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黑压压一片密密麻麻在头顶盘旋,小区内竟有300多只蝙蝠,还冲进家中……2、乳源瑶头新村建设三年未完工成“烂尾村”,返乡理事长患“心病”3、韶关乳源这个“网红镇”,利用“千年驿道”打造乡村“古”游品牌
黑压压一片密密麻麻在头顶盘旋,小区内竟有300多只蝙蝠,还冲进家中……
4月22日下午15时35分,韶关市鹰峰东路消防救援站接到报警称,乳源县一小区花园出现大量蝙蝠,物业人员报警求助消防员处理。鹰峰东路消防救援站迅速出动一辆消防车6名指战员赶赴现场。
消防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
只见现场许多蝙蝠在头顶上方盘旋乱窜。
经勘查,该小区大门左侧
一颗椰子树周围黑压压一大片,
预计有300余只蝙蝠聚集,
在树上还发现
一个篮球大小的蝙蝠窝!
部分蝙蝠不请自到“潜入”居民家中,报警人表示来往居民受困扰已久,由于物业工作人员无相关经验,不敢贸然处置,只能求助消防员。
现场指挥员随即下令疏散周围人员,在做好个人安全防护的前提下,消防员开始采取“火攻” 方式逼迫蝙蝠散去。
在蝙蝠筑窝的树上,树叶已经枯黄,且该位置距居民楼较近,火攻时要注意保护周围绿化带及居民楼,如果处置不当会对消防员自身和周围居民造成影响。消防员火攻蝙蝠窝的同时,出水枪对现场火势进行控制,防止火势蔓延。半个多小时后,蝙蝠被“逼走”,最后消防员利用水枪出水对现场进行水冲洗消。
韶关消防提醒广大市民,天气渐热,动物活动频繁,如遇蝙蝠进入家中,不可击打捕捉,应立即打开门窗,通过开灯、放大电视或音乐音量、使用驱蚊器等方式驱赶蝙蝠;若无法自行处置的,可寻找相关部门求助。
蝙蝠惧怕光和明火,
若看到蝙蝠飞进家中,
切勿随意接触,
应该以驱赶为主,
在晚间还可以打开门窗,
将家中的灯全打开,
让蝙蝠自行飞向较暗的室外。
为防止蝙蝠再次造访,
市民可以填补家中的洞口、缝隙,
还可以在蝙蝠出入的地方
洒少量杀虫剂或石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 通讯员:罗银娟
综合: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
来源: 广州日报
乳源瑶头新村建设三年未完工成“烂尾村”,返乡理事长患“心病”
“我听从母亲的遗愿回乡建新村,没想到不仅没得到乡亲们的配合和认可,他们还把建房当成了我和政府的事。”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汤盆村瑶头村的杨晓峰说,他本可在县城过着舒心的小日子,但作为瑶头村安居工程理事会理事长,建设3年仍未完工的新村成了他的“心头病”,日子过得并不舒服。为了尽早建好新村,他一直奔走呼吁。
自筹资金难收取,加之部分村民要求占地赔偿,导致整合政府补助资金难以填补新村建房费用,施工方不得不停工,瑶头新村成了“烂尾村”。
瑶头新村三年未完工,大部分房屋没有安装门窗,门口长满荒草。
残疾村民住楼梯间
8月15日下午,记者走进瑶头村,只见半山腰的平地上有上下两排建筑,大部分为一层,少数为楼房。进村的干道是砂石路,尚未硬底化。村内没有几户人家,大部分房屋没有门窗,屋内空空如也,门口或堆满废弃的建筑材料、污水管道,或长满了荒草。
51岁的杨兴华是为数不多的住在村子里的人。他身患残疾,无法劳作,生活来源主要靠低保金。他家没有安装门窗,客厅堆满了水泥和杂物,屋内没有任何装修。和村里大部分房屋一样,杨兴华家只建好了一层,二层尚未搭建,通往屋顶的楼梯口用石棉瓦遮盖,以防风雨。由于没有门窗,晚上屋里蚊子多,杨兴华只好睡在楼梯角的一块木板上。楼梯角狭窄低矮,人只能猫着进去,无法站立。
由于没有门窗,晚上屋里蚊子多,杨兴华只好睡在楼梯角的一块木板上。
杨兴华告诉记者,村里大部分房子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2014年,村里开始拆掉旧房,整村改造。新房没建好前,他在搭建的棚屋里住了2年,2017年才搬进未完工的新房。
规划更改工程延期
早年离乡,长期在外工作,杨晓峰之所以再回村里,源于母亲的遗愿。2012年9月,杨母去世,临终前嘱托杨晓峰回村帮助乡亲们建房。杨晓峰告诉记者,瑶头村原有29户,户籍在村里的只有21户,8户已迁出,杨晓峰家便是其中之一。2013年,他联合17户村民向政府申请“三通一平”资金,其中包括6户户籍迁出的村民。
“一开始没打算整村新建,只是申请资金搞基础建设,谁家建房就在原来的宅基地上自建。”杨晓峰说,他没想到的是,政府批复“三通一平”资金后,部分村民开始嚷嚷,“既然以整村名义申请,必须所有人都享受政策”。于是,又重新补报了11户上去,重新规划。当时,恰逢广东省第一批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每人可享受1.5万元的建房补助;扶贫可申请“两不具备”资金,每户有3万元补助。于是,杨晓峰和村民向镇政府申请了这两笔补助。
按照杨晓峰的设想,两笔补助资金有200多万元,整村新建绰绰有余。2014年,瑶头村开始拆旧。建房合同和缴费核定显示,有8种建筑面积可选,从80平方米到150平方米,帮扶资金越多,可选的建房面积越大;村民自筹的数额不尽相同,多则一万多,少则几百元,有的甚至略有结余。合同约定,房屋为一层半建筑,包门窗和入户门,交楼时间为2015年7月31日前。
“如果按照最初的合同,村民愿意自筹资金。”杨晓峰说,最后补报的11户村民没有申请到“两不具备”资金。资金不足,又改规划,自筹资金也要改变。对此,村民议论纷纷。“村民认为最初的资金计划,是政府认可了的。”杨晓峰说。
省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村建设要求2015年12月31日前完工,否则下发的移民资金要收回。于是,在村民自筹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瑶头新村2015年10月开始动工。根据瑶头村与施工方签订的合同,建设房屋单栋滴水面积统一为113.7㎡,一层,外墙瓷砖及门窗均由施工方负责,计划2016年5月底前竣工。但实际上,直到2016年10月,工程才“竣工”验收。
目前,已建好19栋房屋,但外墙和门窗及屋顶天花均未按合同约定完工,建设面积缩小为96.37㎡。目前,有8户村民搬进新房。
40万资金窟窿难填
杨晓峰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最终政府下拨资金共计169.5万元,其中有18户“两不具备”政策资金,77人移民资金。记者从乳源县扶贫办和移民办证实了这一说法。杨晓峰介绍,最初镇政府建议政策资金全村统筹使用,这样所有村民无须自筹缴钱,但村民不同意,坚持各户补助资金用于各户。
工程竣工时,每户农房造价65717元,扣除分摊到户的其它费用,除未建房的2户村民外,还有12户村民补助资金有结余,总计23万余;有7户补助资金不足,需缴纳资金9.6万。由于村民自筹资金未缴纳,理事会不得不对补助资金统筹使用,以填补不足。工程结算清单显示,瑶头新村实际建设费用为1473116.52元。
那么,本应多出的20余万元去哪里了?杨晓峰告诉记者,这主要用于支付部分村民补偿。2015年,一场洪水冲毁了新村已平整的待建场地,导致一户村民楼房受损。该村民要求赔偿,最终获得了13.8万赔偿。施工过程中,村道占用其他村小组农田,又支付了9.5万元。此外,每户进行规划设计,共计花费5.9万。为此,2015年12月,杨晓峰向建设单位借款29.2万用于上述费用。最终,施工方从政府补助资金中扣除欠款费用后,因建设资金不足,改变了原有规划,导致门窗、外墙等未完工。
“最初约定,新村建设对占地是不予补偿的,但不给补偿,村民就阻工。”杨晓峰无奈地说,除上述村民要求赔偿外,还有3户村民因占其菜园要求赔偿,他分别给了1万、6千和5千元,均由杨晓峰个人出钱。杨晓峰粗略估算,前前后后因瑶头新村建设,其个人就掏了几万元用于村民补偿和其他费用。
乳源县扶贫办副主任许井养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2014年瑶头村18户村民申请“两不具备”资金,但2016年审核时发现,其中6户是已迁出,不符合政策要求。为此,扶贫办要求这6户退还18万元的帮扶资金。“村民不愿自筹,这18万的窟窿谁来填?”杨晓峰说。
村民不再信任理事会
村民杨卫明告诉记者,村民一开始同意自筹资金,但随着几次规划和合同更改,村民不知政府到底拨了多少资金,账目没有公开,村民逐渐对理事会和杨晓峰失去信任。“账目公开,公平公正,我还是愿意自筹。”杨卫明说。
而杨晓峰担心的是,最初理事会公示的只是拟补助名单,但很多村民把它当作政府审核通过的名单。如果公布资金明细,原先公示的补助名单中有些村民有资金、有的没有,可能引发村民的猜忌和质疑。现在,他只希望政府想办法帮忙利用23万结余资金,用于后续建设。
在东坪镇党委书记华跃看来,瑶头新村建设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政府引导,理事会一开始没有把工作做细致;村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村民不愿自筹而又阻工要求赔偿,“什么事都要政府来解决”。华跃表示,目前,镇政府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尽量让有结余款的农户先完善好房屋设施。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磊 实习生 郑栩彤
韶关乳源这个“网红镇”,利用“千年驿道”打造乡村“古”游品牌
它,起源于秦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历史悠久堪称古京城通往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它“上通两湖,下通百粤”,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我国历史最悠久、线路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古道之一。它,是我省文化遗产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护利用价值。近年来,这沉寂了千年的韶关乳源大桥镇西京古道因为各大媒体的关注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成为了喜欢户外活动的游客们打卡的“网红”圣地,古道边的古村落大桥村也随之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发现和喜爱。
古村人文厚重,做好“古”文章
西京古道的中心位于大桥镇大桥村,始建于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由五岭之一的骑田岭南下至湖南宜章,经今广东乐昌、乳源、曲江至英德浛洸,全程500余里,201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古道”之一。大桥村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西京古道和京港澳高速公路纵贯村内,清澈的大桥河环绕村边,滋养着世代村民。大桥村因旁有通济桥,村民称之为大桥而得名。2018年大桥村已成功列入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部门认定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录。此前,2012年村里的观澜书院与西京古道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观澜书院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小房间50间。书院坐落在大桥河畔,正方前方一览滔滔奔流的大桥河水,波涛后浪推前浪,波澜起伏,滚滚向前,故取名为“观澜”。观澜书院建成后,罗集全村子弟入泮读书,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发挥过巨大作用。大桥村自明朝宣德年间立居以来,人丁旺盛。当时,有数百户人家的大桥村,人文蔚起,大兴文教之风,历代人才背出。到民国初,秀才、举人、大学生共计150余人。
大桥村村内古迹众多,保存完整,全村古民居约有130间,分布为四横排,一纵列,形成方形格局。古道、古桥、古书院、古祠等古容貌随处可见,古建筑里的雕梁画栋及石刻图腾,与村落内风水塘相映成趣,处处体现客家人的生活智慧。2016年,大桥镇积极做好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传承工作,对观澜书院做了进一步的修葺。在西京古道活化利用中,该村完善古道标识系统,完成通济桥、观澜书院等遗址修缮,通过在观澜书院布置国学展、书画展、摄影展等,不断增强古驿道特色历史文化吸引力。
人居环境改善,焕发“新”动能
2018年,大桥镇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建引领,发动群众,一同参与整治环境。村民切身感受到了原来脏乱差的小镇,已经改变成为古而不脏、古而不乱、故而有韵味的小镇。特别是河堤走廊修复工程的完善。茶余饭后,村民或游客会漫步其中。夜幕降临,有了太阳能路灯,一改以往的黑灯瞎火,大妈们也纷至沓来跳广场舞。河边建起了新时代文明活动实践广场,还进行过知识竞赛、广场舞比赛等等。
目前,大桥镇正从环境着手,结合西京古道,打造古道、古村、古树、古名人、古书院等拥有“八古文章”的乡村旅游品牌,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大桥镇镇委书记陈文忠向笔者介绍,大桥村紧紧抓住西京古道活化利用契机,以古驿道保护利用和试点示范村建设为突破口,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投入近1000万元基本完成村巷道修整、排水排污设施、外立面整治和部分公共设施建设。对大桥村及农家乐按照“粤北民居”风格进行整体风貌改造,盖小青瓦,做坡屋面,统一墙面色调,画穿斗结构图案,白粉墙、座脊、色檐,万字格门窗,墙壁贴半圆木,提升古村形象。
2018年8月,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在大桥镇举行。大桥镇也因此一炮而红。大桥镇党委书记陈文忠说道:“这场比赛过后,大桥从原来的没有游客,没人知道的小镇,变成一个网红镇。每天都有几百人来,去年国庆黄金周平均每天高达两千人次。”同年举办的禾花鱼节、古书院文化展等古驿道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当地特色小吃、原生态农副产品及古道文化旅游。据统计,仅2018年8月,古驿道文化旅游节已吸引游客5万多人,创造经济收益2500多万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新动能。
为了更好打响大桥古村的品牌,2019年第二届“韶关创客行”西京古道徒步挑战赛将在5月19日举行,打造出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娭生日”旅游文化节。届时,这曾沉睡千年的古驿道周边又将迎来一番更为热闹的景致。
南方日报记者/毕式明 潘俊宇 见习记者/唐音 通讯员/施燕芬 蔡仁银 林遥轩
【作者】 毕式明;潘俊宇;唐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