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海帆赛:以帆为媒,连接世界
新华社记者公兵、代超
“香港-三亚国际帆船拉力赛从上世纪90年代(1997年)开始举行,而郭川职业水手的种子正是在这一比赛中种下的。”这是碧桂园杯2018年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简称海帆赛)运营商——海南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华说到的一个细节。
对陈晓华的采访是在一个海风轻拂的下午进行的。这是海帆赛开幕后的第二天,陈晓华很忙,不时地接电话,但对记者的问题保持了足够的耐心,回答也足够专业,尤其在谈到郭川时,充满尊敬和怀念。
的确,自从参加了2001年香港-三亚国际帆船拉力赛后,郭川由一名没有离岸航和夜航经历的帆船发烧友变成了真正的极限帆船职业水手,凭着对大帆船的兴趣和挑战自我的勇气,他不仅真正感悟到大帆船的真谛,更感知到海洋带给人们的力量,航海精神在这位“60后”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带给国人足够的震撼和启迪。
第一位完成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亚洲人,第一位完成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伟业的中国人,人类第一次驾驶帆船采取不间断、无补给方式穿越北极东北航道……郭川不断带给人们惊喜,更在深刻诠释着航海精神。
郭川与海帆赛也有不解之缘。2016年,郭川出任海帆赛品牌形象大使,他给帆船少年们讲述航海故事和大帆船运动的意义,不遗余力地推广着海帆赛。他还认为,航海是人类的自我挑战、自我砥砺和自我改善。作为一个职业航海家,除了自我实现之外,还应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
2016年10月25日,独自驾驶帆船挑战单人不间断跨太平洋航行世界纪录的郭川,在行驶至美国夏威夷附近海域时失联……
虽然不能再在大海上看到郭船长扬帆远航,但是这位曾经的形象大使带给海帆赛的激励仍在,海帆人也在一步一个脚印地给海帆赛带来日新月异的发展。9年的成长,这个赛事的国际范儿已经显现。
回想起办赛初衷时,陈晓华说,一是借助赛事的影响来推广海南;二是丰富海南的旅游产品;三是从契合国家的政策战略,如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通过这个运动的推广和普及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海帆赛初创时,连停泊码头都没有,晚上帆船绑在渔船上。现在,海口、三亚、琼海、万宁等市县均建成了设施齐全的大帆船码头。其中,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拥有325个全天候泊位。到2025年,海南省计划建设公共游艇码头23个、泊位14325个。
首届海帆赛诞生于2010年,正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成为国家战略的元年,那届比赛14支船队没有一艘船是海南的,也没有一支船队是海南的。首届海帆赛贴上了“借船出海”的标签。时至今日的第九届,已经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42支大帆船队和31支OP帆船青少年队、共400多名水手加入这个大家庭。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海帆赛一直强调着“国际化”。“国际化首先是标准的国际化,其次是推广的国际化,然后就是参赛者国际化,这些元素的构成才能实现赛事的国际化,才能更好地助力国际旅游岛建设。”陈晓华说。
为了实现目标,他们请来了世界帆联竞赛规则委员会主席博纳等多名技术大咖来操盘比赛。2013年,海帆赛列入世界帆联全球竞赛目录;2015年,世界帆联年会在三亚召开;2017年世界青年帆船锦标赛在三亚举行;此外,克利伯等国际赛事落户三亚并与海帆赛展开合作……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厅长林光强见证了海帆赛的9年发展历程,他说:“三四年前海帆赛已经实现收支平衡,逐步走向盈利,市场认可海帆赛的价值,仅靠政府的支撑是无法取得现在的成绩的。”在本土赛事很难盈利的情况下,海帆赛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已超过1.4亿元。
他希望,未来几年内,海帆赛航线可以拓展到北部湾乃至整个南海,更长远的目标是拓展到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努力打造亚洲顶级的离岸拉力赛。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做好“传承”才能使一项赛事具有生命力。OP帆船组比赛的设置、“小小航海家”帆船训练营的举办、“帆船进校园”的大力开展……都使得这一赛事更具发展潜力。今年的OP比赛中,一个叫陈云汉的小男生因为腿受伤坐着轮椅前来参赛,只是源于对帆船的热爱。
据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主席张小冬介绍,中帆协刚刚制定了一个四年规划,包括建立青训体系,把青少年帆船作为重点来推。林光强也表示,海南去年组织了青少年亲水运动季,仅三亚就有超过200人体验“帆船体育课”,并计划将帆船帆板拓展到整个海南岛的沿海地区。
就在海帆赛落幕当天,一项新的赛事正在孕育——中柬国际帆船拉力赛力争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帆船长航拉力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顶级国际帆船赛事。而这,正是海帆赛“以帆为媒,连接世界”的最佳注脚。
1405年7月11日,带着和平使命的郑和率领船队从江苏太仓起航,开启七下西洋的世界文明壮举。如今,以海帆人为代表的中国帆船人也正在劈波斩浪,驶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