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王齐龙
微信公号:百万庄的小星星
从事建筑行业数十年的郑立平,每当回想起家乡道路多年前坑洼难行的景象,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每逢下雨天,路面就会积水难退。开摩托车的民众需小心提防身边驶过的汽车,免得被溅得一身泥水。
由于财政吃紧,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多条市政干道曾经长时间缺乏维护和建设。2012年,潮阳区领导“有点不好意思地”向热心公益的郑立平表达了请其捐款帮助政府修路的意思。
“刚开始,书记说让我支持800万,剩下的1000多万由政府承担,一块把中华路改造好,”郑立平回忆,“书记修路也是为了百姓,却给我说了很多好话,我也不好意思了!”数天后,郑立平回复区委书记陈新造:“整条路我全包了,按照方案建好送给政府,政府把配合的工作做好就行。”
手续完备之后,郑立平亲自带着施工队,开始对全长1256米的主干道中华路重修,在政府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整个改造工程仅耗时54天,中华路面貌一新。
“这种‘自捐自建、政府配合’的捐赠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行的创新模式。”正为辖区内几十条破旧道路发愁多时的陈新造,借用中华路项目的经验和效应,顺势全面推动了一场“反哺工程”。
由于操持得力,在接下来的3年里,大批潮阳籍乡贤争先响应,出资出力支持家乡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等公益建设。截至2015年12月底,潮阳区乡贤认捐公益项目达581个,累计捐赠金额超过36亿元,这几乎相当于这个区同期的财政收入。
随着反哺行动的深入,乡贤们的爱心和力量,也已经从支持民生事业发展,逐步扩展到投资兴业参与家乡的经济产业发展上来。借乡贤反哺之力,这种创新管理模式,正在成就潮阳特色经济模式之路。
困中求变
2016年春节后第一周,陈新造去了趟香港,出席潮阳同乡会举办的新春团拜。
拜访旅居外地的潮阳人,是潮阳这个著名侨乡历届党政领导班子的惯例。陈新造2011年7月就任潮阳区委书记后,这种互动更加积极。
“团拜会来了一百多名香港各界的潮阳精英,有许多是勋章获得者和太平绅士,是各领域里的杰出人士。”陈新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逢重要节庆时间,他要么外出参加类似活动,要么恭候返乡的乡贤,沟通感情,邀请大家回乡投资建设。
潮阳区原是一个县级市,在2003年行政区划变更后,分设潮阳区和潮南区两区,归汕头市管辖。
但原潮阳市的经济产业较为集中在现潮南区管辖区域内,而常居人口、尤其是离退休人员则较多集中在现潮阳区辖区,这给潮阳区留下沉重的包袱。
2011年潮阳区新一届班子成立时,全区人口170多万人,占汕头市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人均耕地0.12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全区公共财政收入10.53 亿元,仅占汕头市的九分之一。
此外,全区经济基础薄弱,民生事业欠账问题严重,而城乡基础设施差的问题尤为突出,城区内市政道路和国道、省道等主要交通干道因年久失修而严重破损。
“我们以汕头市九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来供养四分之一的行政人员,以及支持三分之一人口的公共服务。”陈新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何突破财政制约的瓶颈,困难重重。
争取上级政府给予支持,盘活闲置资产进行出售或抵押贷款,使尽了这些传统招数之后,潮阳区财政依然捉襟见肘。“中华路是潮阳的脸面,已经到了非修不可的时候,但财政又实在不够钱,所以试着向立平先生开口。”陈新造坦言,在提倡服务好企业的今天,让企业家帮政府修路,这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没想到立平先生提出整条路他全包了,由他建好后交给政府。”
这令陈新造意外,也引发这位地方官员对企业家内心想法的分析思考。他采取了一个新模式,直接由捐款人按照规划设计承担项目建设,政府积极配合。
“因为有人担心捐献后,钱会用得不到位,企业家会担心这种事情。”郑立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让他们自己来建就不会。
事实上,潮阳区贵屿镇多年前就发生过捐献项目处理不当事件。有企业家捐资在当地建设一所学校,却遭当地村干部请来的承建商反复更改建设计划、追加款项,导致捐献者一怒之下停止捐款,项目被迫烂尾收场。
施工过程中,郑立平经常一大早就到工地监工。据潮阳区政府工作人员透露,由于改造项目中涉及部分管线更换的问题,为了让项目能在2013年春节前完工,郑立平又加大了出资,实际花的钱比原公布预算的2500万元要多很多。
“那条路是自己认捐的,质量肯定要修好,不然会被人骂,那还不如不要干。所以从质量、速度等方方面面都要做得好。”郑立平说。
作为潮阳中心城区的中轴线,中华路全长1256米,是潮阳城区最古老、最繁华的商业街。经改造后,中华路路面拓宽为24米,双向4车道,两侧各设置5米的人行道,并添置了路灯和绿化带,大大改善了周边出行环境。
汕头市潮阳区乡贤认捐公益项目之一:笛套文化传承培训基地。
遍邀乡贤
地处粤东沿海的潮阳,自东晋隆安年间置县至今已有超过1600年的历史。北宋高僧大峰祖师历经8年努力,四方募集,终于在潮阳主要河流练江上修筑起18孔石桥和平桥的事迹,至今仍在当地流传。数百年后,和平桥仍屹立在练江上。
潮阳区和平大峰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卓锦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潮汕地区民众将大峰祖师视为慈善事业的鼻祖,建起“报徳堂”,将大峰请入堂内崇祀,并捐献钱物,大行善举,这成为现代善堂的雏形。
如今,善堂这一融合了潮汕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慈善救济机构,不仅遍布潮汕地区,而且跟随潮汕人迁移至海外的脚步,走进了海外潮汕人聚居的地方。
卓锦奎说,全球范围内现有500多间善堂,每年都有海外善堂人士回到潮阳“壮香火”,寻根谒祖,形成了独特的善堂文化。
慈善文化也与潮阳人强烈的故土情结相融合,影响着一代代潮阳华侨华人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改革开放后,大批潮阳籍华侨华人回到家乡探望亲人,并捐资支持家乡建设。在1978年至2002年间,该地共接受来自华侨华人的捐款,有正式登记的就超过5.88亿元,修建了大批学校、敬老院、路桥等公益设施。
出生在潮阳的陈新造至今记得,小时候每逢家乡出现灾情,很快就有华侨赶回来捐款救灾,华侨捐建的学校和医院更是随处可见。
在陈新造看来,潮阳人深受大峰慈善精神影响,又眷恋故土,如果能够调动分散在国内各地的100多万名潮阳乡亲,以及120多万潮阳籍港澳台同胞和侨胞,加上本土这“三个潮阳”的人文优势,“内外发力”,将能为潮阳社会经济建设带来更多动能。
2012年年中开始,潮阳区领导班子,比以往更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联络各地乡贤。“走动只是面上的功夫,大量的工作在幕后的细节处。”副区长张国春说。他那时候还是和平镇的书记,一开始便参与了“反哺工程”的许多工作。
潮阳区公益基金会是“反哺工程”中的重要载体,每个捐建项目及每笔捐款都由这一机构记录存档。作为该项目的亲历者,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民忠认为,“反哺工程”得以成功,前期细致筹备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2012年6月着手筹建潮阳区公益基金会的同时,潮阳区委、区政府就动员各区、镇、村三级干部做摸查工作。
“了解各镇哪些公益项目比较重要,按先后缓急加以区分,汇总过后分期分批来推介。”张民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会将收集来的项目需求汇集分类,将优先推介项目编印成册子,附上项目介绍,以及相应负责统筹的政府部门,如道路改造项目,就由城管局来负责。
“乡贤会关注募集来的资金会用到什么地方,他们需要了解项目,心中有数了才愿意为家乡捐献。”张民忠说。曾经在统计局、审计局工作过的张民忠将档案编制方法应用到潮阳区公益基金会资料管理上,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档案记录制度。
与此同时,各村支书还会摸查当地有多少外出经商的企业家,集中在哪个城市,从事哪些行业,是否在行业中发挥领头作用,以及他们愿意投资、捐赠家乡的哪些项目等,并将相关信息汇总。
随后,区委区政府率先安排村干部、镇干部作为“先头部队”,带上公益慈善推介项目册拜访外地潮阳籍的企业家,做游说工作。
2012年底,潮阳区委区政府集中组团到珠海、深圳和广州三地向潮阳籍企业家募捐。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乡贤反响十分强烈。在珠海首站,公益基金会募得7000多万元,远超预想的1000万元。
这一年春节前后,仅仅通过珠海、深圳、广州和潮阳本地共四场公益基金募集活动,潮阳公益基金会获得的捐款数额就达到了8.7亿元。
从那时起,每年组织公益反哺募捐活动就成为了潮阳区委区政府常态化的工作,并坚持采用“以项目募集资金、由乡贤自行建设”的模式。每到一地,都得到当地潮商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每一场募捐活动,几乎都是认捐声此起彼伏,高潮迭起。
为了让捐建项目得以快速落地,潮阳区委区政府为每个认捐项目安排了相应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逐级负责,跟进项目建设进度。
潮阳区委区政府每年还不定期召集城管、纪检、检察、审计、财政等多个部门举行会议,对各项目施工进行协调,同时排除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确保项目质量的同时,也避免了慈善“空头支票”发生。
2015年,潮阳区委区政府把公益反哺延伸到扶助贫困家庭、弱势群体方面,在全区发起了“让贫者不再无助”精准扶贫活动,共募集到扶贫资金和物资共计6325万元,对特困人员实施“一对一”帮扶。这项活动得到了包括宗教界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使精准扶贫活动更加深入人心、更具广泛的群众基础。
截至2015年12月底,潮阳区乡贤累计认捐公益项目达581个,涉及道路建设、教育、文化、环境整治、水利设施和治安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累计认捐金额超过36亿元,其中建成项目达420个,已建成率超过72%。20多条市政道路、潮阳博物馆、潮阳笛套音乐传承基地……一大批捐赠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整个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陈新造认为,公益募捐活动,募集到的不仅仅是数十亿的款项和潮阳的美誉度,其意义更在于唤起了在外乡贤心怀故土、情系桑梓的情绪,强化了在外乡贤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弘扬了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风尚。
2015年中秋节前夕,汕头市潮阳区区委书记陈新造(左)等人到金浦街道困难户郑洪松家中送慰问金。
投资反哺
从一名泥瓦工白手起家的陈桂洲,现经营着一家地产开发企业。在得知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潮阳笛套音乐面临“人走艺亡”的传承危机时,他于2004年出资成立东信文艺协会,开始培养笛套音乐接班人。
在潮阳的“公益反哺”名单中,陈桂洲自然是重点发展目标,几经发动,陈桂洲决定斥资8000万元,建造占地面积22亩的耀明书院。这座以陈桂洲父亲陈耀明命名的书院,目前已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笛套音乐的传承基地。
在2014年建成后,耀明书院免费对公众开放,并免费举办培训班、各类工艺演出,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功能,2015年被中国侨联评选为27个“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之一。
陈新造说,耀明书院运营至今,每年日常管理运营、教育培训投入巨大,至今都由陈桂洲承担,减轻了地方财政相当大的负担。恰恰是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治理,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实惠,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调动社会资源发展公益事业的同时,潮阳区委区政府也将目光投向了产业投资领域。
与许多潮阳人在外经商成功有所不同,潮阳本地经济发展仍较为落后。陈新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尽管他上任后,潮阳经济发展态势有所改观,经济发展指标综合增速连续四年在汕头各区县中保持第一,但仍缺乏一批产业链条比较长的项目,尤其是高新科技项目,这关乎潮阳能否保持可持续的长期高速发展。
而经过多方筹资,潮阳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推行多年的“反哺工程”也让区委区政府上下加强了服务意识,实行了“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制度,为吸引乡贤“投资反哺”创造了条件。
经过多次组织招商团队到乡贤集中的城市宣传推介后,潮阳区委区政府成功邀请了一批乡贤回乡投资,或借助乡贤牵线搭桥招商引资,目前已吸引了总投资额超过600亿元的投资项目。当中包括计划总投资约200亿元的练江新城、20亿元的国美物流城、35亿元的白求恩潮阳医院(养老中心)、20亿元的深圳潮商集团潮尚城、60亿元的中电云信息科技园和60亿元的迪信通海门旅游度假区等。
陈新造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经过多年来的城市扩容提质,包括练江新城在内的三个规划建设中的新城竣工后,潮阳区庞大的人口压力将转化为庞大的本土市场需求,成为潮阳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本文首发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总第749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cnw_sxs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