共服务人才队伍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路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基层人员、专业人才与社会力量的支持,因此应在这三方面进行人才队伍的构建。首先,应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相关部门可以引进专业人士对基层工作人员展开教育,通过优化教育体系,强化教育内容质量的形式增强基层人员工作能力,为基层工作人员建立责任意识,使其认识到自身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可以为基层工作人员设置阶段性考核体系,在培训后对其展开考察,保证教育落实价值。其次,应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构建人才管理制度。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政府部门应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出台有效的人才管理体系,提高人才招聘效率,保证人才招聘质量,强化人才能力,从而实现对人才队伍的构建。最后,还应号召社会力量参与,提高社会参与积极性。政府应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主动参与奖励政策,加大建设力度,在多方面创造机会。
增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也是促进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首先,应在农民自主供给方面下手,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乡村人民,应注重对其农民地位的转变,使其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成为供给者。可以充分挖掘乡村人才资源,提高乡村人才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为其提供对应福利条件,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其次,应积极响应互联网+政策,构建互联网+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借助先进技术推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发展。近几年,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十分迅猛,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也应认识到这一点,借助互联网宣传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意义,构建广播电视、短视频等多种体系的信息共享,借此引入市场主体,增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应用效果。最后,还应积极构建评价与反馈体系,打造多元化评价、全过程评价,通过了解乡村居民服务设施使用情况对服务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应为人民构建反馈平台,使乡村人民拥有反馈途径,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
综上所述,构建优质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对优化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与社会服务水平意义重大。乡村地区应不断加强相关保障,助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打造具有较高素质与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增强对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全面优化。相关部门还应注重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引进,借助现代化手段强化服务质量,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助推力。现阶段,乡村振兴已经不再是空谈,各地区乡村政府与人民正在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奋斗,未来乡村必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打造完美和谐的乡村版图,实现繁荣昌盛的美好乡村建设目标。
作者:魏力苏,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18GGJ011)的阶段性成果,文章写作受到“中蒙俄经济走廊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课题(项目批准号:ZMEY202104)的支持。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