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铝合金门窗配件批发市场

文章目录:

1、九江伊米兰格窗户玻璃被疑有问题 品牌总部:涉事门店未获授权经销2、开辟转型升级广阔蓝海——江西制造业发展“新三观”3、“移动的N95”是怎么炼成的?探访国内最大救护车生产企业江铃集团

九江伊米兰格窗户玻璃被疑有问题 品牌总部:涉事门店未获授权经销

来源|都市现场原创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花了1万8千元做的阳台窗户

看得人头昏眼花?

都市现场前几天报道了

江西九江市消费者甘女士的遭遇

她在九江八里湖新区伊米兰格门窗

做了阳台窗户

却出现了质量问题

节目播出后

记者进行了追踪

节目播出后,广东佛山伊米兰格门窗有限公司联系上了《都市现场》栏目组,并且发表声明,表示他们并未在江西九江八里湖新区授权设立“伊米兰格”专卖店或经销店,也未向该地区相关人员与终端客户出售视频事件中涉及的所有门窗产品及配件,此外,他们属于上述品牌侵权行为的受害方,将启动工商行政与司法程序维护旗下“伊米兰格”门窗品牌的合法权益,打击侵害“伊米兰格”品牌商标的不法行为。

“九江伊米兰格窗户玻璃被疑有问题”:辖区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日前,都市现场记者再次来到九江市八里湖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节目中提到的质量问题和无证经营问题,目前他们已经立案调查。

九江市八里湖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维权科 工作人员:如果他们确实是存在无证经营或者这种情况,我们会整合案源线索,移交到市局。如果确实坐实就要做立案处理。然后甘女士自己提出的换货问题,我们要查实他违不违法的前提下,再后续处理这个问题

根据记者在此前节目中提到的信息,这家“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伊米格门窗馆”已经于去年3月被注销,法人为蔡先生。而目前,佛山伊米兰格门窗有限公司表示自己并未在该区域设立“专卖店”或“经销店”。但是,记者在现场看到的店门头招牌以及店主蔡先生出具给消费者甘女士的票据公章上,都有“伊米兰格”的字样。

甘女士:你能不能卖伊米兰格,你有没有营业执照?

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伊米兰格”门窗门店 店主蔡先生:我有啊,我怎么不能卖呢?

记者回访 现场冒出“全新”营业执照?

根据伊米兰格总部的反馈,这家九江市八里湖新区的门店确实没有经销资质,但是店主在和甘女士的对话中,又明确表示自己有资质销售“伊米兰格”门窗,并且不存在无证经营的情况。那么,到底真相如何?都市现场记者再次来到了这家门店。

在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伊米兰格”门窗门店大门口,记者见到了消费者甘女士。她向记者表示,节目播出后,店主蔡先生曾和她有过联系,表示愿意协商处理此事。

消费者 甘女士:他说我还有5000块钱尾款没付,他让我自己去九江找一个玻璃厂,按照我家的尺寸把玻璃换掉,如果说5000块钱不够的情况下,他来补足。我是不同意这种方案的,我是说如果你没有营业执照,就直接拆走嘛是不是,他说你想得美

甘女士发现,这次维权后,原来的店门招牌有了变化。

记者注意到,这家店的门头招牌已经做了调整,原来的“伊米兰格”的字样已经不见了。在店内,记者见到了一张全新的营业执照,店名也从“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伊米兰格门窗馆”变成了“九江市八里湖新区小蔡门窗店”,成立日期为2023年11月6日,正是记者此次采访当天。

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伊米兰格”门窗门店 老板娘:我们跟她说了,卖的是(广东)兴发的门窗。

这位老板娘告诉记者,他们卖给甘女士的门窗并非“伊米兰格”品牌的门窗,而是一家叫做“广东兴发”的门窗。但是,记者在现场依然看见了印有“伊米兰格”字样的门窗样品。

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伊米兰格”门窗门店 老板娘:我现在不卖伊米兰格了呀。

甘女士:我买的时候你在卖啊。

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伊米兰格”门窗门店 老板娘:我现在不卖了呀。

记者:你这里不是还有伊米兰格的产品吗?

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伊米兰格”门窗门店 老板娘:我是买来自己看的,可以吗?

采访中,店主蔡先生也来到了现场。

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伊米兰格”门窗门店 店主 蔡先生:我一直在申请啊,申请的营业执照

需要一个流程的呀,我的营业执照在这里你看到了,对不对?

记者:之前为什么没有营业执照?

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伊米兰格”门窗门店 店主 蔡先生:我不是在申请当中嘛。

记者:什么时候申请下来的?

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伊米兰格”门窗门店 店主 蔡先生:今天才给我发了证啊,第一点我给她做的不是伊米兰格品牌的东西,我做的是兴发112的门窗。

那么,这家店到底有没有获得过佛山伊米兰格门窗有限公司的经销资质呢?

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伊米兰格”门窗门店 店主 蔡先生:门头的话,因为我这边肯定要改掉啊,他是说你一年销售不了好多单的话,他说你就没了嘛。

记者:你是说伊米兰格是吧?

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伊米兰格”门窗门店 店主 蔡先生:对,他给我一年的指标的。现在是不做这个品牌了嘛。

记者:因为我看到公章上也盖的是伊米兰格

(对方沉默)

关于甘女士家玻璃质量的问题,这回店主也给出了一个解释。

九江市八里湖新区“伊米兰格”门窗门店 店主 蔡先生:这个不是玻璃的质量问题,它是玻璃的一个工艺问题,这个不在他的一个质检范围内。

到目前为止,甘女士依然还在等待辖区市场部门对于此事的处理结果。《都市现场》栏目也将继续保持关注。

开辟转型升级广阔蓝海——江西制造业发展“新三观”

“数字车间”加快应用,“5G采矿”日趋成熟,“黑灯工厂”日夜不停……

近年来,江西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围绕千亿级产业布局创新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和政府的发展理念不断刷新,生产一线涌动着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活力与动能。

视频加载中...

“新成本观”:从靠扩规模降成本到靠大数据增效益

订单趋势、成品日产量、耗能情况等数据一览无余,一目了然。走进江西华远针织有限公司,一块科技感拉满的综控大屏引人注目。

“过去企业生产比较粗放,看重生产规模,存在大量浪费。”华远针织公司负责人高文根说,有时候客户虽然只要1公斤样品布,但一开动机器,就得生产至少200公斤产品,仅“样品费”每年就浪费几十万元。近年来,公司投资上千万元进行数字化升级,实现以销定产,成本大幅降低。

“现在我们可以做到2克布与2吨布的单位成本相同。”高文根说,数字化升级一次性投入虽然较大,但从长远看,综合收益更为可观。

华远针织的变化是江西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江西千亿级产业达14个,传统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约七成。为增强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近日出台的江西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提出,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推进数字化改造企业1万家以上。

加“数”蓄能,降本增效,“江西制造”正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数字车间”再造生产流程,现代化高端生产场景不断涌现。江西铜业集团近年来大力推进采矿、选矿、冶炼等全流程改造升级,“5G挖矿”“智慧矿山”等新场景越来越多。

这是江铜集团德兴铜矿5G智能采矿运输作业场景(2023年8月24日摄)。新华社发(张伟峰 摄)

“以往阴极铜运输、取样、称重等12道独立工序互不衔接,如今被‘数字车间’彻底打通。通过改造升级,全厂综合能耗降低7%以上。”江铜贵溪冶炼厂厂长吴军说。

在位于江西省新余市的江西新钢集团薄板作业区,无人行车智能库管系统在自动分配行车作业任务(2024年4月2日摄)。新华社发(赵春亮 摄)

智能改造变“傻大黑粗”为智慧化“黑灯工厂”,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新钢集团投资约100亿元启动转型改造升级。在企业薄板作业区,只见设备指示灯不停闪烁,机器人24小时自动作业,无人化运行率达99%以上,小时出库吨位提升120%。

绿色转型使低碳发展成色越来越足。玻璃纤维企业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化改造,企业运营成本下降20%、生产效率提高21%。公司使用新矿物原料替代过去的硼钙石、芒硝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等污染物大幅减少,公司的上千种玻璃纤维产品如今广泛用于风力发电叶片、海上钻井平台等上万个领域。

以数字化改造为牵引加快转型升级,江西制造业出现“一降一增”:近两年全省制造业高耗能行业用能占比较“十三五”初期下降9个百分点,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

“新市场观”:从“适应市场”到“创造市场”

春节后开工第一天,江西凯马百路佳客车有限公司的客车在非洲的乌干达成功生产下线。2023年公司销售额比上一年增长244%,销售增量全部来自海外市场,今年公司产品销售继续红红火火。

在位于南昌的江西凯马百路佳客车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对即将出口的客车进行检测(2024年4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相比于被动适应市场,主动创造新市场更能让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公司副总经理李晗表示,去年公司设立4个外籍专家工作组,研发适合不同海外市场的新产品,目前公司产品远销38个国家和地区。

创造市场,关键靠创新。

近年来,江西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新能源等14个优势产业链,分批组建由龙头企业或高校院所牵头的24个创新联合体,着力提升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入夜,南昌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金黄色景观灯光影斑斓。这些“光”,来自距此不远的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这个中心,江西开辟世界第三条蓝光LED技术路线,实现从硅衬底蓝光LED“国际并跑”,到硅衬底黄光LED“国际领跑”。在此基础上,江西组建发光材料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聚合科研平台及优势企业,变原创技术优势为全产业链生产优势。

南昌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大功率LED光源生产基地,手机闪光灯和移动照明出货量全球第一,全球每3部智能手机,便约有1部运用了硅衬底技术LED手机闪光灯。

技术人员在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芯片进行电性测试(2024年4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品、壮大新产业,可以形成更多增长点、增长极。

近年来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一批“中字头”“国字头”重大平台相继落地,助力江西制造业转型升级。

赣南有“稀土王国”之称,资源强、科研弱曾是这里的痛点。为此,赣州市着力引进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构筑稀土科研“最强大脑”。短短几年时间,仅赣州高新区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7家,稀土新材料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近年来,江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不断前移,动能转换加快推进。202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9.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8.1%、39.5%。

“新服务观”:从拼土地、拼政策到拼效率、拼环境

引进一个制造业项目需要多久?在南昌高新区,最快仅需1个月。

不久前,受外部因素影响,移动智能终端生产企业江西美晨通讯有限公司负责人吴中军为一个配件供应不足而头疼。了解情况后,当地政府迅速派出小分队专项招商,争取到广东一家相关企业来南昌发展。项目从洽谈签约、注册装修到设备进驻仅用1个月。“市场瞬息万变,在企业发展紧要关头,政府帮了我们一把。”吴中军感慨地说。

发展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着力打通堵点卡点,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

“快”字当先,对标一流提升办事效率。

线上兑现惠企政策的企业覆盖率达80%以上;整体推进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聚焦招标投标、获得信贷等18个重点领域,对标最高标准推出改革硬举措……江西坚持从企业需求出发,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着力破解企业审批、融资、用能等方面的难题,让各类要素跟着项目和需求走。

位于彭泽县的江西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去年计划增资扩产,但因当地项目用地空间有限,准备去外地“另起炉灶”。获悉这一情况后,当地政府通过协商置换,让贝特利新材料公司利用仅一墙之隔的闲置土地就近建设二期项目。“企业不用再新建公用设备和综控平台,仅此一项就节省资金近1亿元。”公司运营总监朱金路说。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尊重企业发展规律,政府要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合适的项目,从而发挥最大效益。”彭泽县县长任佳佳说。

“链”上发力,强链补链培育产业生态。

江西锚定重点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强链引链补链行动,推行“链长+链主”“链长+园区”“链主+基金”工作模式,推动产业链与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使主链更壮更优,支链更紧更茂。

在江西江铜华东电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工人在生产线上巡检设备(2023年11月21日摄)。江西鹰潭高新区打造铜基新材料“智造”产业集群,推动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华社记者 张善臣 摄

南昌高新区航空城产业园、吉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鹰潭铜产业集群……集群发展,链式提升,产业循环体系环环相扣、层层嵌套,推动着江西制造业产业能级不断提升。

得益于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江西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现象不断涌现。在彭泽县,仅在2023年实施的增资扩产项目就多达31个,总投资超270亿元。在南昌经开区,世界500强企业费森尤斯卡比集团,已先后三次增资扩产,如今这里成为该集团在亚洲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基地。

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深化改革汇聚发展活力,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文字记者:李兴文、余贤红、范帆

视频记者:余刚

海报设计:卓越

编辑:王乃水、徐亮、王浩程、郭洁宇

统筹:周咏缗、郜新鑫

“移动的N95”是怎么炼成的?探访国内最大救护车生产企业江铃集团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入夜,江铃汽车集团改装车股份有限公司内灯火通明,员工们依然干劲十足、斗志昂扬。记者依次告别拆装线、焊装线、涂装线、总装线,每一条线上人们都挥起拳头,高喊“武汉加油”,让人泪目。

与病魔较量,拼的是速度,争的是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他们连续加班加点、奋战多日,向全国疫情防控一线源源不断输送着宝贵的负压监护型救护车:向武汉发送20辆,向黄冈发送两辆,向山东发送7辆,向河南发送3辆……

12天,288个小时,17280分钟,这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为生命加油,开足马力、火速下线53辆救护车,彰显了无与伦比的“中国速度”;多部门齐心协力“破障清路”,不断汇聚共克时艰的“中国力量”;省内外数百家企业配套协作、全力战疫,“中国制造”坚实打底。

“中国速度”—— 像“下饺子”一样,一天下线10辆

1月23日是大年二十九,接到生产任务后,江铃发出了“大战当前,我们要做战士”的动员令,紧急启动准备工作,开年即开工!

疫情就是军情,生产线也是战线——

正月初一起,生产车间里夜夜机器轰鸣,员工们坚守在岗位、奋战在一线。2月1日,首批两辆负压救护车下线完成全面检测,火速驰援武汉,成为最早驶抵武汉的支援救护车。

2月3日9时58分,第二批18辆负压救护车从南昌发车,无缝对接“火雷速度”。当天晚上,这批救护车便紧急投入到武汉火神山医院的转院战斗中。

江铃汽车集团改装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旻介绍说,截至2月5日,江铃共生产了53辆救护车交付疫情防控一线,476辆底盘车生产也已完成下线,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

交付周期压缩,产品质量不能压缩。江铃改装车公司销售经理崔敏说:“只能靠延长每天的工作时间来缩短工期,加班加点是常态。”春节期间,一线员工坚持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十点,不少人更是吃在厂里、住在厂里。

与病魔竞速,就是为生命加油——

李玉华是南昌进贤人,家离厂区并不算远,但从大年初一开始便没回去过,更谈不上与家人团圆。尽管如此,他却说:“当我看到自己参与生产的救护车能在一线派上用场,心里满满的是自豪,再辛苦也值得!”

疫情面前,江铃集团所属15家救护车上下游企业的3500多名干部职工已全面复工复产。“每天赶制10台救护车,像‘下饺子’一样生产,力争尽快交付一线。”罗旻说。

不只是救护车,从全省来看,防护口罩、防护服、医用手套、救护设备、消杀用品等各类应急物资生产企业正在加快复工复产。江西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2月3日,全省医用外科口罩生产企业产能恢复率达99.2%,日用防护口罩生产企业产能恢复率达74.9%。

“中国力量”—— 省内外两百多家企业环环相扣

腊月二十九,正准备从南昌回到湖北黄冈老家过年的王亮在九江调转了车头,接到公司大年初一紧急复产的通知后,还没来得及犹豫,便义无反顾返回工作岗位。

“若有战,召必回”,抗击疫情,最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

“一部负压监护型救护车下线,要经过拆装、焊装、涂装、总装四大环节,涉及的零部件企业两百多家,环环相扣,哪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崔敏举例说,扬州一家企业供应的冲压件是第一道程序必备的零件,少了它生产就要停摆。为此,省工信部门紧急发函,协调复工生产和物资运输。

崔敏颇为感慨地说,没想到扬州企业初四复工,当晚装货发车,一路畅通无阻,初五就到货了。正是因为方方面面通力协作,企业才能顺利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从2月1日至今,仅发出的工作联系函就有20多份,协调外省企业近40家,省内企业18家。”江西省工信厅装备工业处干部曲波说,为了确保救护车能够及时生产交付,他和同事们始终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一个问题接一个“破障清路”。

人心齐,泰山移。针对N95口罩、医用防护服、负压救护车、消杀产品等14家重点产品生产企业,江西省工信厅、发改委、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南昌中支等密切沟通、精诚配合,或派驻厂代表,或出台优惠政策,一套疫情防控的“组合拳”正在发力。

“中国制造”—— 只要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

走进江铃汽车集团改装车股份有限公司厂区,等待总装交付的救护车整齐排列,颇为壮观。在众多救护车中,一款被业内称为“移动的N95口罩”的负压监护型救护车,在这次新冠肺炎阻击战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谓负压,就是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负压排风净化装置,使车内气压低于车外,空气只能由车外流向车内。借助新风系统让新鲜空气进来,同时借助过滤设备对车内空气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医护人员与病人交叉感染。”江铃集团改装车公司医用车产品技术总监王亮介绍。

从40多辆负压监护型救护车火速开赴一线,到400多辆底盘车迅速下线,背后是近年来从全省到全国工业制造体系的不断完善,生产链条的不断壮大。

“负压救护车是专用装备,生产链条长,涉及的零部件及材料供应商就有两百多家。”王亮深有感触地说,犹记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前,全国每年新增救护车总量只有几百台,如今这个数字已经翻了数十倍。

从2005年开始立项到2010年率先获国家专利,在抗击甲型H1N1流感等实战中不断更新换代,江铃福特全顺负压救护车扭转了国内负压救护车靠进口的被动局面,以全顺轻客为底盘改装成的救护车占国内市场份额达60%。

“江铃制造”是中国制造成长进步的生动写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田玉龙在2月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到2月1日,核酸检测试剂日产量已经达到了77.3万人份,相当于疑似患病者的40倍。全国口罩总体产能是每天2000多万只,为全球最大,产能在加紧恢复。

当前,疫情防控正是最吃劲的时候,任务依旧艰巨。但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一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记者余贤红、陈毓珊)

高端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