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铝合金制作

文章目录:

1、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快马加鞭未下鞍2、决战云岭山水间——云南“战贫”影像志3、名单曝光云南19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快马加鞭未下鞍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总量增长4%,增速全国第三……极不平凡的2020年,云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多年保持增速领先的云南,经济总量全国排名也稳步前移,从2014年第24位提升到2020年第18位,划出一条清晰的“上扬曲线”。88个贫困县、880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全国靠后跃居全国第二,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等现代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云南奋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就引人瞩目,未来令人期待!

摆脱贫困,一跃千年

饥饿、寒冷与贫穷,伴随着王世荣的前半生。“小时候都是刀耕火种,种的玉米要被猴子、黑熊吃掉一些,一年粮食只够吃四五个月。”他说,粮食不够的时候,他们只能到山上挖野百合、葛根和竹笋,或者到江里抓鱼。

王世荣是独龙族,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这里位于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深处,是独龙族主要聚居地。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独龙族曾经长期与世隔绝,贫困现象突出。2014年,王世荣所在的巴坡村贫困发生率还高达46%。

“精准扶贫,让我们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王世荣表示。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贯通,独龙族彻底告别每年有半年因大雪封山而与世隔绝的历史,迈上了跨越发展的轨道。

如今的独龙江乡,村村通了公路,家家住上了安居房,户户都有致富产业。作为独龙江乡巴坡村党总支书记,王世荣带领村民种草果、种重楼、开民宿、养独龙蜂,日子越过越红火。仅草果一项,每年就给村民带来人均收入4500元以上。最近,王世荣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独龙族的历史性跨越,是云南脱贫攻坚的缩影。2020年11月14日,云南最后9个贫困县宣告摘帽。至此,云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0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云南省扶贫办主任黄云波说:“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基础设施发生根本性变化

古人谓“蜀道难”,其实滇道更难。秦代修筑多条从咸阳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宽数十米,而在云南山岩中开凿的“五尺道”,宽不过一两米。近代,红军长征经过云南,留下“横断山,路难行”的感叹。如今,我国铁路网络已密如蛛网,但在横断山区边缘戛然而止,使得横断山区成为人口较为稠密却没有铁路覆盖的地区。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云南发展的最大“瓶颈”。2015年,云南下决心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启动了路网、航空网、能源网、水网、互联网“五网”建设五年大会战,力图从根本上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周民欣介绍,“十三五”期间,云南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1.8万亿元。2018年至2020年,云南公路、水利投资规模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位。

前所未有的投入,换来了云南基础设施条件的历史性跨越。去年12月30日,保山至泸水高速公路、大理至临沧铁路通车;今年1月1日,丽江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通车;1月13日,墨江至临沧高速公路通车……岁末年初,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怒江州、迪庆州、临沧市,这三个偏远的州市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临沧还接入了全国铁路网。

大临铁路通车当天,81岁的佤族老人田学明专程赶到临沧站,观看列车发车。“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火车能开进阿佤山。今天,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难掩激动。他还清晰地记得,1958年他和另外6位佤族同学去北京上大学,一路颠簸辗转,花了整整24天。

目前,云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9000公里,跃居全国第二;高铁运营里程达1105公里;民用机场投入运营15个,数量居全国第三。基础设施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绿色成为云南的鲜明底色

滇川交界,金沙江下游,白鹤滩水电站正在紧锣密鼓施工。

来自昭通市巧家县的务工者黄金银和妻子李得春,今年春节在工地上度过。他们参与建设的这个项目,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是在建规模世界最大的水电站。看着水电站一天天“长大”,夫妻俩成就感油然而生。

白鹤滩水电站是云南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的一个注脚。云南省能源局副局长乔国新介绍,目前云南电力总装机容量已突破1亿千瓦,居全国第7位。其中,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过85%。

近年来,云南重点培育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等八大产业,部署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全力建设“数字云南”,让绿色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能源已成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依托绿色能源优势,云南推动建设绿色制造强省,加快打造“中国铝谷”和“世界光伏之都”。随着自用电量大幅提升,云南彻底告别了水电大规模“弃水”和发电量“外送为主”的历史。

绿色食品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近年来,云南以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8个产业为重点,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云南农产品畅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境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健康生活目的地令人心驰神往。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无理由退货”旅游革命三部曲,云南旅游业形象得以重塑。践行全域旅游理念,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半山酒店”,云南文旅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乘势而上,云南开启新征程。(记者 李银 伍晓阳 庞明广)

【纠错】【责任编辑:尹世杰 】

决战云岭山水间——云南“战贫”影像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集结力量,聚合资源,向“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历经多年鏖战,云南省基本完成了“两不愁三保障”硬任务,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新华网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云岭大地“战贫”的瞬间,2020年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一起通过影像回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图为航拍视角下的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孔当村,宽敞的街道、整洁的民居,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与世隔绝的“贫困孤岛”(2019年11月8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摄 念新洪/文)

脱贫攻坚战中,云南省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2015年以来,已累计选派近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19.47万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大田村“F4”,就是这支队伍中的年轻力量。文山州广南县是全省9个尚未脱贫摘帽的县(市)之一,而大田村又是广南县一块难啃的“硬骨头”。2019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文山州税务局的4个80后小伙来到大田村,担当起驻村扶贫任务。一年多来,4个年轻人从一开始被质疑“毛头小子来走个过场”,到获得了村民们普遍的信任和认可,在扶贫一线书写了别样的青春华章。图为大田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左起分别为谭敏、王俊伟、赵丹、郑明富。(2020年7月21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曲靖市富源县戛拉村驻村第一书记计永波,是一名军转青年,他总是一身迷彩服,胸前别着党徽,身背水壶、挎包,进出农家院落、奔走田间地头。图为计永波在帮助贫困群众做农活(2019年7月18日摄)。(新华网 罗春明 摄)

怒江州福贡县子里甲乡亚谷村,是国家税务总局怒江州税务局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怒江州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带领当地村民种植仿野生天麻,经过无数次艰难的探索,终于将天麻种植培育成亚谷村第一个开花结果的扶贫产业。图为怒江州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在天麻种植基地查看天麻长势(2020年5月16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董文渊是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研究院院长,他把20多年来的筇竹研究成果无偿传授给昭通市大关县群众,目前大关县筇竹种植总面积达35.55万亩,带动15.9万余人增收,其中3.6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图为董文渊团队在大关县筇竹种植基地做研究(2018年9月12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普洱市和临沧市的拉祜族、佤族两个“直过民族”,2016年至2019年,累计投入20亿元,实施了基础设施、教育、产业等扶贫项目。图为华能集团实施的“直过民族”示范村建设项目——普洱市澜沧县马鞍山村民小组新貌,无人机视角下,犹如一匹奔腾的骏马(2020年6月13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2020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截至4月,全省共有150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挪穷窝”“斩穷根”,创造了历史奇迹。怒江州福贡县阿地马底“搬迁记”,就是易地扶贫搬迁中的一个缩影。“阿地马底”为傈僳语,意为“没有一块平地的地方”,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2018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组62户人家一起下山,搬进了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过上了全新的生活。拼版照片:上图为阿地马底村民余友邓一家在旧房前合影,下图为余友邓与妻子在搬迁点内合影(2020年5月13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李德东的老家在昭通市鲁甸县新乐村,那里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发展困难重重。2019年底,李德东一家搬入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并承包大棚发展香菇种植,初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图为李德东正在采摘香菇(摄于2020年1月14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在曲靖市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木城社区,搬迁群众“楼上住人楼下打工”,在家门口实现脱贫增收。图为木城社区居民在扶贫车间分拣豌豆尖(摄于2020年1月15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培育和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声势浩荡的脱贫攻坚战中,楚雄州大力发展彝绣,推进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化、国际化,彝绣产值从2013年的0.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近2亿元,成为壮大脱贫产业的重要力量。图为楚雄州永仁县的一名绣娘正在刺绣(2019年2月20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献九当村的方新明家,在独龙江两岸的密林中种植了100多亩草果,每年少说也有四五万元的收入。近年来,独龙江乡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以草果为主的林下种植产业,带动独龙族群众脱贫增收,闯出了一条生态脱贫之路。图为方新明正在采收草果(2019年11月6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大山深处,“藏着”一个叫美乐的村子,这里山川秀丽、风光怡人,但却因为交通不便、缺乏产业支撑等,一度成为全县最贫困的村子之一,“美而不乐”。2009年,美乐村开始大规模种植核桃,并逐步培育起了林下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25万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15%,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乐村”。图为美乐村村民李胜林在将核桃去壳(2020年4月24日摄)。(新华网 李宁 摄)

玉龙雪山北麓、金沙江干热河谷,有一个种满油橄榄的坝子——大具乡。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作为“舶来品”的油橄榄在这里落地生根,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成为当地重要的生态脱贫产业,绿了荒地,也富了村民。图为几位村民前往油橄榄基地干活(2020年4月26日摄)。(新华网 李宁 摄)

曲靖市富源县90后小伙肖锐,家里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年在外打工的他,于2016年返回家乡,进入富源工业园区务工,现在是一名领班,每月有5000多块的工资,还能陪伴家人。富源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冶金(绿色水电铝为重点)、先进装备制造和化工产业,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图为肖锐在车间工作(2020年3月27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是云南的宝贵财富和突出优势,也是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曾经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当地群众长期以来靠毁林开荒艰难度日。近年来,当地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或生态保护人员,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让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业、脱贫增收。图为航拍视角下,一名护林员正在通过独龙江上的独木桥(2019年11月7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近年来,迪庆州建立健全社区生态补偿机制,妥善处理普达措国家公园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关系,每年从旅游产业收入中拿出专项资金补偿周边社区,有效带动了群众脱贫增收。图为航拍普达措国家公园(2020年8月27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扶贫先扶智”,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法。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独龙族整族帮扶启动以来,有序构建了从学前到初中的教育体系。如今,全乡6个村委会教学点实现全覆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图为独龙江中心学校的学生在做课间操(2019年11月9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张桂梅是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她没有家庭、无车无房、一身病痛,却用大爱与担当,一次次地创造“奇迹”——2008年,她排除万难,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创建起一所专供贫困家庭女孩就读的免费高中;12年来,她呕心沥血,帮助1800多名山村女孩圆了大学梦。图为张桂梅拿着小喇叭督促学生们上课(2019年10月16日摄)。(新华网 李宁 摄)

农加贵是落松地小学的一名老师,也是这里唯一的一名老师。坐落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大山深处的落松地村,曾经是人们避而远之的“麻风村”,自1986年独闯“大山禁区”以来,农加贵一师一校坚守了34年,将110名学生送出了大山。图为农加贵正在给落松地小学的7名学生上课(2020年7月24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两不愁三保障”,其中一个“保障”就是基本医疗,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云南省累计减少因病致贫22.51万户、89.08万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实现应保尽保。在全省参与健康扶贫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中,“单腿村医”李红奎是特殊而又平凡的一员。李红奎是大理州弥渡县青丰村的一名家庭签约医生,虽然右腿残疾,但他常年坚持走村串户,为300多名高血压、糖尿病、重度精神障碍等慢病大病患者提供服务,作为参与健康扶贫的一份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患者服务好,不要让他们因病致贫(2020年9月2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扶贫先扶志”,在脱贫攻坚战中,云岭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战贫斗士”“致富能人”,他们拒绝“等靠要”,带领乡亲们一起,闯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的“90后”农家姑娘侯佑林,就是其中一个。侯佑林曾经在昆明、义乌等地务工,2015年返乡创业,主营刺绣和手工艺品代加工,目前共开设有21个扶贫车间,带领当地3000多名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每月增收一百多万元。图为侯佑林(左二)在指导村民制作手工艺品(2020年3月25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2018年,从昆明返回家乡丽江华坪创业的高玉楼、王娇尝试拍摄短视频,并以“乡野丽江 娇子”的用户名在各平台发布,通过两年多的用心经营,成了拥有上百万粉丝的“网红”。两人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的方式销售农特产品,曾创造过单条视频带来9万元销售额的纪录,不仅发展起了自己的小事业,还带动了周边几十户农民脱贫增收(2019年10月17日摄)。(新华网 李宁 摄)

大理州弥渡县栗子园村村民毕怀忠,虽然肢体残疾,但不服输的他艰苦创业多年,硬生生用一条腿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现经营着一个集养殖和种植为一体的农庄,土鸡养殖规模近3000只,果园面积30多亩。毕怀中还成立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毕怀忠先后被表彰为“云南省光荣脱贫户”“大理州光荣脱贫户”。他说:“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要小康,治不了穷、拔不了根,人穷但不能志短,自力更生方能脱贫致富!”图为毕怀中在喂鸡(2020年9月3日摄)。(新华网 罗春明 摄)

名单曝光云南19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近期,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取调味品、酒类、蔬菜制品、食糖、食用农产品5大类694批次样品,其中合格样品675批次,不合格样品19批次。本次抽检发现的主要问题是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农兽药残留超标等。

1、曲靖市麒麟区兴盛海产品经营部销售的牛蛙,检测出呋喃西林代谢物(不得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2、云南旭睿尚购商贸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常德市派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花生酥,过氧化值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3、玉溪市华宁青龙黄利升酒坊销售的苦荞酒(散装称重),甲醇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4、曲靖市富源县墨红镇家鑫干菜店销售的炒豌豆,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复检结果不合格。

5、临沧老祥云商贸有限公司双江分公司销售的香蕉,吡虫啉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6、新平余记破酥包子店销售的白面馒头(自制),检测出甜蜜素(不得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7、曲靖市富源县大河镇强莉蔬菜摊销售的芹菜,腈菌唑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8、红河建水县嘉乐超市销售的红薯,毒死蜱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9、昆明市盘龙区小珍糕点店销售的、标称沂水恒源福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果仁黑糖沙琪玛(散装称重),大肠菌群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10、文山市金砖四方生活超市三七市场店销售的鸡蛋,磺胺类(总量)、多西环素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11、呈贡王萍仙调料摊销售的白玉蒜(酱腌菜),苯甲酸钠、糖精钠、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12、通海县相由心生水果店销售的沃柑,联苯菊酯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13、芒市福鑫嘉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的皱皮椒,倍硫磷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复检不合格。

14、丽江古城区燕琼小吃店自制的油条(散装称重),铝的残留量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15、寻甸佳用华联超市销售的、标称普宁市里湖森和园食品厂生产的厚肉应子(散装称重),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16、芒市宋洪麟水产品摊销售的泥鳅(散装称重),恩诺沙星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17、蒙自珍珍饭店销售的小锅米酒(散装),检测出甜蜜素(不得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18、蒙自优势果业店销售的砂糖橘,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19、普洱市墨江大兴量贩百货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的大红椒,噻虫胺检测值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企业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已依法开展核查处置,督促企业履行法定义务,采取下架召回不合格产品等措施及时控制风险;查明生产经营不合格产品的批次、数量和原因,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核查处置工作完成后及时向社会公开。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王磊

一审 曹婕

责任编辑 袁熙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

本文来自【春城晚报-开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断桥铝合金门窗

高端隔音降噪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高端铝合金门窗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