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娘和老屋

文:林吉成

上部:娘和老屋是根和魂,薪火相传是吾人之念与愿。

岁月留声,记忆留香。老屋是家的标志,有温暖的幸福。我的爹娘倾注毕生心血和汗水,在20世纪60年代末翻新重建的五间土墙“祖屋”,让子孙后代都能找到自己的“根脉”。

光阴飞逝,岁月如梭。如今,这“祖宅”上的老屋是我村唯一保存完好的土墙老屋。不仅是我们五兄妹快乐成长欢乐的港湾,也见证了我和哥哥的婚礼,帆船启航,有成长的梦想追求。是子女们温馨的家园,是我心灵永恒的栖息地。

老屋承载着我家的故事,经历着岁月风雨的沧桑。在岁月的长河中,娘和老屋就像一首永恒的歌,在我的心中悠悠地传唱,娘的一生,都与老屋紧紧相连。流年似水,转眼间,农历2015年11月19日,娘永久的离开了一生居住的老屋,享年84岁。从此,爹也离别老屋随儿女们一起生活居住。老屋里便没有了往日的温馨和欢笑,童年的欢乐和家的温暖全部储存在了老屋里,静谧安祥苍凉的老屋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走完了人生之路。时光的打磨,岁月的侵蚀,斑驳毕露厚厚的土墙被雨水冲开数条裂纹,我和哥哥多次用红砖修补,屋顶也几经翻修,老屋虽已经严重破损,仍伫立在诺大的老院中,饱经春夏秋冬,雨水冰雪的冲刷侵袭和风吹日晒。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和家族的兴旺。宛如慈祥的母亲,静静诉说着过往的岁月。

老屋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悠悠岁月,往事历历在目。老屋每一块脱落的泥土都是时间的记忆;屋顶的多次翻修,记录着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洗礼。家中老屋已无人居住,一把生了锈的铁锁,锁在屋门上,只有满院的绿树日夜守护陪伴着老屋。老屋不仅是我们五兄妹家的载体,更是我们林氏家族记忆的宝库,珍藏着几代人的欢笑和泪水。老屋如同一本厚重的家谱,每一页都记载着林氏家族的生活变迁,是伴随着儿女们成长永远不老的老屋。耄耋之年的爹心系娘和老屋,难以割舍对老屋的眷恋,仍时时刻刻惦记着生养我们五兄妹的老屋。我们兄妹又何尝不是日夜思念娘和老屋,便经常陪伴年迈的爹回老家看看魂牵梦绕的老屋,把庭院和室内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当年,爹娘都爱清洁干净,院中柴禾杂物历来都堆放的非常规整,从未有喂养的家禽粪便,爹娘一天打扫庭院无数遍。院子里爹娘种的小菜园,四周用玉米棵、高梁棵、木棍围的方方正正。应季蔬菜品种繁多。栽种的枣树、槐树、香椿树、石榴树等也都寓意深刻,非常讲究。老屋里物件摆放整齐,清新的空气,一切都井井有条,纤尘不染,感觉特别舒心温馨幸福!当年,娘就在这老屋里,每天忙进忙出。清晨,天还没亮娘就已经起床,在老屋的灶台前生火拉风箱做饭,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像是老屋的呼吸,也像是娘对生活的热爱在缓缓升腾。爹每次回到家中总是爱不释手的抚摸着庭院里的每一颗小树,亲自修剪、施肥、浇水。亲手把娘生前做针线活用的针线锣筐、手摇纺车、织布机、腌咸菜缸、油盐坛子、柳条蓝子、簸箕,风箱、铁皮水桶、木扁担、擀面杖、给儿女们暖被窝用过的柳条烘罩等炊具,小心翼翼的擦拭。当年,他老人家和夯工们修筑京杭大运河堤坝、黄河、金堤河大堤夯实堤坝打夯用的“功勋夯”、夯辫、夯把、手推木制独轮车、地排车、锈迹斑斑的自行车、一台黑白电视机、一个煤球炉子等老物件和“古老”的生活用品,擦拭的一尘不沾,井然有序的摆在屋里。尤其,对贴在北墙上我和哥哥在部队服役期间,荣获的几张立功喜报和挂在墙上的两个旧军用水壶,爹每次都注目凝视很久。奖状和旧军用水壶,不仅见证了我和哥哥,为家中争得的荣誉。更蕴含了爹娘和家人们在背后的默默支持和无私奉献。也承载了爹娘在无数个夏季,曾用这两个旧军用水壶装满凉开水,陪伴爹娘下地干农活和修筑运河堤坝、黄河、金堤河大堤打夯,度过了无数个烈日炎炎的夏天。承载着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家的温馨,记载着我家的历史,它们代表了一个年代。凝聚了一家人的情感,承载了儿女们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也承载了我们兄妹对爹娘和家乡的深深思念。睹物思人,追忆往昔。娘用过的每一件老物件里,泛着亲娘的旧时光,不仅见证了娘一生付出的辛劳,而且,更见证了我们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那时,这每一件老物件,是全家人生活的一部分,离不开它们。这些老物件,多数都是爹娘亲手置办的,也为二老的农活劳作和家庭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它们见证了爹娘容颜的衰老,岁月的变迁,多数老物件已不再适应当今的时代,闲置多年。这些老物件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它们却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回忆。亲娘虽已离开老屋离开我们九年,但是,儿女们对娘的怀念深藏心中,对亲娘所用过的每一件老物件和老屋都深爱在心,永不丢弃。这九年每次回到老屋,看着爹娘用过的这些老物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每一样东西都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潸然泪下。它们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共同的记忆。从中感受到了亲娘对儿女们的关心、温暖和情感,是儿女们生命的一部分和宝贵的财富。爹每次回到老家都是恋恋不舍的离开老屋,来到村西大运河站在“荆门下闸”的堤坝上,眺望“荆门上闸”和潺潺流动的运河之水,便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唱他老人家一生传承、喜欢的《阳谷运河夯歌》。

岁月流逝,容颜苍老。娘离开老屋,九年弹指一挥间。娘,您走了九年了。这九年,每一寸光阴都刻着对娘的思念。在老屋的庇护下满院小树已根深叶茂长大成材。老屋不但见证了我们五兄妹的成长,也是每棵小树成长的见证者和守护者。在老屋的岁月长河中,一颗颗小树逐渐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为老屋撑起了一片天然的保护伞,为老屋遮风挡雨。家中的老屋和满院的绿树,不仅有着岁月的痕迹,更蕴含着生命的力量,它们是全家人的精神寄托。它们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从祖辈到父辈,再到我们自己的儿女这一代,都曾经生活在这个祖宅老院里,每一个成长的瞬间都与这里息息相关。无论儿女们离家出走多远,只要回到这里,看到老屋和满院的绿树,心中就充满了温暖和归属感,仿佛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能被这片熟悉的景象所化解。难忘昔日的我每次从部队休假,兴冲冲跑进家门,仍像个孩子一头扑进娘的怀里激动的颤声喊声娘。娘在,儿女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走不出娘的牵挂,爹娘和老屋就是儿女们的家。

老屋在讲述着“光阴的故事”,散发着历史的韵味,凝聚着儿女们成长的印记和爹娘的情思!

下部:爹娘和老屋镌刻在了儿女们的心中、骨髓里,一生难忘。

忆及娘亲,历历在目。美好的回忆,在我心中是抹不去的印记!我的家乡阳谷县阿城镇赵店村,是个历史悠久美丽富绕的村庄处在黄河之畔,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张秋镇、阿城镇沿岸中间,各相距4公里。我们林氏家族63世始祖林大节明朝崇祯年间迁居赵店已经400余年。我家祖辈几代人生活在运河边,住在运河边。我父亲林丙玉出生于1933年3月10日,听着运河夯歌、黄河夯号、在村西的运河里和小伙伴们洗澡游泳、玩打水仗、摸虾抓鱼长大。

我的亲娘颜景芝家住张秋镇史塘村,出生于1931年11月21日,正值“九一八”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开始不久,东北三省被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全国战争时期,灾难重重,民不聊生。娘出生刚5个月的时候,我的姥爷便离开人世。从此,我可怜的姥姥孤苦怜仃母女二人相依为命,靠种薄地为生。我姥姥那双被裹的都变了形的小脚,见证了中国妇女的千年裹足的疼痛与屈辱。同时,还受男尊女卑,一女不嫁二夫陋习封建礼制的迫害最深,是最典型的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在那个时代的缩影。就这样我的姥姥含悲忍痛,含辛茹苦把我的娘抚养到16岁那年,即1947年的春天,我的二伯父请他的好友史守明之母亲,到我姥姥家保媒,把我的娘嫁到了我们林府和我的爹结了婚。当时,我的爹才14岁,还在读书。从此,我苦命的姥姥便独自一人生活。一生坚强,贤明,饱经沧桑,辛酸史难以言表。我的亲娘就是在这种单亲家庭环境下长大成人,年轻的娘早早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家中的贫穷,生活的举步维艰,可怜的亲娘一天学都没上,从小就帮我的姥姥拾柴,做饭,刷锅刷碗,忙里忙外,完全继承了我姥姥善良、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

当年,我们林家是个生活幸福美满的大家庭。“祖辈”居住的土墙老屋,在我的爷爷这辈他们兄弟俩,便把居住了几代人的四合大院从中间南北分开,各为一半。院中西下首的两间土墙堂屋、两间土墙西屋归属我的爷爷。院中东上首的两间土墙堂屋、两间土墙东屋归属我爷爷的弟弟秀池爷爷。院中最西头一间土墙堂屋为公用厨房。当年,老院东屋里还曾住过八路军。日后多年我的爷爷还时常逢人炫耀“我家住过八路军!”。倍感自豪更是我家的荣耀。

岁月不居,光阴似箭。秀池爷爷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丙忠大爷携带子女和丙孝大爷都闯关东留在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居住。老宅院中便只有我的爷爷、奶奶、大伯父全家、二伯父全家和我的爹居住。五间堂屋我的爷爷、奶奶住东上首两间,二伯父住西下首两间,最西头的1间是公用厨房。大伯父全家住两间西屋。我的爹娘住东屋。我娘婚后用年轻柔弱的肩膀独自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亲娘夏顶烈日,冬熬严寒,担当起了一个妻子爱丈夫教育子女、爱家人、孝敬公婆、妯娌和睦相处、维护家庭和谐、美化家庭,这一生应尽的义务和责任。1952年7月3日,我的哥哥出生。因家中生活窘困,我爹小学毕业后便辍学回家,加入到本村组建的民工打夯小组。参加村西修筑阳谷县境内的大运河,张秋金堤河闸口至七级镇运河航运码头的堤坝打夯劳动。人车奔流的工地上,红旗招展,肩挑、人抬、车推、人山人海、夯歌不断、夯声四起,震撼了爹的心灵。从此,我爹便痴迷于打夯这项带有一定技术性劳动的活。拜族叔林秀庭为师,苦学夯歌和扶夯把的技巧。常年沿运河、金堤河两岸、黄河流域修筑堤坝打夯,不分酷夏寒冬,苦练喊唱夯歌的技巧和打夯技能。功夫不负有心人,爹不但学会了传承下来的运河夯歌,还机智灵活,练就了“钻夯”的绝活本领。并能现场即兴自编夯歌,把几代人传承的《阳谷运河夯歌》,发扬光大,汲取精华,丰富了运河夯歌的内涵,是当地有名的“喊唱《阳谷运河夯歌》打夯能手”。尤其,爹到外地修筑堤坝打石夯,挖沟渠清淤,数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1962年1月18日,在大姐出生后不久,我也来到了人世间,之后,两个妹妹也相继降临我家。爹总是到外地打夯,根本顾不上家中的老小,也无暇顾及家中生活。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我爹曾参加了1958年5月1日,在山东省东阿县关山乡位山村,开始建设的黄河位山枢纽工程。参加了1959年10月15日开工,实施的“腰斩黄河”,闻名于全国的黄河截流,被载入史册的山东治黄史上空前壮举的治黄工程建设,在工地一干就是二年多没回过家。他老人家珍藏的“功勋夯”和获得的“夯号喊唱能手”奖状见证了当年爹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光荣。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聪明勤劳的人民群众,他们充满智慧和胆量,仅凭双手、双脚和铁一般的肩膀,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于波涛汹涌的黄河激流之中筑起了一道长336米、宽58米的水上拦河大坝,这无疑是奇迹,值得人们永远敬佩!

爹离开家这漫长的两年中,顾不上养活全家老小。家庭的生活重担和生产队繁重的农活全压在了亲娘瘦弱的肩上。娘一年四季像男劳力一样,参加生产队繁重的农活劳动,努力多挣工分。

娘在每年的春季“晨曦朝霞去,披星戴月归,”忙于播种、给返靑的麦苗施肥浇水、种棉花等,一刻都不能停歇,顽强的承受着春天的忙碌。

夏天更是农忙的季节,在春末夏初收割小麦更是一个耗时耗力累人的时季。娘清晨天没亮就起床,磨好镰刀。像男劳力一样,手持镰刀,在金黄的麦浪里不停地挥舞。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是常态。收割后的小麦还要捆扎,娘的手上、脸上、身上都沾满了麦锈和灰尘,并不比男劳力少干活。娘在炎炎烈日下的农田里除草、间苗、给棉花打杈、背着沉重的药桶子打农药、汗流浃背,汗水湿透了娘的衣衫。沉重的药桶子在娘单薄的肩膀上勒出深深的痕迹,而长时间的暴晒和劳累,生活的艰难让娘身体更加疲惫,时常感觉胃隐隐作痛。

三秋大忙季节,秋收一刻值千金。娘的身影在田间地头显得更加格外忙碌。在肥沃广阔无垠的“东北大方战棚”田间,挥舞镰刀收割金黄的谷子、大豆、芝麻、掰玉米、收红红的高粱。在“北运河”的河滩地上刨地瓜、刨花生、红胡萝卜。在“阳谷地”、“长地”采摘雪白的棉花、割草、沤粪翻倒粪堆、拉“木耧”播种小麦等农活,环环相扣。秋风吹起的尘土落在娘满是汗水的脸上,都顾不上擦,只为能把一年的收成尽快收获归仓,而这样高强度的劳作对娘的身体是巨大的考验。

冬天在那个年代,我娘和农村妇女同样不轻松,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展现了勤劳和娴慧的品德。娘和男劳力一起去田里翻地、挖沟渠。寒风吹在脸上如针扎般疼痛。数九寒冬,两只手冻得都是血口子,严重时都成冻疮。清淤、修筑运河、黄河、金堤河大堤,都依靠人力完成,男女老少齐上阵。繁重的农活累得娘喘不过气来。我深夜醒来,睡眼惺忪中经常看见亲娘依旧在昏暗如豆的煤油灯下巧手缝补浆洗全家人的衣服、被褥。给全家人做鞋、纳鞋垫、纺线、织布,为全家人的吃、穿而操劳。望着亲娘熬红的双眼和蒙蒙发白的窗户纸,迷迷糊糊中我又进入到了梦乡,听见公鸡打鸣时,我睁开眼睛,亲娘已经在厨房做早饭。油灯下,亲娘缝补衣物的身影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亲娘为摊煎饼、编织蒲包、芦苇蓆、打芦苇箔通宵熬夜是常有的事。亲娘费尽心血照顾全家人的生活起居,做针线活用的顶针、针锥、针线包等总是形影不离。手里总是有忙不完的针线活,没有闲着的时候。娘做的全家人的鞋不论单鞋还是棉鞋,不但穿在脚上舒适,而且美观大方。都是娘熬夜为我们一针一线编织成的。是亲娘勤劳、灵巧双手的写真。饱含了亲娘对全家每个人最厚重的情和爱,是娘对生命的一次独特诠释。亲娘在一本厚厚的书里面夹着的好多鞋样、小小针钱包、顶针、针线等是娘的珍爱,陪伴亲娘走过了操劳的时光和一生。我记忆犹新一直穿着亲娘缝补的衣服上完小学、初中、高中,在1980年参军入伍时,才恋恋不舍的脱下带有亲娘缝补的补钉衣服,换上了崭新的绿军装。当爹娘从我手中接过换下的缝着补丁的衣服,爹娘那双长满老茧粗糙的手为我整理好军装,慈祥的目光伴我风雨兼程勇敢地走向军营、走向远方。

岁月匆匆,时光飞逝。我的爷爷、奶奶离世后,大伯父全家和二伯父全家都先后搬离老院。我的爹娘便在祖宅老院里含薪茹苦,养育了我们兄妹五人,并用全部的爱,哺育我们长大成人。土墙东屋和西屋因年久失修,陆续拆除后爹娘便栽上了树和改建成了小菜园。娘忙完一天的农活,收工回家顾不上休息,匆忙做好晚饭后,便步行2里路去看望照顾我姥姥。娘一年四季,冒风雨严寒,从未间断。日久天长,娘每次离开姥姥家天已黑,姥姥喂养的一只小黑狗,便尾随护送娘回到我家后,再返回到姥姥家。懂事可爱讨人喜欢的小黑狗就这样护送陪伴我娘,慢慢长成了大黑狗,令人感动。我娘就这样不顾一天的劳累,穿梭于两个家庭照顾我孤独年迈的姥姥,坚持到我1980年11月21日参军入伍,离开家后的第3天姥姥离世。我的亲娘一个人,一颗心,心系两个家庭亲人的生活起居,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不知要比常人多多少倍。家庭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亲娘瘦弱的肩上,又吃不饱,得不到休息,经常挂心在外地打石夯的爹暗自流泪,积劳成疾,得了心口疼的病,不舍得花钱医治。慢慢形成了胃病、母亲的病犹如雪上加霜,转成了胃下垂、冠心病。

岁月蹉跎,人生苍茫。难忘在那生活艰难的岁月里,亲娘为养活培养我们兄妹5人,所付出的心血和代价,难于言表。为解决家中粮食不够吃的困难,我的亲娘总是乐观的鼓励我们兄妹去向田野、向大自然要吃的。把我们兄妹挖来的苦菜子、婆婆丁等野菜,洗干净直接食用。把萋萋菜加上用石磨磨的水泡黄豆沬做成萋萋菜豆腐,更是全家人的最爱。摘来的榆钱、槐花用清水洗干净放到篦子上凉干,用玉米面拌匀蒸熟后,再烧几个干红辣椒压成沫,滴几滴熟豆油拌在蒸熟的槐花上,顿时,香气四溢,食欲大开,我们兄妹都抢着吃,个个吃的都津津有味。如果,娘再放入点自家菜园里的韮菜包成槐花水饺,皮薄馅饱,口感鲜美多汁。这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比拟的美味,这是母亲的味道,是爱的味道。无论任何野菜,经过娘可爱又神奇的巧手加工后,都变成了美味可口的饭菜,填补了粮食的短缺。我们兄妹都是娘的心头肉,哪怕日子再艰难,也不曾让儿女们受一点委屈。

岁月悠悠,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忘不了儿时,每到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屋内没有取暖炉,木制窗户尽管用纸糊了,寒气直逼进来。白天太阳出来人们都在屋外晒太阳,屋里比屋外还冷。来了客人,便从柴禾堆上拽一把豆秸、麦秸,在屋当门点着,主客便围在火堆旁伸出手来,反反正正地烤手取暖。满屋都是呛人的浓烟。每到睌上被窝里冰凉不愿脱掉厚厚的棉衣棉裤睡觉。亲娘做晚饭的时候,总是在灶堂锅底下把几块红砖烧热,有时怕砖烧的太热,亲娘便用炊帚沾点水洒在烧热的红砖上,一股热气顿时升起,然后用旧布一层层的包裹好,放到我们兄妹各自的被窝里不断的来回挪动烧热的红砖,等被窝热好了,再让儿女们脱了棉衣睡觉,那种幸福感,任何文字难以形容,整个被窝热烘烘,暖洋洋。这便是我记忆深处每到冬天,亲娘便用烧热的红砖给儿女们暖被窝的情景。后来,每到冬季亲娘便把柳条烘罩放在被窝里,把棉被子撑起来,再把火盆小心翼翼地放在烘罩里。火盆(多为铁盆或泥烧制的盆)下面放块隔热的铁板或砖瓦块,防止火盆直接放在棉褥子上引着火。烘罩撑起被窝,火盆散热很快,这样,很快就把被窝烘热了,就这样度过了寒冷的每一个夜晚。每晚做完饭,亲娘便从锅底下把未燃尽的木柴火或玉米芯火用铲子装到火盆里,然后,把火盆放到烘罩里面把被窝烘热后,再把烘罩和火盆端走。等儿女们都睡觉后,亲娘再把我们兄妹穿的棉衣,烘热后盖在各自的被子下面。有时,亲娘还会在余火未灭的火盆里放上玉米粒烧成了玉米花,虽比不上爆米机爆出的玉米花好看,可嚼在嘴里却香甜无比,笑在脸上美在心里。亲娘就是这样不厌其烦的用这种方式给我们兄妹烘热被窝和棉袄、棉裤。我每到晚上脱衣服睡到被窝里总是热乎乎,暖融融的,呼吸着淡淡的草木灰清香,舒服极了,不知不觉便暖暖地进入了甜蜜的梦乡,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第二天起床,穿上暖烘烘的棉袄、棉裤,无论寒冬有多么冷,一股暖流涌动全身,非常暖和。寒冬腊月的夜晚,有了亲娘的这些取暖“神器”。暖暖的,温馨的,真是暖身又暖心,整个冬天都不冷。亲娘就是这样用自已的心血和巧手让儿女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这就是我的亲娘对儿女、子孙后代的冷暖,温饱时刻挂在心上,亲娘的心非常细,想事周全,生怕自己的儿女,子孙饿着、冻着。细微之处方显母爱更伟大!用暖心呵护了儿女、子孙一辈子,无私的母爱心中深埋,时刻心系儿女、子孙的命脉!亲娘的爱永留心间!

满满的回忆,仿佛时光倒流。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兄妹5人渐渐长大,离开了老屋,走向外面的世界。可爹娘依然守着老屋,就像老屋守着那“祖宅”老院一样。爹娘在老屋里等待着儿女、子孙们的归来,每一次儿女、子孙们回家,娘的脸上都会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那笑容让老屋都仿佛明亮了起来。在70年代和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都忙于经商挣钱,争当万元户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我的姐姐嫁给了一名军人。我的爹娘以保家卫国为己任,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先后送到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我和哥哥在部队付出了青春和汗水,不仅强健了体魄,磨砺了意志。而且,都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87年在大连陆军学院后勤士官训练大队学习,圆了上军校的梦想。15年的军旅生涯中,我和哥哥荣获得那一枚枚军功章和立功受奖的荣誉证书、“光荣之家”的光荣门牌,诠释见证了我的爹娘为了大家舍小家,一家不圆,万家团圆的无私胸怀。也包含着爹娘多少心血和眼泪,彰显了父母的慈爱和公德。诠释了娘作为一位女性伟大而平凡的一生,是无数中国普通母亲的缩影!正是爹娘的无私奉献,才让您的两个儿子一身戎装和千千万万个普通军人,一腔热血戍守祖国边疆,祖国才会更加安定繁荣富强,也是当代军人默默奉献的最好写照。是对父母养育之恩,送儿参军的最好报答,也是我们全家人今生一笔无穷的用之不尽的财富!爹娘平凡的生命已融入共和国的铁壁铜墙。爹娘的无私奉献成就了您两个儿子曾经是中国军人的荣光,那一枚枚神圣的军功章也有爹娘和妻子、家人的一半。

生育之恩大于人,养育之恩大于天。娘的在天之灵一定能看到,孩儿转业后在县畜牧局工作,任县动物检疫监督分所所长、兼总所副所长、电工。年年被县畜牧局评为“优秀党员”,多次被评为“先进动检所、所长”。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市人事局、市畜牧局授予“全市畜牧兽医先进工作者”,被阳谷县人民政府、县人事局、县畜牧局授予“全县畜牧兽医先进工作者”。退休后,九旬长寿的老父亲把《阳谷运河夯歌》薪火相传于我。平时我陪伴爹搜集、整理、编写他老人家一生酷爱、传承、喊唱的《阳谷运河夯歌》。2023年1月25日,兔年春节农历大年初四,央视九台重磅首播我九旬父亲率领老夯工们,在家乡大运河堤坝、黄河、金堤河大堤打夯高声喊唱《阳谷运河夯歌》的震撼场面,在纪录片《中国话》第五集巜言为心声》中展现。绽放出闪耀的光芒,雄浑、高亢、熟悉久远的《阳谷运河夯歌》,振奋人心,方言乡音强华夏,民族文化壮神州。圆了父亲传承《阳谷运河夯歌》,让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绽放光彩,永远流传!名杨天下!一辈子的心愿!

思念如泉涌,永不断绝。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娘的爱和老屋的温暖都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这一世与娘的情缘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作者简介】林吉成 ,山东省阳谷县作家协会会员、阳谷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8O年入伍、83年4月入党、历任副班长、文书、团支部书记等职。87年12月大连陆军院校毕业。荣立“三等功”3次、被大连市普兰店人民政府 、延吉市人民政府、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各授予“拥军爱民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于94年转业,分配到县畜牧局、任县动物防检疫监督分所所长。被县人民政府授予:“全县畜牧兽医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被聊城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畜牧兽医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被县、市广电局、《聊城日报》社评为“模范通讯员”。致力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阳谷运河夯歌》。

断桥铝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