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古村乡村记忆博物馆大门
李家疃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
上端士古村落的青石板小路
“淄博现在不得了,不仅是融入创意的陶瓷艺术令人刮目,耳目一新的城市环境、美丽的古村落更让人流连忘返。”上周举行的第十七届陶博会,让淄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再次以最美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曾多次来到淄博的一位外籍艺术家这样由衷感叹。
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强市之基,那么文化便决定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北京考察工作时曾讲到,“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淄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共享“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文化自觉。
◆典型引路 “乡村记忆”工程遍地开花
陶博会期间,记者随近百位国内外艺术家到访有着“天上的村落”之称的牛记庵古村落。依山而建的石头房、口口相传的乡村记忆、仿若世外桃源的村居环境让人沉醉。
2016年,淄博市“寻找乡村记忆 保护文化遗产媒体行”采访活动中,记者首次来此。曾经,地处山坳的牛记庵,因村民的搬离一度成为一座空村,石头房年久失修渐渐变成断壁颓垣。为了让这里的记忆延续,我市积极鼓励引进社会资本进行保护性开发。如今,这里独特的石头记忆和革命历史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牛记庵,仅仅是我市“乡村记忆”工程建设的一个侧面。
2014年下半年,由本报与市文物局策划开启寻找“乡村记忆”系列报道,在摸索中寻找各区县“乡村记忆”典型。那时,位于临淄区凤凰镇南金兆村的南金农民博物馆进入了大众视线。旧中国农村民居1:1实景还原、改革开放土地分包到户的繁忙景象,还有木轮小推车、耘锄、钱搭子一个依托乡村建起的农民博物馆,真实再现了新旧中国农村面貌的变化和民俗风情。“这就是典型的乡村记忆博物馆,也许是全省最早真正意义上的乡村记忆博物馆了,这将为我市更好地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提供典型借鉴。”市文物局局长宓传庆当时便异常欣喜地说。
位于王村镇的李家疃“乡村记忆”博物馆又引起各方关注。自2014年“乡村记忆”工程开展以来,依托村落的明清古建筑,李家疃村加大文物修复力度,抢救性挖掘丰富的乡土文化,聘请山东工艺美院的专业团队设计,建起了一座现代化“乡村记忆”博物馆。在2015年被列入全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的李家疃,当年也成为全省“乡村记忆”工程推进会的现场观摩点。时至今日,省内外各地参观学习的客人仍络绎不绝。
2014-2016,连续3年的寻找“乡村记忆”系列报道和媒体行活动,先后走访全市近50处充满乡风乡韵、风格各异的“乡村记忆”点,从古街、古井、古树到古祠堂、古村落,再到一处处“乡村记忆”博物馆,这些鲜活的“乡村记忆”也渐次呈现在市民面前。
从游玩参观到参与保护,全社会关注热情空前高涨。
◆找到突破口 2年建成28处博物馆
特色凸显、遍地开花,用以形容淄博市“乡村记忆”工程的建设局面绝不为过。仅仅2年时间,全市已建成首批较为规范的乡村记忆博物馆14处。这也成为我市“乡村记忆”工程的突破口。
“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对于丰富和提升乡村民众的生产生活文化水平,构建各具特色美丽宜居乡村有着独特作用,不仅丰富了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展现淄博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宓传庆如是说。反观之,一处处“乡村记忆”博物馆的建成也正是得益于“乡村记忆”工程。
时间追溯到2014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城乡建设工作会上的指示精神,山东省率先提出开展“乡村记忆”工程,并于当年2月下发《关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通知》。4月,以“乡村记忆”工程为核心的淄博市文物工作会议召开。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分管副市长张庆盈主持会议。这也是市文物局自成立以来,召开的最高规格的一次文物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为淄博市“乡村记忆”工程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隔仅两个月,淄博市“乡村记忆”工程普查工作动员召开。当年完成并普查出传统乡村文化村落(街区)、乡村(社区)博物馆、传统乡村文化乡镇和传统民居共计488处,数量位居全省前茅。
丰富的普查成果,让淄博在推进“乡村记忆”工程中更有底气。
2015年4月,全市“乡村记忆”工程推进会召开。确定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万家村等14家首批试点单位;特邀省内高校教授和当地的民俗专家加以指导;全市筛选出6至7处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古村落候选并积极宣传、动员深藏在村庄里的古建筑“活”起来,社会各界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被唤醒。
此后的每一次推进会,无论是到青州井塘村古村落、南金农民博物馆考察学习,还是直接发放《淄博市“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建设明白纸》,亦或是派出专家小组分赴各试点村落开展现场指导等,“乡村记忆”工程的每一步,都掷地有声。
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曾让不少人担忧出现“雷同化”。对此,市文物部门又研究制定分类指导、一村一策的工作方式,帮助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丰富展陈内容。以同处王村镇的李家疃村和万家村为例。一个依托古村落,重建乡村记忆博物馆,光、电、影等现代化展陈效果震撼人心,用一件件文物讲述村落变迁;另一个直接利用毕氏家族的老家庙打造乡村记忆博物馆,让文保过程融入展陈过程,名门望族毕家的家族史和传说,吸引了参观者加入互动。正确的工作思路,让“乡村记忆”博物馆在短期内遍地开花。
“今年又立下军令状,再建14处规范的乡村记忆博物馆。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感悟地域文化的好去处,唤醒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爱护和传承。”宓传庆满怀期待地说。
◆结合乡村旅游 博物馆故事“活起来”“讲出来”
在总结前两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我市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又采取了新办法。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市文物局3人的领导班子分别带队到区县检查督导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历时2个月。令众人精神一振的是,全市“乡村记忆”博物馆又呈现出新的可喜局面。
位于桓台县唐山镇的八里庙民居博物馆,四个紧邻的宅院里,存放玉米、小麦的粮仓,搓棉抽线的纺车,做饭用的风箱,卖豆腐敲的梆子530余件老物件,让人仿佛回到数十年前。馆主人胡正功、胡正春兄弟祖上从山西迁居至此,利用祖宅还原最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我们用大铁锅蒸馒头、地瓜,用鏊子摊煎饼,用山西传统工艺酿醋来招待客人。”胡正春介绍,富有生活气息成为这里的最大亮点。
你知道自行车有大小轮之分吗?你知道大轮自行车倒蹬就能刹车吗?周村古商城有家“三转一响”博物馆,走进其中你便能找到答案。“博物馆的主人张维杰是一名收藏爱好者,他主动找到文物部门,想为自己珍爱的三转一响藏品申建一所乡村记忆博物馆,供市民回忆并记住那个特殊的年代。”宓传庆告诉记者。“三转一响”分别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有着浓郁的时代印记。
从被动建设到自发筹建,从单纯的回忆和展示到赋予鲜活的生命气息“有了群众基础,还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全省还没有专门针对乡村记忆博物馆的扶持政策,但今年我市已出台《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我市非国有博物馆和“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都走在全省前列,也互为有益补充。”宓传庆表示,下一步将探索对28处“乡村记忆”博物馆进行整体提升,尝试与乡村旅游结合,“以馆养馆”走文创之路。此外,还将着力培养讲解员队伍,让沉睡在博物馆中的藏品和故事既得“活起来”又能“讲出来”。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淄博建设文化名城,保护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晚报记者赵瑞雪 通讯员李胄 田清清)
责任编辑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