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内蒙古切实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国标要求乳粉塑化剂为多少

杨玺 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

2016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

特辑

内蒙古地处北纬45度,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乳制品产量达到293.6万吨,居全国第二位。2015年,内蒙古婴幼儿配方乳粉产量1.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9.2亿元;生鲜乳产量达803.2万吨,居全国首位。近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中央媒体就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工作和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情况进行调查采访。截至目前,内蒙古婴幼儿配方乳粉在国家专项监督抽检中未出现不合格。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东起茫茫的兴安岭,西至浩瀚的阿拉善戈壁,东西横跨2400公里,南北纵距1700多公里,毗邻八省区,边境线总长4200公里,接壤俄罗斯、蒙古国,总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2.3%,辖12个盟市、102个旗县(市、区),总人口2500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在内蒙古辽阔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原、肥沃的农田、广阔的水面、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和丰富的地下宝藏,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的美誉。内蒙古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和五大商品粮大省区之一。2015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6.8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2827万吨。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达1.3亿头(只),连续十年稳定在一亿头(只)以上;全年肉类总产量245.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达到70.8万吨,牛肉产量达到52.9万吨,羊肉产量达到92.6万吨,牛奶产量803.2万吨,羊肉和牛奶产量居全国首位。

内蒙古地处北纬45度,拥有13亿亩天然草原,还有5000万亩玉米及800万亩优质苜蓿饲草料基地,奶牛养殖条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生鲜乳产量达803.2万吨,占全国3755万吨的21.4%,居全国首位,目前全区已经具备年加工1000万吨鲜奶的生产能力;乳制品加工业发达,乳制品产量达到293.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6%,居全国第二位。首府呼和浩特市被赋予“中国乳都”的称号,伊利集团已发展壮大为世界乳业第八强、亚洲第一强,蒙牛集团进入世界乳业十二强,为全国消费者提供了大量高品质的乳制品。

多管齐下构建严密高效食品安全体系

近年来,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四个最严”的要求,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四有两责”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抓住贯彻食品安全法、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一条主线”,强化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三个责任”,促进食品安全监管标准规范、监督抽检行为规范、监管工作制度规范“三个规范”, 推进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监管机制“三项创新”,加强重点食品、重点问题、重点区域、大型企业和食品加工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简称“三重一大三小”)综合整治,全力推动“食品药品安全内蒙古”建设,努力构建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坚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底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主要做法为:

一.依法监管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食品生产获证企业2908家,食品经营企业29.5万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5550家。按照“一法一条例”的规定,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全区食品生产企业实行严格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行登记管理制度。2016年1月1日起,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部署,内蒙古自治区食品生产许可由“QS”改为“SC”,2016年2月7日起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行登记管理。

二.严格监管

按照《食品安全法》和《内蒙古自治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全区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施了最严格的监管,先后印发了《食品生产许可工作指南》《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过程检查指南》《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和监管工作随机抽查方案》《食品生产许可发证前监督管理抽查办法(试行)》和《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飞行检查的暂行办法(试行)》《加强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推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监管指导意见》《加快推进重点食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及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并公告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禁产目录。围绕乳肉粮油等重点食品、“两超一非”等重点问题、农村牧区重点区域,先后开展了20多项专项整治。2015年,全区查处食品类违规违法案件5146件,责令停产企业58家,吊销许可证43家。

三.风险防控

加强大企业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名录》,把年生产能力5000万以上产值的157家企业纳入重点大型食品生产企业范畴进行监管。其中将30家生产企业列入自治区局重点风险监控企业,开展了风险直报工作。

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实行全程质控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婴幼儿配方食品做为特殊食品进行管理,体现了国家对这一产品的高度重视。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出厂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实施逐批检验,以确保食品安全。内蒙古自治区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在国内国际是一流的,是完全值得信赖的。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乳制品生产企业72家,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位,乳制品产量达到293.6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自治区生产的乳制品产品不仅包括国内市场常见的液态奶、乳粉、发酵乳等常规产品,还生产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传统乳制品,如奶皮子、奶豆腐、黄油、奶嚼口、奶酪等。乳粉生产企业50家,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6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数量排全国第四位,已形成年产7.4万吨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能力。2015年,婴幼儿配方乳粉产量1.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9.2亿元。

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是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13年以来,上述6家企业陆续通过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目前在销售环节,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了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药店销售的试点,加强对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环节的监管。同时,国家和自治区逐年加大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抽检力度,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实施严格监管。截至目前,在国家专项监督抽检中未出现不合格婴幼儿配方乳粉。

2016年5月7日至9日,张德江委员长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到内蒙古自治区检查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情况,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食品安全工作给予了肯定。张德江委员长指出,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食品安全工作取得较好成效。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食品安全法贯彻落实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自治区人大加强食品安全地方立法工作,制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和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内蒙古建设方案》;自治区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在各级公安机关组建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机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安全事件的底线。同时,张德江委员长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加快构建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希望内蒙古自治区继续深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继续下大气力抓好食品安全工作,为保障自治区乃至全国各族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此次与媒体记者、企业负责人一起座谈,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对提升内蒙古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内蒙古自治区乳制品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将以此次中央媒体记者采访报道为契机,按照张德江委员长确保“三个安全”的要求,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贯彻落实意见,牢记使命、履职尽责,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加快构建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为食品安全内蒙古建设、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做出更大的贡献!

政府声音

内蒙古推进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药店销售

2013年以来,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内蒙古自治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监管,全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真开展了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药店销售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不断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办法逐步开展药店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工作。通过统一婴幼儿配方乳粉试点药店的选取范围和遴选标准,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试点药店主体准入等措施,使自治区区婴幼儿配方乳粉药店试营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在推进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药店销售工作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一是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代表约谈活动,促成实现药店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全程可追溯监管体制。二是召开启动仪式,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为扩大药店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影响面,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召开了婴幼儿配方乳粉试点药店启动仪式,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工作进入了以《药品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管理的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同时开展了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试点药店培训活动,对婴幼儿配方乳粉药店试点销售的目的、意义、原则、条件、工作要求以及如何加强经营管理、如何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义务等方面进行讲解。三是推广使用“电子追溯信息卡”,打通了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最后一公里”。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指导国药控股国大药房内蒙古有限公司所属各药店启用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电子追溯信息卡”,并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推广,该卡详细记载了消费者姓名、住址、电话、购买时间、数量、乳粉名称、批号等信息,实现了婴幼儿配方乳粉全程可追溯。四是大力推广药店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严格经营质量规范和个性化服务,以药品经营规范来管理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行为,确保其在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

内蒙古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保障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6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分别是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金海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欧世蒙牛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呼伦贝尔市的呼伦贝尔友谊乳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呼伦贝尔阳光乳业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双娃乳业有限公司、呼伦贝尔欧比佳乳业有限公司。2013年11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严格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出台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实施资格重审,局长坐镇指挥,经过认真组织,周密安排,内蒙古金海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欧世蒙牛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于2014年2月27日第一批通过新细则审核,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其他4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经过大规模改造提高也陆续通过重新审核,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严把许可准入关,使该区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2013年,该区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婴幼儿配方乳粉奶源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认真开展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专项整治行动、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发证“回头看”、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工作、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随机抽查等工作,召开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警示约谈会等日常监管工作。在创新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监管方式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为推动基层开展监管,推动监管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生产者对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的首负责任。2015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创新监管手段,出台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过程检查指南》,按照过程监管的工作思路,提出了较为完备和准确的监管方法和程序。二是探索实施食品安全审计新方法。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以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0版)》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细则》为基础,引入审计的思维和借鉴审计的方法对全区2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进行了食品安全责任审计。通过对企业进行食品安全年度审计监督,更加掌握了企业生产状况和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发现更多问题,体现最严监管,督促企业严格按法律法规标准组织生产,提高自检自控能力。三是帮助企业问题清零。通过过程监管、责任审计等监管手段,在帮助企业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2014年11月,1家企业的2批次产品在风险监测中发现塑化剂、壬基酚超过管理参考值;2015年9月,发现1家企业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8个批次产品检出塑化剂含量超出风险监测参考值,该局立即派出专门检查组赴企业帮助企业查找问题,同企业一道经过艰苦细致的排查,最终找出原因,精准排除。四是实行药店销售。加强销售环节的监管,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了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药店销售的试点,规范加强了对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环节的监管。

企业声音

伊利落实“四个最严”打造全球乳品“最优品质”

2015年以来,伊利集团认真学习和贯彻习总书记强调的“四个最严”重要指示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创新和国际化两大战略,先后在荷兰建设了欧洲研发中心,在新西兰建设了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与意大利乳业巨头斯嘉达达成战略合作等,并于2015年又加大力度在美国进行战略布局,成功主导实施了中美食品智慧谷的建设。借助欧洲研发中心和中美食品智慧谷的创新力量,伊利集团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推出了系列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乳制品和系列功能性乳制品。

近些年,伊利的食品安全生产建设以“创新”作为发展态度,夯实食品安全基础、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为打造全球范围的“最优品质”持续发力,成效显著。

一是 “三全”质量管理体系,夯实食品安全基础。伊利集团在多年的发展中,建立了具有伊利特色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了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等要求,并通过了国家食品企业诚信体系的认证和FSSC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成为中国第一家全线产品通过此全球性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认证的乳品企业。

二是“质量领先战略”,构建全球质量管理体系。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伊利,对企业发展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殷切希望。随后,伊利正式全面启动“质量领先战略”,将食品安全工作延伸至全球产业链条上的所有合作伙伴,系统性构建全球质量管理体系。201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刚作题为《深入落实“8337”发展思路,为自治区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做出新贡献》的发言并提出: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强化创新驱动,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年,伊利集团宣布,与SGS(瑞士通用公证行)、LRQA(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Intertek(英国天祥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力求使原本就以完善著称的伊利全球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升级。

三是“大数据”与“互联网+”,实现安全风险预判。伊利正在积极建立的“食品安全早期预警系统”主要通过对数据库的筛查和预警体系建立、分析乳业全产业链的潜在风险,识别关键风险点、影响因子和风险等级等,建立贯通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早期预警系统,从而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及时识别、预警和排除。这是伊利集团全球创新网络在2015年的重要举措,不仅标志着中国乳业创新能力的巨大增强,同时也开创了中国乳业的先河,使得早期预警系统能够为食品安全构建起更为完善的保障体系。

纵观伊利集团业绩的跨越式发展,其实也是食品安全与生产安全的大发展,从过去的回民奶食品厂,到如今的世界乳业十强,伊利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了对把控食品安全问题的坚定信念。未来,伊利集团会真正肩负起中国乳业的重担,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编辑:霍东洲 王新景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官方网站:

www.cfsn.cn

投稿邮箱:

cfsngw@126.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分享 ↓↓↓

高端系统门窗

欧大师高端系统门窗代理

断桥铝门窗品牌最新排名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