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做铝合金门窗的厂家在哪里

文章目录:

1、利润承压,啤酒企业向中高端产品转型2、啤酒企业上半年成绩单:“价增量减”下销售复苏,机构看好三季度3、上游专访丨重庆百强企业高质量发展“密码”何在?他们这样说

利润承压,啤酒企业向中高端产品转型

日前有消息传出,乌苏啤酒、华润啤酒等部分啤酒企业对一些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随着能源、大麦、包材等成本上涨,调价或成为啤酒行业大概率事件。

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市场多家超市、烟酒店、小商店发现,在终端市场上此轮调价尚未显现,近一年来啤酒价格未发生明显变化。

同时,一些啤酒上市企业日前在回答投资者问时均透露,其应对成本上涨的举措是优化产品结构,向中高端产品转型,这一点也在终端市场有所体现。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在北京市场,终端销量最好的啤酒集中在5-10元价格带,有些门店甚至已买不到5元以下的啤酒。

啤酒营销专家方刚认为,近期啤酒行业调价与2018年情况相似,是成本上涨和行业消费升级的结果。啤酒企业提高盈利的方式可分为优化产能、提升价格、升级产品结构、打造品牌四种,但目前还看不到啤酒企业集体调整现有产品价格的趋势。

部分啤酒企业调价

嘉士伯(中国)啤酒工贸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2022年1月13日发布调价函显示,“原材料、人工、运输等价格持续上涨,导致成本不断提高,决定自2022年2月1日起上调620ml红乌苏酒产品(1*620ml*12瓶,纸箱装)的价格。”

据了解,这是乌苏啤酒半年来的第3次调价。2021年9月,重庆啤酒疆外大乌苏出厂箱价提升6元左右,提价幅度超过10%;330ml小瓶装乌苏进行酒液升级,同时提升箱价,具体提价幅度未定。2021年11月15日,乌苏啤酒湖北分公司发布调价通知函,两个单品价格有所调整:红乌苏620ml的价格调整为每件75元,红乌苏620ml(礼盒)价格调整为每件37.5元。

公开资料显示,乌苏啤酒是重庆啤酒旗下品牌,重庆啤酒是丹麦嘉士伯集团旗下成员,目前乌苏啤酒在新疆乌鲁木齐、乌苏、阿克苏等地有5家啤酒厂。

3月28日,重庆啤酒方面向新京报记者确认了涨价一事并回应称,“公司通过提升运营能力和效率,在采购方面采取措施,尽可能消化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在这些举措不能完全消化成本压力的情况下,在2021年对旗下啤酒进行了调价。”

酒业分析师蔡学飞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乌苏啤酒是近几年国产小众区域啤酒崛起的一个代表品牌,具有一定的区域文化特色,也有一定的时尚流量,具有调价基础。

除乌苏啤酒外,今年年初,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浙江销售分公司发布调价告知书称,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运输费用增加等原因,导致产品成本大幅增加,公司自2022年2月1日起对雪花系列产品价格进行上调。而早在2021年7月,华润啤酒“勇闯天涯”系列产品出厂箱价已上涨约4元,提价幅度约10%。 2021年11月,百威亚太也对旗下部分产品进行了3%-10%的价格调整。

成本上涨为调价主因

业内分析认为,近期啤酒企业密集调价与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有关,这从2021年多家上市啤酒企业的财报就能看出。

重庆啤酒曾在2021年半年报、年报中多次提到成本上涨问题。兰州黄河也在2021年度业绩预告中称,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引发啤酒生产原辅材料价格上涨,是其主营业务出现较大亏损的原因之一。

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华润啤酒采取了调价措施应对。其在2021年报中称,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对部分产品价格进行了适度调整,整体平均销售价格较2020年上升6.6%,以此抵消原材料及包装物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平均销售成本上升的影响。

也有啤酒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来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燕京啤酒在2021年三季报中提到,公司为应对成本上升等经营压力,推出的燕京U8、V10精酿白啤等适应消费升级的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

浦银国际研究显示,在啤酒原材料成本中,大麦作为啤酒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占中国啤酒企业生产成本的9%-14%;铝作为啤酒产品的主要包材之一,占生产成本的8%-13%。这使得啤酒行业毛利水平受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较大。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进口大麦1428万吨,而国内大麦产量仅200万吨左右,国内啤酒业所需大麦近84%需要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上涨曾触发啤酒行业在2018年发生过一轮集体调价。在华润啤酒、青岛啤酒当时的调价函中可以看到,其调价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人工成本和交通运输费用的上涨,调价产品集中在5元以下价格带,涨价幅度在10%左右。

啤酒营销专家方刚认为,近期啤酒行业涨价的背景与2018年啤酒行业的集体涨价相似,都是成本上涨和行业消费升级的结果。但这两次提价在表现上有所不同,2018年啤酒企业的涨价直接明了,而近期啤酒企业的调整是多种方式并行的。

中高端啤酒成发力点

尽管眼下啤酒企业成本压力增大,具有一定调价基础,但目前调价范围和力度在渠道终端体现得并不明显。

新京报记者近期走访北京多家超市、烟酒店、小商店了解到,近一年啤酒产品终端价格几乎未发生变化。以乌苏啤酒为例,其此轮调价尚未传导到终端,500ml红乌苏啤酒售价普遍在7.5元/瓶左右。“一直是这个价格,没有调价,我们进价也没变。”北京市通州区一家烟酒店店员说。

此外,渠道对于啤酒调价的态度也不一致。有商家直言,“进货价涨了,我跟着涨就行了,反正啤酒总是有人喝的。”也有商家认为,如果只有个别啤酒涨价,消费者往往会倾向于购买没涨价的啤酒,进而会影响到调价产品的市场份额。

与调价相比,近期多家啤酒企业就如何应对原材料上涨回答投资者问时透露,其更多的举措是优化产品结构和向中高端产品转型。珠江啤酒2022年2月28日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综合市场、成本等情况确定价格,近年来一直努力提升高端啤酒占比,通过聚焦中高端转型、开展降本增效工作等措施积极应对成本影响。燕京啤酒3月22日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其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升级,加大研发力度,对新品类产品进行试验和储备,继续推广中高档产品,同时开发创新不同风格的特色啤酒。

事实上,啤酒行业在此轮调价前就已加大中高端价格产品的推广力度。财报显示,燕京啤酒2021上半年中高档产品占主营收入的比例为61.7%,较2020年同期提高约6.5个百分点。同期,青岛啤酒高档以上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1.4%。除提升10元价格带产品比重外,高端啤酒也是各大品牌的发力点。2021年以来,百威、青岛、华润雪花等多家头部啤酒企业推出售价千元左右的超高端啤酒,释放出品牌高端化信号。

据多家酒水店老板向新京报记者反馈,目前北京市场终端销量最好的啤酒集中在5-10元价格带,如燕京U8、百威福佳白啤。5元以下售价带产品,多被渠道放置在比较边缘的位置,有些门店甚至已买不到这一价位的啤酒,中端价位啤酒的整体市场份额有所提升。

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市场,5-10元价格带啤酒占据货架显著位置。

方刚认为,目前还不能看到啤酒企业集体调整现有产品价格的趋势,目前啤酒企业提高盈利的方式可分为优化产能、提升价格、升级产品结构和打造品牌四种。

酒业分析师蔡学飞提醒,在目前经济环境压力较大、疫情反复的情况下,餐饮消费市场情况并不乐观,酒类消费较为疲软。终端和渠道、消费者和经销商之间短期内难以接受频繁的调价策略,随着价格上涨可能会出现销量下滑的情况。

新京报记者 王真真 郭铁 摄影 王真真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卢茜

啤酒企业上半年成绩单:“价增量减”下销售复苏,机构看好三季度

澎湃新闻记者 汪琦雯

今年上半年,龙头啤酒企业“价增量减”特征明显,第二季度啤酒销售复苏。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啤酒行业产量同比下降2%。而受益啤酒高端化,啤酒企业上半年呈现价升量减的特征,同时第二季度销量明显回升,但成本压力也逐渐显露。

8月26日,啤酒股集体走高,青岛啤酒(600600.SH)一度涨超9%,收涨7.44%,报收108元;燕京啤酒(000729.SZ)一度拉升超8%,收涨5.06%,报收8.93元。重庆啤酒(600132.SH)一度涨逾4%,收盘涨幅缩窄至0.91%,报收111元;华润啤酒(00291.HK)收涨2.8%,报收56.85港元。

价升量减

上半年的疫情给啤酒企业带来了什么影响?答案可能是“价升量减”。

8月25日晚间,青岛啤酒(600600.SH)披露2022年半年报,上半年营收约192.73亿元,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5.73%,已达2021年营收的六成;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52亿元,同比增约18%,扣除2.4亿元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同比增长约20%;基本每股收益2.1元/股。

上半年,青岛啤酒总体销量同比减少1.03%至472万千升,其中第一季度销量同比下滑0.2%至212.9万千升。照此计算,青岛啤酒第二季度销量259.1万千升,同比增速转正至近0.5%,第二季度啤酒销售已有复苏迹象。

财报指出,公司上半年品种结构优化,拉动期内营收同比增加。上半年,主品牌青岛啤酒销量260万千升,同比增长2.8%;中高档及以上产品销量166万千升,同比增长6.6%。上半年吨酒价约4040元,同比提升超6%。

吨价提升的同时,青岛啤酒推出6至9月旺季战役“夏季风暴”。光大证券渠道跟踪显示,青岛啤酒1至7月累计销量已实现正增长,加上今年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啤酒行业需求及去年低基数影响,光大证券预计第三季度青岛啤酒销量有望同比明显提升。

申万宏源8月25日研报指出,5月开始啤酒市场趋于稳定,6月份青岛啤酒实现高单位数增长,是由于旺季临近叠加疫后补偿性消费。今年旺季以来受高温天气影响,下游需求恢复良好,叠加渠道端存在补库需求,因此申万宏源预期,青岛啤酒销量7、8月份有望维持高单位数增长。

华润啤酒(00291.HK)在8月17日公告上半年业绩,营收同比增长7%至210.13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11.4%至38.02亿元,在剔除集团去年出让土地所得收益等对2021年同期净利润的影响后,华润啤酒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超20%。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华润啤酒销量承压,同比略降0.7%至629.5万千升,高端化落地也受一定影响,次高端及以上啤酒销量同比增约10%至114.2万千升,较2021年上半年同比50.9%的增速明显放缓。

财报称,华润啤酒为抵消成本上涨压力,期内适度调整了部分产品的价格,上半年整体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约7.7%。华润啤酒指出,自5月起,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疫情已有所缓和,整体啤酒市场也逐渐恢复正常。

据国泰君安8月19日研报,渠道调研显示,预计华润啤酒7至8月上旬销量高单位数增长,全年销量或有望实现正增长,次高档及以上啤酒恢复高增长。

同样价升量减的还有百威亚太(01876.HK),百威亚太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跌5.5%,而每百升收入则增加2.4%,价升量减下,收入下降3.2%。

百威亚太表示,第二季度,中国市场“渠道调整(包括夜场和餐厅)及不利的地域组合严重影响了我们的业务,表现逊于行业水平”。但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于6月录得近10%的增长,高端及超高端产品组合销量也在6月恢复双位数增长。

成本压力下龙头酒企“过紧日子”

尽管啤酒企业吨价涨声一片,但销量增速放缓后,成本压力逐渐显露。

或受原材料及包装物料成本上涨拖累,上半年华润啤酒的销售成本同比增约7%。因此,尽管上半年均价提升约7.7%,华润啤酒上半年的毛利率为42.3%,与2021年同期持平。

重庆啤酒(600132.SH)也同样受累成本上涨。8月17日晚间,重庆啤酒披露2022年半年报,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1.16%至79.3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6.93%至7.28亿元。受第二季度疫情影响,重庆啤酒销量164.84万千升,同比增约6.36%,较上年同期同比超20%的销量增速有所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啤酒高端产品乌苏等上半年收入增速也明显放缓,10元以上的高档产品收入同比增约13%至28.81亿元,而上年同期同比增速超62%。上半年,重庆啤酒吨价约4814元,同比增长超4%,而营业成本则同比上升超11%至40.73亿元。

重庆啤酒2022年上半年分产品营收情况

燕京啤酒也面临中高端增速放缓的挑战。8月25日晚间,燕京啤酒(000729.SZ)公告中期业绩,今年上半年营收69.08亿元,同比增长9.35%;净利润3.51亿元,同比增21.58%。

上半年,燕京啤酒(000729.SZ)销量215.18万千升,同比微增0.9%;库存量则同比增近7%至16.07万千升,吨价同比增超6%至2997元/吨。其中,中高端产品营收同比增长9.38%至40.58亿元,较上年同期近30%的增速大幅放缓;而营业成本同比增超11%至21.28亿元,毛利率则同比减少0.84个百分点至47.57%。

燕京啤酒2022年上半年分产品营收情况

成本压力之下,龙头啤酒企业心照不宣地选择控费。

“本集团于2022年上半年推行‘过紧日子’的理念,并采取多项降本增效措施以控制经营费用。”华润啤酒在财报中坦言,外部经营环境风险叠加,不得不“扎紧腰带”。上半年,华润啤酒市场推广及广告费用减少,销售及分销费用同比下降约2.2%。

青岛啤酒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收缩1.36%至21.26亿元,主要是期内个别城市受疫情影响,费用下降;管理费用则同比减少0.74个百分点。

青岛啤酒2022年上半年部分费用变动情况

而重庆啤酒与燕京啤酒则仍需要通过投入市场费用在啤酒高端化进程中“攻城略地”,期内费用均同比上升。其中,重庆啤酒的销售费用同比提升近8个百分点至11.55亿元,燕京啤酒的销售费用同比上升逾14%至7.92亿元。

浙商证券8月22日研报指出,啤酒第二季度收入增长主要来自结构升级与提价带来的吨价提升,而非销量增长,而啤酒企业二季度利润增长高于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疫情期间线下推广、促销费用收缩。

据天风证券8月24日研报,啤酒行业原材料占比高,大宗商品价格自2020年起逐步上涨,但目前来看,大宗商品价格已于今年二、三季度出现拐点,包材中瓦楞纸、铝和玻璃价格明显出现松动下行,进口大麦价格仍居高位但涨幅有放缓趋势。

长江证券8月26日发布的研报预测,提价红利与产品升级带来的盈利改善仍有望持续兑现,而包装材料等原材料价格边际回落带动的盈利弹性,下半年及明年预计将得到更多体现。

中信证券8月26日研报预测,青岛啤酒将继续推动高端化,提价与结构升级背景下,吨价提升望冲抵原材料成本上行所带来的压力。广发证券8月19日研报则指出,中国啤酒行业高端化仍处于前半程,长期来看,华润啤酒的盈利能力有望在产品结构升级的支撑下继续提升。

天风证券8月24日研报指出,啤酒行业环比改善趋势显著,一方面伴随疫情有所缓解及消费信心提振,即饮渠道场景消费转暖;另一方面,今年各地高温天气较多,动销有望加速。在去年整体低基数下,销量端有望维持良好增长。

责任编辑:是冬冬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刘威

上游专访丨重庆百强企业高质量发展“密码”何在?他们这样说

9月26日,由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重庆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21年度重庆市优秀企业家表彰会暨2022重庆百强企业发布会”举行,揭晓了“2022重庆企业100强”等系列榜单。

上游新闻记者现场获悉,重庆百强企业至今已连续发布19个年头。19年来,重庆企业100强入围门槛成倍提升、达到45亿元;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营业收入达到2.56万亿,年均增长16.8%;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突破6万亿大关,达到6.36万亿。

可以说,重庆百强企业是重庆各行各业的标杆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它们的发展,展现出我市大企业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创新、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良好势头。上游新闻记者对部分上榜企业进行了采访,来看看它们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何在。

创新驱动发展

西南铝:加快打造中国“铝加工之都”

西南铝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这也是重庆大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2022重庆企业100强”榜单显示,100强企业过去一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5.4%;研发强度达到1.2%,其中国有企业为1.8%,民营企业为0.87%。

这一点,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南铝”)总经理王建国深有体会。

在“ 2022重庆企业100强”榜单中,西南铝排在第25位。王建国说,近年来,西南铝始终秉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中国工业精神,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每年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成功研制了世界最大直径的整体铝合金锻环、C919国产大飞机轮毂、1561船用板材等一系列高精尖产品,成为了大飞机先进材料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启动了国家铝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这些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受此带动,西南铝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屡创新高。2021年,实现工业产值248亿元,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今年1—8月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其中,外销产量同比增长6.4%;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6.4%;利润同比增长129.9%。

王建国表示,下一步,西南铝还将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为目标,全力推进超大规格挤压材生产线、大规格高性能锻件生产线、12米级环件生产线以及精密挤压材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努力争当重庆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军和引领者,在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打造中国“铝加工之都”。

重组获新生

重庆啤酒:业绩全面增长连创新高

重庆啤酒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在2022重庆企业100强、制造业企业100强榜单中,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啤酒”)分列第44位和19位,较去年分别上升5位和2位。在这两张榜单上,重庆啤酒也均为食品饮料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

谈及企业增长的“动力”,重庆啤酒相关负责人直言,这与重庆啤酒与嘉士伯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分不开。

“2020年,重庆啤酒与嘉士伯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成为嘉士伯在中国运营啤酒资产的平台、中国第四大啤酒公司,拥有26家酒厂组成的供应网络和覆盖全国各省区市的市场网络。重组后,乌苏、1664、乐堡、嘉士伯、风花雪月、夏日纷、格林堡、布鲁克林等嘉士伯旗下品牌进入了重庆啤酒的品牌组合,与重庆和山城品牌一起,形成了‘本地强势品牌+国际高端品牌’的强大品牌组合。”重庆啤酒上述负责人表示,2020年、2021年,重庆啤酒业绩表现都优于行业水平,销量、营收和利润全面增长、连创新高。2022年上半年,重庆啤酒延续了这一势头,在全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总产量同比下降2.0%的情况下,实现啤酒销量164.84万千升,同比增长6.36%;实现营业收入79.36亿元,同比增长11.16%。

此外,推进产品结构升级,也是重庆啤酒发展的另一推动力。

据介绍,为应对市场变化,重庆啤酒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特别是持续推进产品高端化,2022年上半年,重庆啤酒高档品牌产品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3%,主流和经济品牌的产品组合也在不断优化,这也助推了企业业绩实现逆势增长。

“智造”赋能

美心集团:大数据智能化加持 拿下多个大项目

美心集团门业展厅(受访者供图)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产业技术变革,让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正在发生着根本性转变。

在重庆,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因为大数据智能化的“赋能”,实现新的发展。重庆美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心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在此次发布的榜单中,美心集团分列2022重庆企业100强的93位和制造业企业100强的第43位。

美心集团副总裁陈跃玲表示,近年来,美心集团在聚焦门业主业的同时,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业务涉及门业制造、文旅康养、商业地产、国际贸易等板块,已连续多年荣膺“中国民营企业五百强”等称号。

除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推动,积极转型“智造”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目前企业门扇、门框加工设备全流程均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加工。设备通过大数据传输,实时将产量、质量、能耗、生产周期等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并与订单、物流等一站打通,实现生产与销售环节的共通互联,让产销流程全周期缩短60%,同时,产品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让企业拿下越来越多的大订单。

“在企业近年新接订单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家重大建设项目。”陈跃玲说,比如去年企业完成交付雄安新区预订的25万樘门,今年再次接到后者新订单,同时北京冬奥会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速滑馆、运动员公寓的1000多套木门、防火门等,也是“美心造”配套。在卡塔尔卢塞尔世界杯体育场内,也有美心集团生产出口的1200樘门类产品作为配套。

“预计到2025年,美心集团将全面实现智能化生产。”陈跃玲表示。

上游新闻记者 孙琼英 摄影 刘力

隔音降噪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铝合金门窗品牌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