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一边“过剩”,一边扩产,这个超卷赛道浙江做得咋样?2、浙江复工进行时:“精准施策”加速重回春天轨道3、今年大批新能源汽车进入“脱保期” 换电池和换车哪个更划算?
一边“过剩”,一边扩产,这个超卷赛道浙江做得咋样?
潮新闻 记者 沈晶晶 何贤君 沈烨婷
眼下,比天气更火热的,可能要数光伏产业扩产潮。
据国际能源网统计,今年5月,有30多个光伏制造业相关项目签约、开工、投产,到了6月,这一数字涨到50多个,短短3个月间,新增签约投资金额高达5694.72亿元。
简直是千军万马齐登场!
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过去半年,从硅料到硅片,从电池到组件,光伏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引发国内外市场情绪波动,产能“过剩之争”由此尘嚣甚上。此前,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上,就有头部企业负责人断言:“今后两三年,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这一超卷的赛道上,浙江排在什么身位?火热和内卷之下,新一轮洗牌期要来了?
义乌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光伏组件智能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在赶制订单。拍友 王松能 摄
(1)超预期增长
下午1时许,记者来到晶澳科技义乌基地时,只见物流仓库外的马路上,30多辆集卡车分两列排开,极为壮观。“不是运硅片进来,就是运组件出去。”总经理助理尤计国介绍,作为晶澳科技回归A股后首个募投项目,义乌基地于2020年9月投产,2021年创造产值100余亿元,2022年产值已经突破200亿元。
这是何等高速的增长势头!
同样上扬的,还有东方日升义乌基地。走进组件车间,一条通道两侧,右边电池划片、上焊,左边玻璃上料、覆膜。随后,在机械臂操作下,两者合二为一、高温粘合、削边打胶,一块长约2.4米、宽约1.1米的光伏组件制造完成。“2019年投产至今,产线几乎没停过。”义乌基地制造总监潘凡华说,去年项目总产能6.45GW,今年预计能达近9GW。
眼下,距义乌打造光伏光电小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不过七八年,竟已实现光伏产业年产值约900亿元!“我们从零起步,引进全球光伏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二的爱旭股份。之后凭借供应链和物流优势,吸引了一批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一条从硅料切片、到电池生产、再到组件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义乌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吴贵伦说,目前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前10的企业中,有5家在义乌设厂。
目光投向海宁,光伏产业在这里起步稍早。2009年时,得益于颇具规模的太阳能热水器产业集群,刚刚成立3年,计划从硅锭、硅片制造商转型垂直一体化生产企业的晶科能源到此,收购了浙江太阳谷公司,正式进军电池和组件生产。不久后,正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落地。“两大龙头企业带动下,去年海宁光伏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同比增长48.7%,今年有望突破750亿元。”海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陈继彪说。
位于海宁市黄湾镇的正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海宁总部基地。拍友 范振飞 摄
相邻的秀洲,走出另一条路。本地企业福莱玻璃,掌控了光伏制造关键辅材。为减少物流运输成本,阿特斯、隆基乐叶等电池及组件企业先后落户,随后又吸引川禾新材料等辅料企业。2022年,该区实现光伏产业产值302.6亿元,同比增长72.7%。
省光伏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各项有利政策推动下,龙头企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形成了以义乌、嘉兴、宁波、杭州、衢州等为代表的产业基地,成为全国光伏组件制造大省之一,此外浙江拥有光伏辅材配材企业120余家,规模居全国前列。
“越是大好之年,越是危机四伏。”处处火热之中,浙江省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赵永红看到隐忧。
她曾亲历2012年前后、2018年前后等数次光伏产业寒冬,彼时,光伏企业同样生产、销售两旺,行业产能极速扩张,但突然之间欧美对华实施“双反”和“531”新政,导致光伏销售锐减、行业普遍亏损、数百家企业倒闭,“现在情景很相似,头部企业也好,跨界做光伏的也好,产能扩充形成竞赛,更残酷的竞争不可避免。”
(2)凶猛扩产潮
采访中,一位行业人士开玩笑地说:有钱没钱,都来搞钱,光伏真成了金窝窝。
所言非虚。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下,光伏产业的高景气度已延续多时。
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230GW,同比增长35.3%,累计装机容量约1156GW。仅在浙江,今年1至5月,全省光伏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2.3%,出口交货同比增长34.6%。
热钱刺激下,一大批跨界企业纷纷涌入。比如,主营纺织业务的棒杰股份,主营玩具业务的沐邦高科,主营房地产的天宸股份,以及格力、美的、海尔等知名家电企业。
天眼查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全国光伏行业新增注册企业达到13.9万余家,相当于之前两年的总和数。
并且,从龙头企业到中小企业,几乎所有光伏业内企业也在忙着设厂、建基地。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初至2022年6月,全国光伏扩产项目超过300个。
晶科能源海宁基地的生产车间。受访企业供图
近段时间,光伏龙头企业再度拉开扩产的“闸门”。先是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宣布加大光伏一体化产能建设力度,后有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斥资超百亿元扩产。
疯狂扩产潮外,更令人担忧的是需求市场出现波动。此前,能源研究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预测,2023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只有110GW,全球新增装机容量250GW。
而数据显示,仅隆基一家,2022年光伏电池和组件的产能已达50GW和85GW,预计2023年对应产能将提高到110GW和130GW。再加上即将投用、正在建设的扩产项目,无论怎样计算,产能过剩似乎已成定局。
在此压力,为了先于对手拿到订单,光伏企业开启了“价格战”。“以硅料为例,2021年初每吨8万元左右,去年7月暴涨到30万元,今年又跌破10万元,现在硅价不到8万元。组件价格也是如此,去年高峰时出货价每瓦2元多,现在只有1.3元,直逼成本线。”潘凡华坦言,受价格波动影响,今年营收情况仍不好判断。
一边是节节攀升的产能,一边是不断震荡的价格,供给过剩、行业洗牌等阴云笼罩,企业做好准备了吗?浙江各地如何应对?
“转载请注明出处”
浙江复工进行时:“精准施策”加速重回春天轨道
浦江三思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已复工生产。浦江宣传部提供
中新网金华2月26日电(记者 奚金燕)义乌国际商贸城全面复市、全省规上企业相继火热开工……在浙江,如此“快人一步”的图景背后源于一波又一波复工政策的推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浙江各地精准施策,打出政策“组合拳”,硬招实招迅速落地,帮助企业重回轨道、加速运转,驶向美好的春天。
将镜头转向位于浙江省中部的浦江三思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步入其装配车间,打胶、装像素、装PCP、焊接到成品,一条半自动模块组装线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搁在平时再寻常不过的场景,如今却变得尤为特殊。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冲击,也让许多企业陷入了停摆。在前一段防疫和生活保障相关企业复工的基础上,浙江从2月10日开始,因地因时、分类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经过申报,浦江三思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于2月15日正式复工生产,现在员工已到岗70%、产能已恢复80%。企业负责人陈必寿坦言,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办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只要勇于面对、因势利导,就一定能转危为机。”陈必寿表示,面对这次疫情,最要紧的就是加快复工复产速度,利用市场空窗期,抢占市场份额,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企政策,为我所用。
风物长宜放眼量。一场疫情,于企业而言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陈必寿说,接下来将加大机器换人力度,今年将在40%的生产环节实现智能化,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同时将继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即使在疫情期间,我们也没有放松新产品的研发。”
虽然疫情带来了一些影响,但陈必寿依然对实现今年的发展目标充满信心,“去年我们的产值是2.9个亿,今年争取翻番,达到6个亿。”
企业家信心满满的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有力驰援。浦江县县长俞佩芬介绍道,疫情发生以来,浦江围绕“快、准、实”做文章,如在金融方面,要求各金融机构一律不得抽贷、压贷;对受疫情影响还款困难的企业,一律协调给予展期、续贷、不计罚息、不记入逾期贷款记录。
俞佩芬还介绍道,在政策兑现方面,政府所有扶持奖励资金一律做到即报即审快付;在外贸方面,简化海关查验环节,实施出口产品原产地信用证签证新模式,实现快速通关;在水电气等保障方面,要求相关部门提前介入,全天值守,2月13日就恢复了企业供热。
政府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也有效缓解了企业在复工复产面临着的成本和风险压力。当下,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的逐步开展,不少企业遇到了招工难、产业链等方面的困难。
为了解决企业燃眉之急,俞佩芬介绍道,浦江把政府的角色定位在“店小二”上,致力于解决单家企业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困难,突出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记者了解到,针对企业招工难问题,浦江按照金华市“十县连廿县”的要求,派出5个由县领导带队的招工专班,赴云南、贵州、河南等地驻点招工,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对接,近10天就有约4万外地员工返回浦江,有力保障了企业复工需求。同时,积极挖掘本地用工资源,以村为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排摸富余劳动力,目前已组织2000余人与企业进行对接。
在破解上下游产业链制约方面,浦江政府则千方百计做好沟通协调,并组织行业协会,与主要原材料产地进行对接,全力推进全链条畅通。在浦江,有3个乡镇12家上下游关联企业,就是通过政府组织协调,克服困难,同步开工。
此外,浦江还向528家重点企业派出了“4+2”联心服务团,由副科级领导带队,团队6人这段时间就待在企业里,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落实防控工作,并做好政策宣讲。截至23日,浦江复工复产指标达到了浙江省市平均水平以上。
浦江一地的故事亦是浙江全省的缩影。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浙江“动静结合”,一边让城市和乡村“静下来”,一边让涉及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行业和企业见机“动起来”。截至2月24日,浙江规上工业企业已复工44364家,复工率达99.8%,无数企业正与春天一同“复苏”。(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今年大批新能源汽车进入“脱保期” 换电池和换车哪个更划算?
央广网北京11月29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李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多部门此前发文要求,2016年起,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核心部件实施8年或12万公里质保期,这意味着今年大批新能源汽车进入“脱保期”。很多车主也遇到了动力电池衰减明显的问题,此前,浙江义乌一位电车车主晒出高达22万元的电池更换报价单。
换电池还是换车成了问题,一方面,更换电池成本很高;想换车,车商二手回收价又很低。大规模“过保换电”真的来了吗?过了质保期,选择换电池还是买新车?
江西的车主杨先生遇到了快要更换汽车电池的困扰,他咨询了当地4S店和维修机构,但高昂的价格和服务质量,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杨先生说:“像我买的新能源电车开了有七八年了,现在衰减还是蛮厉害,特别到冬天以后动力就下降,现在我们也希望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能够更换电池,毕竟一块电池也挺贵的,像电动车我的电池起码要8万多。像现在国家也有以旧换新的政策,如果说电池的价格过高的话,我们也会考虑干脆直接换辆新车。”
车主李先生向记者表示,换电池的钱都快赶上二手车价,幸好自己的车年限不长,电池仍在质保期内。
李先生说:“这台车的电池质保是8年16万公里,最近电池不行了,就给免费换了。如果自己掏钱更换,全下来要8万,现在二手车也就能卖10万到11万。原本我是打算这个车就一直留着开了,但是现在我不会了,如果说真的过了8年,或者过了质保的公里数,再换一块电池,可能我换电池的成本比车的残值还要高了。”
换电池价格高,那维修呢?二手车鉴定师肖程表示,电池组只要是拆过的风险会比较大,这也导致去了售后都会建议车主进行整体更换。
肖程说:“为什么4S店还有一些厂家都不建议拆开维修,而是你一去就让你直接一整个就换了,因为风险大。电池你拆开之后再维修的话,密封性是肯定没有原装的好,他得重新打胶,重新再把它密封回去的,生产线出来的,跟你在后面手工做的,它肯定不一样的。而且拆过的电池组它要匹配的,它如果不匹配的话,后面出问题的概率就会更大。电池我们有设备,我们检测出来,单个的电池电压一般都是3.2到3.6,修过来之后,可能电压就会经常容易不稳。”
现在,不少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折扣越大,车龄越长的二手车,车商要么不太敢收,要么就给出很低的价格,导致市场流通性变差。
西安一位从事二手车交易的业内人士张先生表示,当前老旧新能源汽车在二手车交易市场流通情况不容乐观,电池的健康状态更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二手售价。
张先生说:“现在如果续航缩短,好多人面临着要换电池,就是没人买,要么就是便宜,你要是价稍微一高就不要,我们收的话基本上接近于报废价。二手车置换新能源的话,给的价比较低,就是五六千、七八千。现在好多(人)觉得车价掉得太厉害了,然后就不愿意卖。”
张先生遇到很多次,消费者最后会由于旧车残值不抵换电池的费用,选择继续使用到汽车报废。
张先生说:“比如2016、2017年上的这种的(新能源汽车),现在就是值个几千块钱,换电池换不起,要卖也卖不上钱,索性就留着自己开。目前换一个电池,据我了解的价格应该是在3万左右,这个车残值已经没有3万块钱了,再换个电池的话就划不来了。”
面对新能源车“脱保”的越来越多,品牌4S店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江西某品牌4S店销售经理李先生表示:“我们非常理解车主的困境。为此,我们品牌已经推出了针对老旧新能源车的延保政策,包括电池检测、维修和更换服务。同时,我们也与一些金融机构合作,为车主提供换电池分期付款等灵活的支付方案。”
是不是到了8年就得换电池?二手车鉴定师肖程认为:“新能源的车不是说电池一定是16万公里或者脱保的时候它就会出问题,我一年开七八万公里,我也没觉得它有问题。现在所有的车都有它的价值,我不会等到(换电池)那个时候再去卖车,等到电池即将要开始衰减的时候,我会赶紧把它甩掉,再换一个。跑了20万公里,这个时候再往后跑,它的折旧会特别严重。”
第一批新能源汽车车主该换车还是换电池?某新能源汽车4S店总经理闫琴娥建议,到了“脱保期”的车主如果想换车,可以考虑到店里进行以旧换新。
闫琴娥说:“当前新能源汽车用户在售后上的最大问题是电池,尤其在‘脱保’后成本会更高。只要电池过保或发生事故后更换,都需要车主自掏腰包支付这一笔费用。因为电池更换维修费用比较高,所以我们4S店建议大家就是对这批‘脱保期’的车,对其进行以旧换新,可以享受以旧换新的补贴,这样比较划算。”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表示,要求车企对电池实施8年或12万公里质保期,是当年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决定的。
张翔说:“根据当时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电池的寿命是确定的一个数据。当时这个政策出台以后,就是为了让消费者买新能源车买得放心,如果是没有这个政策保底的话,可能很多消费者就不敢买新能源汽车了,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它其实是对企业提出了一个要求,也是一个行业标准,大家有标准以后,企业在选择电池供应商的时候,在研发车的时候都按这个标准来研发,这个产品就会有保证,这个行业就会进步。”
到了“脱保期”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如果需要更换,车主该怎么办?张翔建议车主要从多方面考虑,每个人的用车需求不一样。
张翔说:“有行业数据统计的,普通老百姓其实一天开车的里程数一般不到50公里,就算是续航里程不到200公里了,它还是足够普通老百姓使用的,一天上下班、接小孩、买菜,这个还是够用的。其实现在在中国换车周期越来越短,一般能把一辆车开到8年的,这个很少了。现在一般的换车周期都是4年5年,特别是年轻的车主,换车周期更短一些。像新能源汽车功能更新得特别快,8年前买的新能源汽车到现在基本上很多功能跟现在的水平比起来就过时了,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很多车主也希望把这个车换掉。”
来源: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