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金兵铝合金门窗厂招聘

文章目录:

1、山东乳山:司马庄的“先生”——算反帐,说的就是这儿?2、名家丨古韵昆嵛,藏着十大打卡地3、独家揭秘威海十大古树,最高树龄1200年

山东乳山:司马庄的“先生”——算反帐,说的就是这儿?

2014年10月,山东省公示第一批103个省级传统村落,乳山市乳山寨镇南司马庄村入选,该村为乳山首批唯一入选的村庄。

母抱子银杏树

千年古村蕴古韵。南司马庄村是一个人文色彩厚重的老村,有气势宏伟的地主大院,有造型奇特的母子银杏树,有消失了的贞节牌坊,如今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传统房屋逐渐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听村里人讲着历史故事,看着传统民居与淳朴的农村民风民俗绘成的独具特色的画卷,让人情不自禁去追寻那久远的记忆。

树干中发出的新芽

南司马庄村传统民居位于南司马庄村偏西,清代建筑。司马庄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村庄分布格局大体为四方形,老住宅为胡同连结形分布,形状如一,街道整齐。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高达70%,占地达216450平方米。村中海拔20米处,有一株银杏树,雌株,胸径1米,树高26米,枝下高13米,冠幅12米×11米,树龄350余年。该株银杏树是从基部的老银杏树中间怀中生长出来,老树高13米,枝下高2.8米,并从2.8米处向东、向西各水平长出一大侧枝,如同伸出两只胳膊要搂抱“子”树一样,当地百姓称之为“怀抱子”,子树顶部树冠呈圆球形,主干直立挺拔,独秀云天,大有壮志凌云直冲霄汉之势。村内曾出现过几户大户人家,并分布整个村庄,古建筑有“文成阁”、“于氏贞节牌坊”。

司马庄于氏源自始祖于广世居文登赤山,金兵乱华,大宋南渡时,于广由赤山迁居宁海洲之南,乳山乡石山社距城(海阳凤城)北四十里,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已有千载历史。传经六世祖于仲保(字元卿),元朝至正二年,赐进士第,援兖州路军民总管,诏拜兵部大司马,督理戎务。八世祖于玘在明朝天顺元年(公元一四五七年)为纪念祖父仲保的官职建村命名司马庄。公元一六二一年兄弟分居,分为南北两个行政村。后来村内曾出现过几户大户人家,并分布整个村庄。建国后,曾一度划属于烟台海阳县,现属于威海乳山市乳山寨镇管辖。司马庄于氏人丁兴旺,传至现今已有31代,人口分布遍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台湾四省及胶东半岛若干个行政村,乃至海外多个国家。

整齐的瓦垄

门楼上的雕饰

司马庄于氏祠堂及族谱始修建于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年)由于广十二世孙于贡甫(字子寿,官至明朝燕京苑平县令),以世祖仲保兵部大司马的官衔职位做依据主持修建,同时,为教诲后人并主持编写了于氏家训及匾额,楹联。此后分别于清,雍正八年,由十六世孙于淳耀;乾隆二十三年由十七世孙于化鹏、于昌嗣;嘉庆五年由十八世孙于载栋、于国玉;道光十九年由十九世孙于仲彦;光绪四年由二十世孙于培基;光绪三十三年由二十世孙于维元;民国十年由二十二世孙于恒心;民国二十五年由二十世孙于魁廷筹款重建,就是这样一座历经百年沧桑,先后九次修建,融建筑艺术、文化蕴涵为一体的古代建筑瑰宝及族谱,字画,匾额均在文革期间被付之一炬,古建筑“文成阁”、“于氏贞节牌坊”,均在文革期间被拆毁,令世人为之叹惜。

据《乳山图志》记载,南司马庄世代书香,曾出现过好几户大户人家,他们在村中修建了许多高大的住房。如今村中只剩下一处便是于相宸故居。说起于相宸,司马庄当地是妇孺皆知。据于氏家谱记载,于相宸是司马庄于氏第二十二代,仲保公第十七代孙,清同治贡生,曾任曹州府教授。据说,于相宸是司马庄当地最大的地主,鼎盛时期拥有家丁二十多人,房屋三百多间。战争年代,于相宸后人出逃避难,如今多散居于东北、天津、台湾等地。据介绍,现存的房屋近视于相宸家族的正厅,当初房屋规模宏伟程度难以想象。上世纪60年代中期,村中大户人家的房屋被周围八九个村子的村民分完了,只有于相宸家族的房屋被分到了南司马庄村民手中,并被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于相宸居室

独特的门楣

于相宸故居于2009年6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时发现。该建筑群前后各有一条东西向村街,四周皆是民房区。据调查,该建筑群座北朝南,砖石结构,布局有序,共7排,七进,有书房、客厅、正房、厢房及仓库等。南北长约520米,东西宽约40米,占地面积约20800平方米。宅第主体东有一条胡同,胡同宽约4.6米,尽头有门。胡同东连一栋5间房,供伙计居住,院落东西各有一门,西门与胡同相通,以便出入,此房与宅第第3排大致平行。宅第主体西搭建有牲口棚,北部是菜园地。南起第1排7间房,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5米,涂檐。东起第2间为正阳门,常年关闭,其屋檐高于两侧屋室。门西5间房,门东1间房。进正阳门迎面是照壁,上原浮雕一“福”字,已毁。第2排5间房,东西长约16米,南北宽约7米,涂檐。以穿堂门为轴线,东2间为书房,西2间为客厅。正房南墙约1米为走廊与地基连接,有木桩四根。东厢房3间已拆,西厢房3间保存完好。院内进宽约14米。第3排5间房,东西长约16米,南北宽约7米,涂檐。以穿堂门为轴线,东西各有2间客房。东西厢房均已拆除。院内进宽约14米。后4排均为5间房,东西长约16米,南北宽约7米,涂檐。以穿堂门为轴线,东西各有2间房,为家眷住处以及粮仓、库房等。院内宽约11米。除第1排外,各排东侧均有圆形门与南北向胡同相通,进门有墙壁隔成独立院落,东部有门通向院内。每排院内东西皆有厢房3间,西厢房均向西突出院外。前3排原貌基本得以保存,门窗保存较好,现为村委会使用;后4排土改时分给村民,现房顶均已换成现代大瓦,有的门窗已换。该建筑在历史上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主体建筑保存较好,现为乳山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传统房屋逐渐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街道宽广、平整,南北主干路3条,东西主干路6条,主干路均为水泥路,安装路灯街道4条,村集体打井供给自来水,雨季排水、排污条件良好,每条街道均有排水沟,垃圾集中处理,每条街道配有垃圾桶或垃圾箱,有效保证了百姓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村内拥有公共娱乐场地一处,方便了百姓农闲晚间锻炼身体的需要。端午节要到了,想了解更多古村遗迹,你可以整个乳山古村游,实地了解更多的古村故事和历史文化。

名家丨古韵昆嵛,藏着十大打卡地

文/姜明星

昆嵛山是威海与烟台两地界山,横亘于威海的文登、乳山与烟台的牟平三地,位为“海上诸山之祖”,古称根余山、姑余山,后演作昆嵛山。主峰泰礴顶,海拔922.8米,威海境内最高的山峰。古时称大白顶、大悲顶、太白顶、太婆顶,后传取泰山之脉而气势磅礴之意而改名泰礴顶。

昆嵛山是《齐乘》所说“东隅海岸名山”,三面望海,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领域皆闻名天下。在自然风光方面,人们可以赏春花、摘夏果、登秋山、观冬雪,在这里可以日观奇石云海,夜观满天繁星,听风过山林的松涛阵阵,赏雨后山谷的溪水潺潺,有樱桃花海、芝樱花海等知名打卡地,介绍文章很多,不再详述,这里主要介绍昆嵛山威海境内的部分古韵打卡地,让我们从人文历史的角度走近昆嵛山区的古村、古树、古遗址,了解这一座山的丰厚历史与灿烂文化。

旸里店村·旸谷山遗址与羲仲宾日传说

旸谷山遗址位于文登区界石镇旸里店村北约350米旸谷山上,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墓群,距今约4000—5000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尚书》记载,尧帝派遣大臣羲仲来到东夷旸谷调查和总结四时规律,设礼仪祭祀太阳,测定了春分时间,后人称之为“羲仲宾日”传说。从界石镇的旸谷山周边“旸里”“旸里店”“旸里后”等古村名、地方文献记载以及旸谷山考古发掘实物来看,旸谷山一带极有可能是“羲仲宾日”之地。旸里店村北辛上庄村,是威海杏树面积最大的村庄。

圣经山·道德经摩崖刻石

道德经摩崖刻石位于文登区葛家镇西于疃村北圣经山上,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巨石似新月屹立,高5米,宽15.6米,俗称“月牙石”。阳面阴刻“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146行,6000余字,字径10厘米左右,楷体竖书,落款已模糊。

据《文登县志》记载:“大抵金元诸真人所为。”圣经山是著名景区,内有 “天然老子头像”“圣经摩崖石刻”“混元殿”“卧仙石” “东华宫”“三清殿”等几十处景点,可谓满山皆神话,无处不天机。圣经山下东于疃是省级传统村落,村中传统民居保存较多,是了解胶东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打卡村庄。

孔家村·玉虚观

玉虚观位于乳山市冯家镇孔家村西昆嵛山脉尼姑顶圣水岩南侧,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这里也称圣水宫景区。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来此修道,建道观。其后多次重修。

观西北的圣水岩下有金代开凿的玉阳洞及“玉阳洞天”摩崖石刻,废址中有金代“玉虚观”碑,定名为“圣水岩石刻造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山水奇美,附近观上冯家村为著名作者冯德英的家乡,建有三花博物馆,可列入同一参观线路。

晒字村·龙石晒字与芝樱花海

晒字村位于文登区界石镇驻地西南部。相传当年秦始皇东巡经过昆嵛山,见到黄氏兄弟将写着字的树皮在室外翻晒,深感其精神可贵,由此传出“龙石晒字”的传说,村庄因此得名,成为有着2000多年历史渊源的地名。

晒字村的芝樱花海是昆嵛山一大盛景。每年4月中至5月初,芝樱花进入了盛花期,与稍早时的樱桃花海一起,成为昆嵛山两大花海打卡地之一。芝樱花海北面的梧桐庵、三瓣石、六度寺等村均是威海美丽村庄的代表,前往芝樱花海赏花,可以将这些传统村落列入同一行程。

软枣林村·金元墓群

金元墓群位于文登区界石镇软枣林村北,是金元时期墓群遗址,为东莱宫氏家族墓地。石墓散布在山腰间,近年经修复地上部分可见石墓23座,上圆下方,共有七层,精雕莲花,麒麟瑞兽,古朴大方。

墓群位于前往六度寺、无染寺必经之路上,是了解威海金元墓葬文化与地方姓氏发展史的重要文物单位。

旸里村·松鹤照壁

旸里松鹤照壁位于文登区界石镇旸里村村委旁边,原刘氏宗祠院内。属清代照壁,是威海境内保存最好的古照壁之一。

松鹤照壁全长2.7米,宽1.1米,残高2.7米,面积2.97平方米,为青石雕刻而成。正面上部刻有松树与仙鹤,下部为寿、龙纹、喜鹊等字样和纹饰,其中仙鹤姿态各异、生动活泼。

柳林庄村南·刘家庵防匪碉楼

刘家庵防匪碉楼位于文登区界石镇柳林庄村南山谷中,民国初期建筑,为威海保存至今最早的碉堡型老建筑。清末民初社会动乱,匪寇猖獗,于家人在原于家大院西北角修筑了此碉楼,现存房屋5间,长12.8米、宽7.4米、高11.5米,建筑面积约88平方米。

碉楼主体呈正方形,共3层,层与层之间用木头隔开,设梯子供上下使用。碉楼外四壁光滑,皆为当地的石块砌成,三层四面留窗户。北侧为软枣林村,西侧进山是昆嵛山水库,均可安排到同一行程当中。

万家村·千年国槐

千年国槐位于乳山市冯家镇万家村内,为1200年国槐。民间传说,此树与黄巢起义有关,起义军曾在这株树下拴过马,附近有山名为“黄到顶”。电影《苦菜花》《山菊花》,电视剧《血染的风采》曾在古树下拍过场景。

明弘治九年,万姓由北直隶(河北省)迁到此地立村,得名万家。万家村北侧为冯德英故乡——观上冯家村,再北为圣水宫景区。

万户村·千年银杏

千年银杏位于乳山市大孤山镇万户村的村南,为1100年银杏,威海境内最古老的一株银杏。

据《乳山市志》记载,宋代曾有抗金志士藏于此树,躲过金兵的追捕。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姜姓由夹河下游公鸡岛(今烟台市区西)迁通天岭,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后移此定居,初名山庄。南宋初年更名鲁宋里,元中统年间依本村姜房之官职更名万户,是威海境内最古老的村庄之一。

东车门夼村·古街与古树群

东车门夼村·古街与古树群位于高新区初村镇西南,明初建村,村中保留有20余座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走进老街老巷让人回想起童年时的村光,可以到村史馆了解村庄历史。村西南老庵山的旮旯农场内有木瓜(600年)、侧柏(120年)、荆条(120年)3株百年古树。村西南的东门车夼水库水面如境,与远处的昆嵛山相映成趣。

以上只是介绍了昆嵛山一带的部分古韵打卡地,除此之外,昆嵛山的梧桐庵、三瓣石、六度寺、东于疃、长山、西山后等处也是知名的传统村落,山水相依,古街纵横,值得推荐。

-END-

独家揭秘威海十大古树,最高树龄1200年

我们往往把树木看成一种现实的植物资源,但是,当树木经历了数百上千年的生存洗礼,它就变成了一种历史与人文资源,那些鲜活的古树,是自然界与前人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综合《威海古树志》《威海古树名木》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威海树龄过100年的古树有700余株,树龄超过300年的古树约有300多株,超过1000年的古树有5株。

过去五年里,我拜访了约160多株古树,特别是将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威海古树基本都拜访了一遍。一方面是想实地了解这些古树的分布与生存现状,一方面也是藉此寻找威海地方历史研究的线索。

这些古树,分布威海全境,树种包括国槐、银杏、朴树、黄连木、黑松、毛白杨等50多种。这些古树屹立于每一座村、每一片山,千百年栉风沐雨,见证时事纷杂,感受风云变幻,成为鲜活的记忆载体,让我们可以与历史展开更灵动的对话,它们的历史蕴藏了种种密码,呼唤我们去寻找那些昔日岁月。

为了让大家对威海古树资源有所了解,本文将威海树龄最高的十株古树介绍给大家,其中,长峰双龙槐是两株树龄均为900年的古国槐,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介绍,因此,实际列举了十一株古树。

万家村1200年国槐

位于乳山市冯家镇万家村的村内,为1200年国槐。民间传说,此树与黄巢起义有关,起义军曾在这株树下拴过马,附近有山名为“黄到顶”。电影《苦菜花》《山菊花》,电视剧《血染的风采》曾在古树下拍过场景。

明弘治九年,万姓由北直隶(河北省)迁到此地立村,得名万家。万家村向北不远处的观上冯家村是著名作家冯德英故居,再北方有圣水宫景区。

南勇家1200年国槐

位于乳山市育黎镇南勇家村的村内,为1200年国槐。

明万历年间,勇姓由浙江云和县迁此地立村,居北勇家南部称南勇家。南勇家村所在育黎镇为西汉育犁(黎)古城遗址所在地。

枣林村1150年国槐

位于乳山市崖子镇枣林村的村内,为1150年国槐。

明洪武年间,宫姓由莱阳濯村迁此定居建村,因当地多酸枣树而得名。枣林村位于乳山红色革命乡村旅游线路上,桃源古村——东尚山,红色密营——下石硼,大爱无疆——田家村,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都分布在周边地区。

万户村1100年银杏

位于大孤山镇万户村的村南,为1100年银杏,威海境内最古老的一株银杏。

据《乳山市志》记载,宋代抗金,曾有抗金志士藏于此树,躲过金兵的追捕。树的东侧,竖立有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所题银杏碑:沧海桑田千年树,人杰地灵万户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姜姓由夹河下游公鸡岛(今烟台市区西)迁通天岭,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后移此定居,初名山庄。南宋初年更名鲁宋里,元中统年间依本村姜房之官职更名万户,是威海境内最古老的村庄之一。

林家院1100年银杏

位于温泉镇林家院村后山坡上(温泉路沿凤湖东路进山),为1100年银杏。

据《威海市志》记载,银杏原位于唐时所建崮山寺(圣寿院)内,庙宇不复存在,而古树屹立至今,今古树东侧重建有寺院建筑。明代初期,林姓由文登县林村迁此定居,因临崮山岭,名崮岭村。

后因崮山岭上的崮山寺,又称圣寿院,即以圣寿院为名。清代,始名林家院。

长峰900年双龙槐

位于经区长峰(青岛中路东拐进海峰路不远),是两株900年的国槐。

双龙槐植于宋代,传为丛氏先祖所植,树下有2009年所立《长峰双龙槐碑记》,碑文记载:“宋大观元年(1107),……永祖门前手植龙槐两棵,‘不望三公,但求二子’”。

长峰原为村庄,因村北邓家寨余脉自西向东绵亘迄海,俗称长峰,今已成为多个城市社区。

圣水观850年银杏

位于荣成市圣水观风景名胜区玉皇殿前,有一株850年的银杏树。

圣水观是中国道都全真派(全真教)的发祥地之一,因观内有圣水而得名。据《辞海》《云光集》记载,金大定四年(1164),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周游此地,建庵修道,亲手植此银杏。距此树南侧100米处,有一株300年银杏。

岛集850年银杏

位于文登区泽头镇岛集村内。据《文登市志》记载,为850年银杏。

该树是南宋绍兴末年(1160)栽植。曾因火灾导致大部分枝干被烧坏,后又在枯死枝杈中长出嫩芽,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元至元十六年(1279),邢姓由安徽凤阳府定远县邱子山前来望岛村。

至元二十六年(1289)迁半岛立村,名岛里。后设集称南岛集或岛里集,简作岛集。岛集村西侧不远大宋家村有著名的银杏观赏林。

大寨800年银杏

位于文登区宋村镇大寨村内,为800余年银杏。

大寨由明末云南孙姓移民建村。此处地处古昌阳县城东郊,曾设有两个屯驻官军兵马的营寨,此村居东,较大,得名大寨。大寨高抬阁是宋村镇传统民间艺术项目。大寨村东南汤村店子村有著名的银杏观赏林带。

东苏家700年朴树

位于荣成市宁津街道东苏家村的村西,为700年朴树,威海树龄最古老的朴树。

古树生于生石缝之中,与巨石融为一体,因为树干中部的树姿酷似一老妪,村民尊其为“老婆婆树”。

此外,东苏家村中部及西侧渠隔村内各有一株600年古银杏,亦是威海著名古树。明万历年间,苏氏由四川眉山迁此地建村,名苏家,1981年改为东苏家。

东苏家村位于石岛管理区十里古乡旅游线上,周边的留村、渠隔、东墩、东楮岛等村拥有丰富的旅游景观。

除以上所介绍威海树龄最长的古树外,威海最古老的木瓜(600年)位于高区东车门夼村,最古老的黄连木(550年)位于文登区界石镇旺格村,威海最古老的毛白杨(500年)位于高区李家夼,最古老的龙爪槐(500年)位于环翠区张村镇王家疃村,最古老的紫薇(370年)位于乳山市岠嵎山林场最古老的白玉兰(300年)位于文登区界石镇无染寺内。

图/文:姜明星

系统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