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胜迹图》导览
▓ 景行
近日有朋友发微信朋友圈,见秦淮河畔防洪挡墙上一幅巨大的长幅壁画,我被壁画《秦淮胜迹图》气势恢宏,雄伟壮观所惊艳。
前日一早,骑车赶至集庆门,从凤台路旁的阶梯下至秦淮河岸边,初见壁画《秦淮胜迹图》,即被其巨幅所震憾,全长140.59米,高3.6米的铝合金线雕壁画,由141块,每块重达200斤的线雕块拼装而成。近前即见著名书画大家赵朴初、启功、亚明生前为画卷的题名、题跋;诗人常国武先生、词人苏昌辽先生为之赋诗、填词。线雕壁画上只见从数座山峦之间蜿蜒流淌而出玉带似的长河,这就是古称龙藏浦,汉时称淮水,唐时改称秦淮的秦淮河。相传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秦始皇东巡会稽(即今浙江绍兴),途经秣陵,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此地有“王气”,遂下令在金属陵东南郊的方山、石硊山一带,凿晰连岗,开沟渎,通水流,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泄王气”。开出来的这条沟渎,先在汉时称淮水,到唐代根据这一传说改称“秦淮”,即今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是南京人的“母亲河”。河面数点帆影游弋,河边田园阡陌,绿柳遮荫,三两间草庐点缀其间。暮色深沉,舟楫靠岸,船家跨岸疾步向草庐走去……
《秦淮胜迹图》大型壁画屹立在风景优美的秦淮河岸。
龙藏浦出方山、石硊山 《秦淮胜迹图》(局部)
通济桥下河舫驶往金陵城内繁华胜地,通济桥原称九龙桥,因傍通济门改称通济桥。秦淮河在桥下分为两股支流,一股经东水关入城,从西水关出城称内秦淮河,一股经武定门节制闸环城墙外绕行称外秦淮河。我2019年从宁海路旁搬家至秦淮河边,通济门距寒舍只一站地。可这儿已被城市现代化的喧哗湮没,通济门早已踪迹全无空遗地名,如今在《秦淮胜迹图》上一睹芳容。
通济桥、通济门 《秦淮胜迹图》(局部)
画中的上水门,如今的人们可能已不知在哪儿,其实它是东水关旧称,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秦淮河流入金陵的入口要道,亦是金陵古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东水关与西水关相对,全长4.2公里,是金陵文化渊源之地,从六朝起便是名门望族聚居之所,沿河两岸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东水关作为十里秦淮的“龙头”实不为过。现今东水关虽不复往昔的人声鼎沸,但仍以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屹立于十里内秦淮河的东端。
上水门今东水关 《秦淮胜迹图》(局部)
大中桥旁垂柳映青溪,河房立岸边,芳草碧连天。大中桥已有近千年历史,位于六朝时期建康城的卫城“白下城”东门一带,南唐杨吴筑城,就青溪河挖掘护城沟濠,在青溪上建桥得名“白下桥”,桥旁建亭曰“白下亭”。李白游历金陵时曾寓居于此,在《金陵白下亭留别》中写道:“驿亭三杨村,正当白下门。”王安石罢相后,每天从东门入城,经白下桥和白下亭,回半山园居所,还曾在白下桥旁白下亭为苏东坡饯行。清初抗清名臣黄道周在白下桥畔殉难,时人将桥改为大忠桥。清代盛行文字狱,为避祸取谐音“大中桥”至今。
大中桥 《秦淮胜迹图》(局部)
青溪与秦淮河交汇处有淮清桥,数人在桥畔小亭内歇息。两艘河船向近旁的渡口划去,一艘河舫停靠渡口,船客弃舟登岸而去,一舟载客别岸驶离。渡口因东晋王献之曾在此迎爱妾桃叶而得名“桃叶渡”。
淮清桥 《秦淮胜迹图》(局部)
桃叶渡 《秦淮胜迹图》(局部)
画面中楼台亭阁似琼台玉宇渐渐多了起来,鳞次栉比的屋顶形制也由草顶转换为庑殿歇山顶、卷棚顶,瓦屋顶,甚至还有十字歇山顶;攒尖顶小亭也有出现。歇山顶大脊上的螭首脊吻,垂脊上小兽历历在目,从屋顶建造繁复程度,即可看出建筑等级的高低贵贱之分;河岸游廊迂回曲折、青楼林立,酒家如云,金粉楼台,鳞萃比栉,浓酒笙歌,华灯灿烂;河面河舫凌波,竞相巡游,灯船萧鼓,歌女居中,轻歌曼舞,丝竹飘渺;船上有人撑船、有人摇橹,也有人看岸上风景;桥上、河房内有人探出头望向河中及两岸风光,真有点当代诗人卞之琳:“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意味,此情此景实为江南佳丽之地真实写照。
东市 《秦淮胜迹图》(局部)
文德桥上有骑毛驴的,有乘轿的、有挑担子的,行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桥墩建于分水墩上,桥柱石条上装石雕螭首,雨天时龙口喷水可排出桥面积水。“文德桥”取自儒家“文章道德天下第一”之意。据传明万历年间,一周姓太常寺少卿认为,自嘉靖以来科举中金陵人极少中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夷平小卫山建造尊经阁,破坏了夫子庙的风水;二是泮池内秦淮河水西流不息,蓄不住“文气”。为转变风水,在改造夫子庙和应天府学时,特在泮池边内秦淮河上,建木桥以蓄“文气”,此桥与武定桥相望。恰巧文德桥建成第二年,金陵人士焦竑高中状元。虽属巧合,然时人信以为真,“文德桥”名沿袭至今。
文德桥正好位于子午线上,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子时,皓月当空,月亮临空子午线,桥影将河中月影分为东西两半。这一奇观被称为“文德分月”、“文德桥半边月”,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龙抬头”。这种现象,在南京其它地方尚未发现。
文德桥 《秦淮胜迹图》(局部)
“道贯古今”牌坊毗邻文德桥,牌坊近旁聚星亭前两人鸣锣开道、“状元朱之蕃”、“榜眼程国祥”、“探花顾起元”幡旗后,三人着华服、戴翅帽骑高头大马,在华盖、团扇及众人的簇拥下,游街示众,广而告知,光宗耀祖。
还可见画面新科中举人们金榜题名后,春风得意马蹄疾,呼朋唤友聚酒馆、食肆中开怀畅饮。
天下文枢、道贯古今牌坊,聚星亭。 《秦淮胜迹图》(局部)
“德配天地”、“天下文枢”、“儒星门”牌楼下的秦淮河南岸,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这就是被誉为秦淮名胜,我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并称中国四大闹市之一——南京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伴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之首,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金陵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冠居东南各省的文教建筑群,现为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美轮美奂的大成殿前月台上,一官员作揖,拜祭孔子,身后数人捧礼盘,二人执团扇、二人撑华盖;明德堂内塾师授课,学童书声琅琅;透过重檐歇山顶尊经阁二层的窗户,可见数人正在翻阅典籍。
魁星阁 《秦淮胜迹图》(局部)
大成殿 《秦淮胜迹图》(局部)
尊经阁 《秦淮胜迹图》(局部)
三层重檐正方形的明远楼下,一排排考棚、一间间考试号舍,使江南贡院成为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贡院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是古代会试开科取士的地方;至明清鼎盛时期,江南贡院有考试号舍二万余间。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废科举,兴学堂,江南贡院结束其使命。一千二百年间从江南贡院走出八百余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时期朝廷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翁同龢、张謇等均于此取得功名。
一墙之隔,各类酒幌店招沿街招展栉比相邻,有李记当铺、有赵记茶庄、有广济堂、有京苏大菜……连秦淮浴室都昭示明白;街市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众多市井民生,各色人物百态:有提笼溜鸟围观算命、卖艺的;有贩夫走卒拖车拉货贩卖百货的;有骑马前有人领,后有仆人担礼盒跟随,往官宦人家送礼求前程、求富贵的;有乘马车逛街的;还有人牵着南方少见的骆驼行走在街市上。
西市 《秦淮胜迹图》(局部)
“大功坊”牌坊旁庭院深深为朱元璋赐徐达为王府的瞻园,“大功坊”下竹竿挑起鞭炮炸响,“太平有象”、“清明可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述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三面三角形黄龙旗引导舞龙、舞狮队,人们划着旱船,骑着木驴欢度春节。
大功坊 《秦淮胜迹图》(局部)
三个磨砖券门并立,单檐三间黄琉璃瓦,石质须弥座上东西额匾各刻“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相传字匾出自曾国藩手笔。太平天国覆灭后,冶山残破不全,一片破败。同治五年(1866)两江总督曾国藩应儒生请求,将江宁府学和文庙搬迁至冶山,形成以文庙为中心,东为府学,西为卞公祠的如今的朝天宫格局。
冶山今朝天宫《秦淮胜迹图》(局部)
武定桥位于长乐渡之上,又称“上浮桥”。明代时,桥旁是徐达的府邸,徐达死后谥号“武宁”,此桥被称为“武宁桥”。清道光朝时,为避道光皇帝旻宁名讳,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之意改称“武定桥”。武定桥前牌楼下,人们筛铜锣,吹唢呐,欢庆节日;秦淮河边河房里食客们茗茶,品尝金陵美食,一片欢乐景象。
数艘河舫游弋秦淮河上,行人如织行走在建有重檐歇山顶廊桥的镇淮桥上,廊桥可供人们遮阳避雨歇息。
武定桥 《秦淮胜迹图》(局部)
镇淮桥 《秦淮胜迹图》(局部)
在聚宝门前,我久久伫立脑海中浮现出儿时与玩伴游戏,常唱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这首童谣不知何时开始在南京城传唱,这首童谣不知被多少南京人传诵,这首童谣不知还留存在多少人南京人记忆里。
聚宝门得名于传说:建造聚宝门城楼时,建到一半的城门楼突发意外倒塌。朱元璋得知后,令谋士算卦。谋士说,城墙下有怪兽吃土吃城墙砖,要在城下埋聚宝盆镇压,怪兽吃土时立即生出新土补充,可保城楼不再下陷坍塌。朱元璋立刻下旨征收沈万三的聚宝盆,埋至聚宝门城楼下,聚宝门得以建成。
聚宝门主城楼三重歇山顶,另有两座单檐歇山顶城楼,一座重檐歇山顶城楼组成巨大的瓮城,在雄奇伟岸的城墙上游人慕名而来观景,一支驼队从拱形券门穿出。它曾是南唐国都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的南门,明洪武二至八年(1369——1375)扩建,是当时京城十三座内城门之一,明朝的国门。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政府改名中华门,由蒋介石于双十节前夕题匾刻石镶嵌城门上。主体建筑有主楼城门和内瓮城,各城门有双扇木门和千斤闸,整个城建有二十七个藏兵洞,可藏兵三千余人。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美誉。聚宝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横贯东西,南接长干桥,北连镇淮桥,是旧时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以其为界的老门东与老门西自古便是江南繁华之地,域内百贾交会、万商云集,是公侯勋爵、世家大族居住之处。
聚宝门 《秦淮胜迹图》(局部)
长干桥上马夫挥鞭驱马车向长干里行驶,那里也是人山人海、游人如织。春秋战国时,范蠡筑越城于此,长干里一带已是闾阎扑地,商贾云屯,为人口最密集地区,也是越城经济命脉之所在。秦、汉、六朝时期,长干里是南京繁华之地,著名的商业和货物集散地。也是江南一带佛教圣地,有“佛陀里”之赞誉。有众多描写长干里生活、爱情、风土的诗词歌赋,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即源于此。之后源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典故。
长干桥、长干里 《秦淮胜迹图》(局部)
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生母碽妃而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在建于吴赤乌三年(240)的长干寺,及阿育王塔遗址上,按照皇家标准重建。建成后金碧辉煌,昼夜通明,为江南佛寺之首,明清时期是中国的佛教中心,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古寺。
大报恩寺内琉璃宝塔呈八边形,共九层,通高近八十米,相当于二十六层楼房的高度;顶部纯金制成宝珠,直径约为四米,重达二千余两;每层檐角下悬挂铜制的风铃,从上至下共一百五十二只,即使微风轻摇,清脆的铃声也可声闻数里;每当暮色降临,僧人在琉璃塔上点燃一百四十四盏油灯。如炬般明亮的油灯彻夜通亮,无论是月落星稀的傍晚,还是风雨如注的黑夜;无论是在钟山脚下的丛林之中行旅,还是大江上的渔舟掌船人,都能望见这座“天下第一塔”上永不熄灭的灯光。琉璃宝塔作为金陵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誉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称之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是当时中国的象征。
大报恩寺 《秦淮胜迹图》(局部)
城西的清凉山西部被江水冲涮得如刀削斧凿一般,紫红色砾石裸露在外,形成“峭立江中”的天生石壁,因风化现出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怪状,酷似一张面目狰狞的“鬼脸”突兀城垣中,被人称为“鬼脸城”。
长江边山石直立,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有燕子矶之名。一条小径登上燕子矶,极目远眺远处江面渔帆点点,俯瞰矶下滚滚长江,白浪滔天,江水浩荡,一泻千里,蔚为壮观。
燕子矶、鬼脸城 《秦淮胜迹图》(局部)
秦淮河入江口三角区龙江关,今南京三岔河老江口,这儿河汊纵横、碧草连天、地势开阔、通达长江、直达东海。作塘之间数十名工人正开木造船,岸边桅杆林立,造好的宝船停泊在河汊里。此为龙江宝船厂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厂,最多时参与造船的工程技术人员达三万余人、工人六万多,有作塘(船坞)七座。建造好的最大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换算成今天的尺寸是125.6米×50.94米,船上九桅可挂大小十二张硬帆,甲板面积相当于足球场大小,吃水深八至十米,总排水量近两万吨。郑和亲率远洋船队正等候圣旨,择定黄道吉日、良辰美景,起锚、扬帆远航。
龙江宝船厂 《秦淮胜迹图》(局部)
整个大型金属雕刻艺术壁画《秦淮胜迹图》 绘有2060个人物、70余只动物、400余棵树木、90多幢房屋、100多艘船舶、桥梁9座,景观建筑10余座,展示了明清时期秦淮河自方山阡陌始、石城虎踞、大报恩寺、聚宝瓮城等及至秦淮河入江口的一路风景和风土人情,整个画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秦淮胜迹图》制作铭牌
《秦淮胜迹图》铝合金线雕壁画,全长140.59米,高3.6米,请横屏观看?
《秦淮胜迹图》作者孙元亮,1947年2月出生于南京,毕业于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原系南京五十中美术教师,后调入田家炳高级中学。
孙元亮系江苏省美协会员、南京市美协会员。
曾任《花鸟画研究》杂志主编二十年,撰写大量画评。编著省文联《花鸟画》考级教材。
现为江苏省花鸟研究会顾问,江苏省格冠美术馆名誉馆长。
孙老师1985年开始创作《秦淮胜迹图》,经年累月,九易其稿。呕心沥血,笔耕不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终于在1998年10月15日《秦淮胜迹图特展》在江苏省美术馆正式展出。出席开幕式的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耀华、省政协副主席徐英锐、市政协副主席诸吉炤等领导,省文化厅副厅长赵绪成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著名画家黄养辉、李亚、陈修范、刘菊清、陈世光、王长富等参加了开幕式。
《秦淮胜迹图》1989年首次问世展出,即引起全国媒体竞相报道、画坛轰动,引来颂扬声声。德艺双馨、名闻遐迩的大师、启功先生、赵朴初先生,分别为长卷题写画名。新金陵画派大家亚明先生,赞“宋有《淸明上河图》、清有《姑苏繁华图》,今有《秦淮胜迹图》”。
艺术理论家左庄伟先生著文称其为“近代江南难得精品”。
艺术理论家马鸿增先生著文赞其“跨世纪的历史风俗画卷”。
诗人常国武先生、词人苏昌辽先生为之赋诗、填词,文华称颂一时。
百岁民国元老陈立夫先生为之题跋,激赏“弘扬中华文化,造福世界人类”。
纵观上述诸家评论,大抵以宏观界定《秦淮胜迹图》之艺术高度,历史定位、文化内涵、创作精神,可谓“远观其势”。
集国画、鉴赏、史论于一身的萧平先生,其品鉴画作注重微观,对《秦淮胜迹图》近看其质,细察入微,在新的纬度阐发高论。赞其画作“宽阔的视野,物象之透视,他(指孙元亮)又取之于现代人的理念,并与前者和谐融合,形成完美结合体”。“就技法而言,其取白描双钩,并结合界画之法,精细的线描中具有意笔之律动,源自宋人,是久远传统的继承与新解。章法精到……可谓大观……且佳且妙……是毅力与心血的结晶”。
《秦淮胜迹图》自1989年10月面世之后,作者孙元亮又进行了多次改稿,如今秦淮河边璧立的大型金属雕刻壁画《秦淮胜迹图》,采用的是2017年稿。
《秦淮胜迹图》甫一问世,即引起宇内震撼多家媒体都对《秦淮胜迹图》进行了宣传报道。
1995年10月南京电视台播放其拍摄的专题片《秦淮胜迹图》,1997年8月江苏卫视拍摄专题片《孙元亮与〈秦淮胜迹图〉》。
1998年12月南京出版社出版,季伏昆先生主编《金陵诗文鉴赏》使用《秦淮胜迹图》两个局部作为书籍环衬装饰。
《金陵诗文鉴赏》环衬,《秦淮胜迹图》两个段落局部。
《金陵诗文鉴赏》环衬,《秦淮胜迹图》两个段落局部。
1999年12月由顾文霞领衔制作的苏绣《秦淮胜迹图》,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并于2003年赴法参加中国年展览。
2005年《秦淮胜迹图》局部被江苏省文化厅、江苏文化名人资料档案馆收藏,入编画集并为作者建立艺术档案。
《秦淮胜迹图》收藏证书页
2009年《秦淮胜迹图》中两个段落,被制作成大型扬州漆器,安置于秦淮贵宾楼。
2009年《秦淮胜迹图》中两个段落,被制作成大型扬州漆器,安置于秦淮贵宾楼。
2010年《秦淮胜迹图》成为上海世博会唯一批准的特许高仿作品全球发行。
2010年《秦淮胜迹图》成为上海世博会唯一批准的特许高仿作品全球发行。
作者在上海世博会专卖商店与《秦淮胜迹图》的高仿产品及售货员合影。
2010年《鼓楼文史》出版《秦淮胜迹图》专辑,全面介绍孙元亮和他的创作经验。
该专辑分为五个部分,《秦淮胜迹图》创作谈、名家评论、媒体报道、长卷的局部图和题跋选录等。这期专辑也是迄今为止有关《秦淮胜迹图》资料最为集中的一次征集和汇总,是目前了解和研究《秦淮胜迹图》的唯一最佳文本
2013年6月《秦淮胜迹图》参加了由省文联省美协省壁画协会主办的《第五届2013江苏省壁画展》并出版画集。
《第五届2013江苏省壁画展》画集。
2014年由南京新华丰制版公司高仿的《秦淮胜迹图》成为南京青奥会政府礼品之一。
2015年,《秦淮胜迹图》的局部,被制成4米×4米的大型锻铜浮雕,安置于牛首山佛顶宫入口处的壁画。
《秦淮胜迹图》局部壁画,牛首山佛顶宫入口处。
2019年《秦淮胜迹图》被市政府投入巨资,制作成为长达141米,高达3.6米的大型金属雕刻壁画。安置于南京集庆门、凤台路一侧的秦淮河岸壁。该作品获得总长度和总面积世界之最两项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同时获得总面积最大的金属画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
南京集庆门凤台路秦淮河东岸壁立的金属雕刻壁画《秦淮胜迹图》。
2021年5月南京承创织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南京云锦《秦淮胜迹图》局部安置江宁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秦淮胜迹图》局部,南京云锦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接待大厅。
2022年,南京旅游集团秦淮河公司选送的大型金属壁画《秦淮胜迹图》,获得中国旅游景区创意大赛优秀奖。
2024年2月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黄欣编著《古韵新声话秦淮》,采用《秦淮胜迹图》画面元素进行书籍装帧设计。
《中国名家/共和国将军书画作品集》孙元亮专页
启功先生为《秦淮胜迹图》题写画名:“秦淮胜迹图,甲戌中秋启功题耑(印章)”
赵朴初先生为《秦淮胜迹图》题写了画名及条签。
“秦淮胜迹图,赵朴初题(印章)”
陈立夫先生为《秦淮胜迹图》题写跋文。
新金陵画派大家、原中国美协江苏分会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亚明先生,为《秦淮胜迹图》题跋,全文如下:“金陵孙元亮年四十余,用时十载写十六米手卷《秦淮胜迹图》,神气生动,壮观如微,妙哉!乃近代江南难得精品。今画人很少用其功,费其神,故多觅奇。奇能兴目,人之性也,见之逝也。兴目而入心者,神也,情境也,韵也,乃丹青之道也”。
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馆鉴定顾问、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萧平先生为《秦淮胜迹图》题写跋文:
(起首印)画友孙元亮,居金陵而怀为金陵山川代言之志,含辛茹苦,十载寒窗,终于成就巨卷《秦淮胜迹图》。斯卷长十六米,集山川林木,桥梁建筑、舟船车马于一体、各类人物,男女老幼,装束各异,计两千四百余人,或聚或散,活动其间,有情节,有故事,且皆有考证。章法精到,安排得当,洋洋洒洒,可谓大观。就技法而言,其取白描双钩并结合界画之法,精细的线描中具有意笔之律动,源自宋人,是久远传统的承继与新解,宽阔的视野,物象之透视,他又取之于现代人的理念,并于前者和谐融合,形成完美结合体。这一巨卷的制作,是一项繁杂细致的“工程”,元亮以一己之力,历十载而成,且佳且妙,真是毅力与心血的结晶。壬寅初冬萧平识(印章)。
原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硕士生导师常国武先生,分别两次为《秦淮胜迹图》作跋。 其一曰:
“孙君元亮,秦淮胜迹图长卷成携以来访。余观览再四,始则目为之眩,继而心为之折,终乃喟然太息曰:‘用心苦,用力勤’。此六字差可概言君之人与君之作矣。封建之世巨匠有《清明上河图》及《姑苏繁华图》诸作,极写汴梁吴郡都市人文之景观,屡为后世所艳称。而佳丽之地、金粉渊薮之秦淮,至今仍付诸阙如,有心人每以为憾焉。今日金陵盛况又何止陪蓗于前代,则披览史图以想象曩昔之风流韵事;践履故地而目击市尘之熙攘,民生之和乐,能不引杯浮白,举首浩歌,益兴报效神州之壮志耶。孙君良苦之用心盖在于是,非徒局于揄扬中华传统文化于一端而已也。君身世蹭蹬,家境清贫,一室蜗居,三代栖迟,至无容膝之安。而创制斯图,前后十易寒暑,悬梁刺股,焚膏继晷,举凡常人之所不能为,弗敢为者,君悉能优为之。其胆识,其勤奋,其甘苦,非身体力行之人所能具语。余久疏绘事,君乃数数问道于盲,有谦谦君子之风。今复乞余题跋,余安能辞谢?谨略书观感于上,用志欢喜赞叹之意,且乐见当今画苑竟有此非常之人与非常之作云。乙亥大暑金陵止戈常国武并书于井天书庵(印章)”
其二曰:“有宋巨匠张择端,为写汴梁挥毫翰。清明上河图仍在,每展卷轴叹奇观。金陵自古佳丽地,六代英豪此称帝。长江万里天上来,石城钟山绕王气。家山如此能无传,畴敢补阙继前贤。孙侯奋起运彩笔,要为画史谱新篇。携来长卷逾五丈,鉄划银钩恣开宕。恍然挈我图中游,列子御风信不妄。秦淮溶溶生绿波,旋登轻舟唱櫂歌。过眼清景看不足,江郎可奈才尽何。曲港艤船泊河岸,闾阎朴地户翠幔。笙歌拂天竞新声,舞扇灯影纷历乱。王谢堂前燕子飞,乌衣巷口春又回。衣冠子弟尽磊落,车骑雍容驰惊雷。嵯峨肃穆大成殿,以时扫洒共祭奠。士子联翩赴春围,期夺鳌头天下羡。山川毓秀人峥嵘,无论商贾与农工。黄发垂髫而乐,桃源不远即此中。行行不觉眸子豁,芦荻一带江流阔。云帆点点起白鸥,螺髫玉簪隐天末。故国神游频称奇,恰似持鰲快朵颐。为问何能神其技,孙侯未言泪先垂。家住金陵过四纪,迍邅时复蹈艰危。半世綦贫生计拙,三代一室同栖迟。惟有丹心永不改,乡国情深切肤肌。绘事亦犹诗言志,志之所之笔相随。刺股悬梁十寒暑,焚膏继晷几渴饥。画成未吝九易稿,世人笑余余非痴。本为桑梓留胜迹,区区安用名利为。我闻斯语益感佩,因赋长歌写慷慨。丹青画手无世无,如君高风得几辈。丙子新春止戈常国武又题于天井书庵。(印章)”
原江苏省古典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央大学校友诗社副会长苏昌辽先生,以《滿庭芳·秦淮胜迹图》为题填词曰:
“钟阜云迤,秦淮波暖,繁华曾驻雕鞍。桨声灯影,楼榭映山川。回首珠帘画栋,斜阳外,几度凭栏。笙歌里,六朝旧事,都付笑谈间。谁怜风雨夜,调朱染黛,挥洒砑箋,使旖旎风流,重现娇妍,忘却茶瓯药裹,任辛苦十载窗前。图成也,珍藏檀匣,留侍世人观。丙子年正月苏昌辽。(印章)”
江苏花鸟画研究会顾问、江苏格冠美术馆名誉馆长、《秦淮胜迹图》作者孙元亮先生,为《秦淮胜迹图》作序并手书:“金陵东南,秦淮蜿蜒;穿城绕郭,西入大江。考诸史志,秦淮之盛,明清为最。其时,两岸河房,画栋雕梁,绮窗朱户;桥畔周匝,商铺如林,游人似织。若逢上元中秋佳节,则火树银花,桨声灯影;萧鼓喧阗,自宵达旦;赏心悦目,无逾是者。然而,秦淮虽为六朝金粉之乡,实亦人文荟萃之地也。昔者,长康艺震瓦官,太白诗咏凤台,献之歌吟桃叶,香君血染纨扇,敬梓笔刺腐儒,其人其事曷可胜数?竭来日月磨蚁,春秋代谢;大江东去,往事烟消。今兹,华夏郅治,秦淮重建,万方嘉宾,纷至踏来。睹今日繁华景象之余,欲挹昔时流风遗韵而不可得,岂非憾事也哉!古人常有为山川代言者,若宋《清明上河图》,清《姑苏繁华图》之属,而百里秦淮之历史景观,至今无人为之立传,心窃憾之。因不揣简陋,研经读史,南游北征,举凡有关秦淮之前朝建筑、古人服饰、历代歌咏,靡不搜求观览,了然于胸。期得传统之内蕴,悟造化之精神,然后乘更化之大潮。占天地之时利,效慧可之断臂,纳百家之规言,孤灯一盏,寒窗十载;丹鼎九转,终底于成。虽积稿盈筐,退笔成冢,废寝忘食,茹苦含辛,亦甘之如饴焉。图成之日,略赘数言于此。非敢布鼓于雷门,聊记作图之本末云尔。甲戌金陵孙元亮识于鉴庐”。
孙元亮正在创作《秦淮胜迹图》。
孙元亮2019年9月20日于大型 金属雕刻壁画《秦淮胜迹图》落成典礼。
《秦淮胜迹图》铝合金雕刻艺术壁画系迄今世界单体面积最大、长度最长的壁画。它以白描手法摹写明初外秦淮河的自然风光、民俗生活和历史胜迹,集人物、山水、建筑于一体,精彩再现明清鼎盛时期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的市井民俗生活、自然风光和历史胜迹。
观者行走于秦淮河边,通过画面线条只百米之遥遍览百里秦淮胜景,在百米之间尽阅秦淮四季秀色,仅百米之远寻访秦淮千年历史胜迹。
《秦淮胜迹图》铝合金雕刻艺术壁画既观察金陵佳丽地明清风俗,又定格秦淮两岸之大美,也让人一睹千年秦淮文化的魅力。
《秦淮胜迹图》铝合金雕刻艺术壁画是古城金陵秦淮文化的新地标,是秦淮河畔的魄宝。作为外秦淮河风光旅游的地标性作品,在南京人母亲河秦淮河边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在秦淮河边留下以画交友、以文会友之佳话。
王平
二〇二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初稿
二〇二四年四月十二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