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海东市乐都区】开展市场秩序整治 打造文明和谐乐都2、海东,一座城市的蜕变3、海东,一座城市的蜕变
【海东市乐都区】开展市场秩序整治 打造文明和谐乐都
入夏以来,乐都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在乐都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及推进全面依法治理的背景下,坚持管理与创建并行,市容与繁荣并举,执法与服务并重,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使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狠抓市容秩序整治。一是开展城区内乱张贴广告常态整治。强化宣传,开展城区内乱张贴广告的整治行动,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严厉打击乱涂乱贴乱画等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行为。清除古城大街、新乐大街、西关街等城区主要道路临街店铺门窗上的“小广告”400余处,取缔新乐大街、西关街、朝阳山人工湖附近等多处楼宇、临街店铺违规横幅36处,依法行政警告18起。二是开展城区占道经营专项集中整治。联合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重点对海力路、火巷子、李家庄等市场,集中力量进行全面整治,保障城区人车通行通畅。清理占道经营摩托车、三轮车、电动车等共70余辆,清除占道经营的固定摊点75家、流动摊点150余家,拆除各类伞棚70余顶,规范占道经营商铺40户。
加强户外广告(含店招店牌)日常监管。集中开展城区户外广告设施(含店招店牌)安全隐患大检查,对建成区内的所有户外广告设施的钢架、电线等设施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排查出存在安全隐患的店招店牌15户,拆除、清理海力路、北门路、西关街、滨河北路等路段违章设置的广告牌、灯箱广告、店招店牌180余块。
严格治理乱堆乱放行为。告知劝导临街门店全方位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在此基础上,共清理规范店外加工铝合金、组装电动车辆、清洗车辆等经营行为50余次。
供稿:乐都区委依法治区办
海东,一座城市的蜕变
记者:张永黎
在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有这样一座城市,人们称之为“极地门户?青藏首站”。中华母亲河黄河穿境而过,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处于甘肃省会兰州和青海省会西宁的中间区域。这座城市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她叫海东,因在青海湖以东而得名。但谁能想到,海东,这座美丽而又年轻的高原城市在过去的几年中也曾被滚滚的烟雾笼罩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和县境内从老鸦峡东段直至川口镇2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大大小小的硅铁冶炼企业多达数十家。而在海东其他地方,水泥厂、碳化硅企业不断兴起,林立的烟囱不断冒着浓烟,遮蔽了昔日蔚蓝的天空。“抬头不见蓝天、进门先擦桌椅”,是昔日这座城市大气污染的真实写照。
进入新世纪,海东的大气环境不断改善,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成效巨大,生态环境日益趋优。是谁让这座曾经冒着黑烟的城市开启了蜕变之旅?您可能会问,不会是记者吧?我的回答是:不。是党的决策和人民的期望。而又是谁将这一华丽的转变做了真实地记录?没错,是我们记者。
在海东市互助县蔡家堡乡有位83岁的老人,他叫李洪占。他从23岁起,就开始在家乡的荒山秃岭上栽树。这一栽,就是60多年。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今天,李洪占一把锄头、一副肩头和近一个甲子的时光种绿了蔡家堡的每个山头。而今,山已成林,树已成荫,这个83岁的老人依然在种树。
蔡家堡乡是我省的马铃薯之乡,全乡近一半农户种植地膜马铃薯,每年的废旧地膜成了山上的白色污染。同样是这位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要不种树,他就到地头捡地膜,一捡就是十多年。
李洪占老人是海东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典型代表。为了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地,海东市和各级党委政府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2011年起,海东就确立了“高新轻优”的产业发展方向,明确提出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并为企业的准入设置了严苛的环保门槛,杜绝一切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入。如今,矿热炉不见了,铝电解槽淘汰了,碳化硅生产线、立窑水泥生产线改造了。中关村青海基地、曹家堡保税物流园相继在海东落户,海东工业走上了绿色发展的路子。
如今,海东的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300天以上。
如今,出门就是青山绿水,抬头就是蓝天白云已不再是梦想。
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见证了海东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而《海东时报》这份报纸与海东市共同成长,忠实地记录了海东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悉心铭记了海东人艰苦而辉煌的创业传奇;而我作为终结这段历史的记录者,感到无比自豪和兴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定格到了2016年的6月21日,“2016青海?海东旅游发展论坛”在海东市举行。这一天,我有幸采访到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梓萌。她说:6月21日是夏至,是一年中太阳照射时间最长的一天。这一天,我来到了海东。一下飞机,第一感觉便是:面朝海东,春暖花开。
这一天我还采访到了澳大利亚全资讯投资集团创始合伙人莱克兰?罗斯波恩,他说,海东天高气爽,非常美丽,发展旅游业很有潜力,海东未来将可能成为西北最大的房车营地。
如今,站在乐都区岗子沟两侧极目远眺,曾经光秃秃的山头,如今草木葳蕤,绿意葱茏;俯瞰日新月异的城市核心区,花树相间,流水潺潺,和谐宜居的新城向我们款款走来。
正是有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海东的生态建设才发生质的变化;也正是有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我们才在生态环境起点不高的情况下,留下了一座座翠绿青山,使海东作为青海东部绿色生态屏障的地位更加凸显。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承载着时代的重托,真实记录着海东前进的脉搏与华丽蜕变,让我深刻体会到风情海东、生态海东的魅力。愿我们海东的天更蓝,水更绿,愿我们记录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回忆。
海东,一座城市的蜕变
记者:张永黎
在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有这样一座城市,人们称之为“极地门户?青藏首站”。中华母亲河黄河穿境而过,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处于甘肃省会兰州和青海省会西宁的中间区域。这座城市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她叫海东,因在青海湖以东而得名。但谁能想到,海东,这座美丽而又年轻的高原城市在过去的几年中也曾被滚滚的烟雾笼罩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和县境内从老鸦峡东段直至川口镇2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大大小小的硅铁冶炼企业多达数十家。而在海东其他地方,水泥厂、碳化硅企业不断兴起,林立的烟囱不断冒着浓烟,遮蔽了昔日蔚蓝的天空。“抬头不见蓝天、进门先擦桌椅”,是昔日这座城市大气污染的真实写照。
进入新世纪,海东的大气环境不断改善,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成效巨大,生态环境日益趋优。是谁让这座曾经冒着黑烟的城市开启了蜕变之旅?您可能会问,不会是记者吧?我的回答是:不。是党的决策和人民的期望。而又是谁将这一华丽的转变做了真实地记录?没错,是我们记者。
在海东市互助县蔡家堡乡有位83岁的老人,他叫李洪占。他从23岁起,就开始在家乡的荒山秃岭上栽树。这一栽,就是60多年。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今天,李洪占一把锄头、一副肩头和近一个甲子的时光种绿了蔡家堡的每个山头。而今,山已成林,树已成荫,这个83岁的老人依然在种树。
蔡家堡乡是我省的马铃薯之乡,全乡近一半农户种植地膜马铃薯,每年的废旧地膜成了山上的白色污染。同样是这位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要不种树,他就到地头捡地膜,一捡就是十多年。
李洪占老人是海东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典型代表。为了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地,海东市和各级党委政府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2011年起,海东就确立了“高新轻优”的产业发展方向,明确提出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并为企业的准入设置了严苛的环保门槛,杜绝一切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入。如今,矿热炉不见了,铝电解槽淘汰了,碳化硅生产线、立窑水泥生产线改造了。中关村青海基地、曹家堡保税物流园相继在海东落户,海东工业走上了绿色发展的路子。
如今,海东的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300天以上。
如今,出门就是青山绿水,抬头就是蓝天白云已不再是梦想。
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见证了海东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而《海东时报》这份报纸与海东市共同成长,忠实地记录了海东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悉心铭记了海东人艰苦而辉煌的创业传奇;而我作为终结这段历史的记录者,感到无比自豪和兴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定格到了2016年的6月21日,“2016青海?海东旅游发展论坛”在海东市举行。这一天,我有幸采访到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梓萌。她说:6月21日是夏至,是一年中太阳照射时间最长的一天。这一天,我来到了海东。一下飞机,第一感觉便是:面朝海东,春暖花开。
这一天我还采访到了澳大利亚全资讯投资集团创始合伙人莱克兰?罗斯波恩,他说,海东天高气爽,非常美丽,发展旅游业很有潜力,海东未来将可能成为西北最大的房车营地。
如今,站在乐都区岗子沟两侧极目远眺,曾经光秃秃的山头,如今草木葳蕤,绿意葱茏;俯瞰日新月异的城市核心区,花树相间,流水潺潺,和谐宜居的新城向我们款款走来。
正是有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海东的生态建设才发生质的变化;也正是有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我们才在生态环境起点不高的情况下,留下了一座座翠绿青山,使海东作为青海东部绿色生态屏障的地位更加凸显。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承载着时代的重托,真实记录着海东前进的脉搏与华丽蜕变,让我深刻体会到风情海东、生态海东的魅力。愿我们海东的天更蓝,水更绿,愿我们记录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