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 CPI),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
消费品及服务项目
价格水平变动程度的相对数,用来反映城乡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我们作为消费者,平时买东西的时候感知的物价变化,就是CPI所反应的价格水平。比如:1. 平时买菜买肉的价格是贵了还是便宜了,这就是在CPI的
“食品”
分类下面;2. 租房子的租金涨了还是便宜了,就反应在CPI的
“居住”
分类下面。3. 有车一族平时加油,汽油价格高了还是低了,就反应在CPI的
“交通通信”
分类下面;4. 孩子的学费今年花了多少、去海南旅游今年贵了还是便宜了,就体现在CPI的
“教育文化和娱乐”
分类下面。
我国的CPI下分了八大类,分别是:食品烟酒、衣着、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以及其他用品和服务。
如何测量和编制,才能使CPI真实且全面的体现消费价格变化?
首先,
确定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类别,并且确定数据调查网点。
国家统计局以及地方统计部门在全国各地主要消费场所设定价格采集的网点。网点覆盖八大类268小类的商品和服务(见上面的分类表格),共计6.3万个调查网点,基本涵盖了城乡居民全部的消费和服务内容。
其次,
按照一定频率对篮子里的商品和服务进行价格数据采集。
全国4000人左右的调查员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方式,到调查网点现场采集价格。调查频率也根据消费品的不同而不同。对于价格变动频繁的物品,比如肉蛋奶菜,每5天调查一次;对于服装鞋帽、耐用消费品、交通通信等商品,每个月调查2~3次;对于水、电等政府定价的项目,每个月核实一次价格。
最后,
计算价格指数。
获取原始商品价格后,统计人员对每类商品价格进行汇总,计算单个商品或服务、以及268个分类的价格指数,然后根据各类别相应的权数,
计算各类别的价格指数,以及全国、各地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
分类别的权重数如何获得?
我国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并没有公布八大类268小类的CPI权数。在官方实际计算当中,不同类别的
权数是根据每月消费支出的详细比重而变动
的。
比如,2019年猪肉价格上涨过快,居民在猪肉方面的支出相较于往年更高,于是当年的猪肉价格的权数就比其他年份更高。
再比如,2022年,汽油价格上升较快,全年油价比往年都高,居民在汽车加油方面的花费就比往年都要多,于是2022年的交通分类的权数就比往年都高。
因为统计局官方网站没有提供权数的公开数据,如果我们想了解不同类别的商品和服务对CPI的贡献程度(或者说重要性),是有一定难度的。
最好的做法就是根据统计局已经公布的数据,通过反向拟合来估算各分类的权重,尤其是八大类的权重。如果我们在网上搜索,可以看到各个证券公司发布的“CPI权重”的测算。
比如2016年中银证券发布的“CPI权重测算”研报中列出的权重测算数据(见下图):
再比如2020年浙商证券发布的“CPI权重测算和增速预测”研报中列出的权重测算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CPI的最大贡献者是“食品”,占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由于其重要性,国家统计局也会公布更详细的食品分类的数据。
我国CPI有哪些特点?
(一)季节性
观历史CPI每月环比%数据,可以发现我国CPI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动。每年
1、2月春节期间
,CPI较上月有明显的环比增长。
3、4、5月份
,由于春节后消费需求回落、叠加鲜菜大量上市等原因,CPI环比有明显的回落。
8、9月份,中秋节、国庆节的主要节日前
,消费需求再次回升,CPI环比又出现明显的增长。
(二)2012年前CPI与PPI同涨同跌,2012年后CPI与PPI背离
看历史数据,可以看到2012年之前,我国的CPI当月同比变化趋势与PPI的相似,但2012年之后,近10年来的数据都显示CPI与PPI不再有同步涨跌变化。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几点:
其一,对CPI贡献最大的类目:食品类的价格在国家管控下,与PPI的相关性降低;另外,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猪肉价格持续上涨,拉动CPI上涨明显,与PPI产生明显背离。
其次,国际产业链变长,生产环节变多,生产链条变长,有更多的冗余空间缓冲上游价格的冲击,下游CPI价格的变化受上游的影响降低。
再次,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具有完备的、覆盖全产业的生产能力。当某类产品的上游价格过高时,很容易找到替代的产品来减缓价格冲击,进一步降低PPI对CPI的影响。
(三)94年的大通胀
自我国规律记录CPI数据以来,CPI增长最快的时间发生在1994年,1994年10月达到了+27.7%的记录。也就是说,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物价平均上涨了四分之一,这还是在1992、1993年CPI已经连续大幅上涨了两年的前提下。
当时的大通胀的背景主要是多个经济、货币、财政政策齐发,导致经济过热,物价飞涨。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吹响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
中国经济再度高速增长,投资进入快车道。
单1992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比前一年增长了70%,结果1993年又在此基础上增长了50%。这些过热的投资最终在94年将通胀推动到恐怖的水平。
第二,
94年1月1日,
人民币汇率并轨
,由钉住汇率变为浮动汇率,取消了较低的官方汇率,实行较高的市场浮动汇率。这直接导致人民币贬值了三分之一,从而导致进口商品以人民币计价的价格暴涨,推动国内相关产成品的价格暴涨。
第三,94年初,我国全面推行增值税,
实行新税制,直接导致企业的实际税率大幅增加。比较明显的事实是:94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低于93年同期水平,但同期的税收收入却增加了五分之一。由此可见,企业生产环节的税负成本大幅增加,这部分增值实际上传导到了下游终端消费者手中,进一步推动CPI的上涨。
另外,92年~94年,农业产品的价格也飞速上涨。
91年~94年,农业整体投入不足,农产品供应的增长不大,又遇上94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全国粮食平均减产20%,直接导致农产品的供需失衡,农产品价格暴涨,再度推动CPI的上涨。
1994年大通胀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多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后产生的结果。同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我们未来也很难再遇到像92~94年那样的通货膨胀。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标之一是将CPI控制在
2~3%
左右的温和通胀区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