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的典礼仪式后,乾隆帝即返回圆明园开始新一年的园居生活。
首先,是在圆明园中欢度上元节,《元宵乾清宫家宴即事成什》诗注曰:“向年元宵庆节均于御园,以便于施放烟火也”;另一首《上元前夕奉皇太后观灯火》诗注对此作了介绍:“上元节自十三日为始,张灯火,过燕九始收,凡七日”。
乾隆帝在清晖阁张灯列宴,在山高水长燃放烟火,因“此地平旷,每岁上元庆节于此陈火戏”。元宵之夜,圆明园火树银花,美丽非凡,只见“绛河披处紫烟流,御苑宵明景物稠”,“玉蛾银蒜均欺雪,珠树琼葩不识秋”,“传说中元王母降,集灵较此逊光辉”。
赵翼曾经亲眼目睹烟火奇观,他这样描述道:“上元夕,西厂舞灯放火最盛……舞灯者三千人列队焉,口唱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舞罢,则烟火大发,其声如雷霆,火光烛半空,但见千万红鱼奋迅跳跃于云海内,极天下之奇观矣。”
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对圆明园里盛大的“灯会”雀跃不已,他在致达索先生的信中写道:“每有一处楼阁、殿堂或门廊的天花板上挂上几盏灯笼。在所有溪流、河道和湖泽上也都会放上几盏制作成小船形状的灯笼,浮在水上来回飘荡……这些灯笼制作得极其漂亮,有鱼、鸟、兽、花瓶、水果、花卉以及不同种类、大小不一的船等各种造型。有些灯笼是用丝绸制成,有些则是利用兽角、玻璃、贝壳以及其他上千种材料制成。”
节日时分,款待宴请是必不可少的,家宴通常在上元节前夕举行,其《上元前夕曲宴宗亲》诗云:“上元前夕典宜仍,瓜瓞绵绵百世征。和气一堂共听乐,丽华千树待燃灯”。宴请前来贺正的外藩则在上元节前两日举行,此举旨在展示大清帝国的威仪,并示怀柔之意。《上元前夕曲宴外藩》诗中这样写道:“宴乐嘉宾集,威仪汉典齐。……驭远垂家法,绳承敢敬稽”。宴请廷臣则通常在上元节后一日举行。乾隆帝深谙君臣之道,《上元后一日小宴廷臣得诗二首》云:“股肱任重要情联,赐典应开翼节筵”。
上元节过后,伴随着“灯事将阑月渐弓”,东风吹来,“池心几许春冰脆,帘角一番晴照融”,春天如约渐至,御园的湖面上,微波也开始荡漾起来。虽然此时柳枝“秭渐生”,桃花“苞未放”,但很快,御园就“柳唐霭霭曳烟梢,竹埭森森突笋包。新水蔚蓝鱼涉冻,远林缛绿鹊营巢”。寒食前后,便杏花烂漫,“波涨鱼儿跃,窗开燕子穿”,春意越来越浓,宫廷里迫不及待地想要排宴赏花了,但是乾隆帝“无心问花柳,着意事耕耒皮”。
清朝的耕耒昔礼在每年二月或三月初举行,乾隆九年(1744)所作《御园亲耕》诗序云:“皇考时屡行之,当春举趾,兹惟其时,率循旧章并劝良农”。为了保障亲耕典礼的顺利进行,清代皇帝在耕耒昔之前,要进行演耕。圆明园的山高水长,西苑的丰泽园,是两处重要的演耕场所。
乾隆十一年(1746),其《御园耕种》诗序写到:“皇考时岁举行之,盖自丰泽演耕,与夫耒昔田亲耕,并此而三,重农之意于周有昭云。”这年的三月初十,乾隆帝如期在圆明园山高水长举行了亲耕典礼。
与春季举行颇多重要的礼仪活动相比,夏季的圆明园更显惬意、有趣。首先,“宫庭缭绕围红墙”,“比较园居实觉热” ,御园比紫禁城凉爽得多,这让乾隆帝感觉舒适:“绿荫轩庭昼影移,清和时节午薰吹。巢残旧燕衔泥补,声涩新蝉度柳迟”。随之,端午节福海观龙舟热闹非常,乾隆帝这样描述当日盛况:“旗毡红霞鼓角鸣,昔年竞渡尚传名……歌奏回波云影过,棹沿芳渚浪花平。飞龙恰见天中瑞,水底鱼虾漫自惊”。
五月至十月,乾隆帝经常在避暑山庄度过。据统计,六十年间共去51次,其中五月至避暑山庄27次,七月赴热河19次,八月离京至避暑山庄5次。至于冬季,则因“冬令昼短且寒,朕若园居,则奏事来者,必冒寒冷宵行,数年来率以孟冬还宫”,但因皇太后以园居为乐,“不敢违也”,“故每于冬至前,方奉以还宫。”
作为帝王,园居生活必然包含丰富的政治内容。圆明园本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雍正)的园邸,雍正帝登基后,在园内增建正大光明殿、勤政殿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圆明园开始成为兼具政治意味与理政功能的行政中枢。朝廷各政治机构及宫廷的各个衙门在贤良门外和大宫门外都设有办公衙署。从内阁大库档案可知,六部所报事由大多是在圆明园内举行。乾隆九年(1744)《勤政亲贤》诗序记曰:“正大光明之东为勤政殿,日于此披省章奏,召对臣工,亭午始退”。而对政务活动的记录也是乾隆诗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了政务大事外,还有生活小事。春天榆钱做的饼和羹,夏天新麦做的碾粘,还有进贡的春笋都通通入诗,“新榆小于钱,为饼脆且甘”、“榆羹榆饼备尝新,尚膳调和拟八珍”、“汤官十字不须夸,榆荚登盘脆熨牙”、“朝来膳碾粘,翠滑供快饱”、“春笋南来贡北京,真成玉食簇盘清”。羊肉也是乾隆帝非常爱吃的美食,“一时思膳羊,问之尚膳云…… ”。这些诗中记录的乾隆帝日常膳食的情形,具有补充史料的价值。
[作者]
崔 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