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圈孔铝合金门窗图片大全

文章目录:

1、运动新选择 奔驰C200静态对比捷豹XE2、古典猛男 抢先测试2020款奔驰GLC300L 内外都很奔驰3、Mangird系列的新调音味道,弦仕Tea Pro两圈六动铁HiFi耳机评测

运动新选择 奔驰C200静态对比捷豹XE

[汽车之家 车型PK] 每每提到运动中型车,我们脑袋中蹦出的肯定是“宝马3系”这个答案,作为这类车型的标杆,它已经深入消费者的内心深处了。但是目前这代3系也向着舒适性进行了一定的妥协。既然3系都已经向现实妥协,那我们今天不妨来看看运动中型车的新鲜力量,它们可以作为您购买运动中型车的选择吗?

对比车型车型

2015款 奔驰C 200

运动版 4MATIC

2015款 捷豹XE 2.0T

200PS R-SPORT

官方指导价38.98万元39.8万元

今天我们进行静态对比的两款车型分别为2015款奔驰C 200 运动版 4MATIC(官方指导价:38.98万元 以下简称C 200)和2015款捷豹XE 2.0T 200PS R-SPORT(官方指导价:39.8万元 以下简称XE),这两款车定位于运动中型车,它们尺寸相似,价格又极为的接近,排除宝马3系这个标杆车型外,它们究竟谁更适合偏爱运动的您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 外观:颜值颇高的两位选手

奔驰C级 2015款 C 200 运动版 4MATIC

车型首页 | 参数配置 | 图片 | 口碑 | 车型报价

厂商指导价

38.98万

捷豹XE 2015款 XE 2.0T 200PS R-SPORT

39.80万

首先不得不承认,本次车型PK的两位选手颜值颇高,一辆是继承奔驰S级优良血统的奔驰C 200,另一辆是来自以运动著称的捷豹XE。虽然两款车都是以运动为主打,但是设计风格上还是略有不同,奔驰C级外观造型偏向圆润的风格,配合运动包围套件,整体看上去比较敦实。而捷豹XE则采用了宽大低矮的锋利造型,外观犀利令人过目不忘。哦对了,XE采用了铝合金结构车身,科技含量相比C 200更高,车身配重也更加合理。

灯光配置对比车型

2015款 奔驰 C 200

运动版 4MATIC

2015款 捷豹XE 2.0T

200PS R-SPORT

近光灯LED氙气远光灯LED氙气自适应远光灯●○转向头灯●-大灯清洗装置-●

C 200的车头高隆,XE的车头更加低平,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但两车的颜值十分高,在竞争激烈的豪华品牌中型车市场表现依然十分亮眼。C 200的灯光配置上要比XE更加厚道一些,远近光都采用了LED光源,并配有转向头灯和自适应远光灯,这些配置XE是没有的,因为XE采用的是氙气大灯,因此增加了大灯清洗功能。

不同于中国特有的长轴版奔驰C级,短轴的C 200侧面看上去更加精悍,多了几分灵动的感觉,更加原汁原味。而XE的侧面造型更加低平,流畅动感,运动十足。从参数上也可以看出来,除了高度意外C 200都领先于XE,XE的视觉中心更低。C 200标配后排隐私玻璃,XE可以选装后排隐私玻璃和后风挡遮阳帘。

两款车型的轮胎规格相同,轮圈样式存在一定的区别,相比之下个人更喜欢XE的5辐抛光轮圈,运动效果强。XE配备的是非全尺寸备胎,而C 200没有配备备胎。

对于两款颜值如此高的对手,选出个谁胜谁负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奔驰C级延续了老大哥S级的外观设计风格,除了运动特性外,还多了几分典雅的风格。而捷豹XE则完完全全尊崇运动风格设计,低矮宽大的车身配合着流线的造型,非常吸引年轻人的目光,相比之下回头率也更高一点,但不论选择哪个,在您驾驶它们的过程中都能获得十足的“自信”。

● 内饰:C 200胜在设计/XE胜在用料

在目前的豪华品牌中型车市场,奔驰C级的内饰设计绝对是前三甲的水平,通过线条与材质的搭配,C级所营造出的豪华感甚至超越了同级水准。短轴版本的C级虽然取消了木纹装饰板和石英表,运用了钢琴烤漆的内饰板,这与它偏向运动的设计也更相符。而捷豹XE则胜在了内饰用料上,如果单看它环抱式的设计依然十分高档,但和C级比较起来,还是略逊一筹。虽然设计上稍占下风,但用料厚道,除了仪表盘上方,其它位置都运用了皮质覆盖+缝线的设计,质感很好。两款车型的内饰表现符合它们的身价。

在我看来方向盘舒适与否极大的影响到了平时驾驶的愉悦程度,两款车型的方向盘风格也略有不同,C 200采用平底设计,造型粗壮,握感扎实,还在两侧增加了打孔真皮进一步增强手感。XE的真皮方向盘同样手感细腻,直径相比C 200要大一些,但整体偏细,不如C 200手感扎实。

C 200与XE的仪表盘风格类似,都采用了双圈设计,简洁易读。中间的彩色显示屏效果细腻,功能也较为全面。

捷豹XE选装包价格选装包配置价格豪华套件加热前风挡、加热玻璃洗涤器喷嘴、前排腰托调节、方向盘加热、前排座椅通风、后排座椅加热、电动调节方向盘、车内氛围灯2.5万元科技套件自适应巡航、智能紧急制动、HUD抬头显示、并线辅助2万元电动舒适套件无钥匙进入、电动后备厢8000元照明套件自适应氙气大灯、大灯/转向灯高度可调、智能远光灯1.5万元高级停车辅助套件前驻车雷达、倒车视频影像、全景影像、‘自动泊车1.5万元

C 200配备的是一套Audio20多媒体娱乐系统,只是这块7英寸彩色显示屏效果一般,这套系统通过扶手箱前的触控板和旋钮控制,并配备了导航和定位互动功能。XE配备的是一块8英寸可触摸屏幕,不论是显示效果还是操作便利程度都要优于C 200,但它的导航地图为选装配置,除了导航还可以选装倒车影像和全景影像,C 200无法选装。不过XE选择包的价格也不便宜,如果全部都配齐的话,该车型售价将高达48.1万元,如果对配置不是特别需求的话,目前这些配置够用了。

按键手感两车存在着较大差异,C 200阻尼回馈细腻,金属按钮有明显的段落感;XE的按钮手感偏硬,不如C 200高档。两车均配备双区自动空调,通过按键调节温度,XE还配备了粉尘过滤系统,比较实用。

既然是运动中型车,没个驾驶模式选择怎么行?两款车型都配备了运动模式和ECO模式,两个模式之间切换的感觉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运动模式下油门响应和变速箱换挡积极程度都有较大的提升。

内部配置对比车型2015款 奔驰 C 200

运动版 4MATIC

2015款 捷豹XE 2.0T

200PS R-SPORT

方向盘电动调节-○方向盘加热-○倒车视频影像-○HUD抬头显示-○自适应巡航-○全景摄像头-○GPS导航●○定位互动服务●-车内花粉过滤-●自动泊车入位●○车道偏离预警-●无钥匙进入-○

对于一款售价将近40万的中型车,你对它配置的期望如何呢?我在体验这两款车型的时候,日常使用的功能基本可以满足,但实用之余科技舒适感略显不足。诸如方向盘电动调节、倒车视频影像、无钥匙进入等功能都不是标配。两车的科技舒适配置也是各有千秋,C 200拥有GPS导航、自动泊车入位;XE有车内花粉过滤、车道偏离预警,至于谁好谁坏,还真是无法评定,当然如果只追求这两车的运动特质话,对于配置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需求了。

虽然两款车型在内饰设计风格上有所不同,C 200偏向于对豪华感的营造,XE则更偏向运动设计,但它们的内饰表现在同级别中都属于上等水平,没有什么太多可以挑剔的地方。

● 座椅空间

座椅配置对比车型

2015款 奔驰 C 200

运动版 4MATIC

2015款 捷豹XE 2.0T

200PS R-SPORT

座椅材质仿皮真皮运动风格座椅-●腰部支撑调节●○电动座椅记忆-●后排座椅加热-○

C 200虽然采用的是仿皮材质,细腻程度没有下降,座椅比较柔软,偏向舒适性设计。XE运用了一套不折不扣的运动座椅,真皮材质下的填充物较硬,对于身体的包裹性不错,避免了身体在车内的晃动,并且它的坐姿较低,很有运动车的驾驶感觉。不过两款车型的座椅都存在着一定问题,C 200可调节腿托之间的缝隙对于腿部的舒适度有一定影响,而XE对于腰部支撑略有不足,长时间驾驶中稍显疲惫。

从体验的图片可以看出,两款车型的空间表现差别不大,C 200的前排头部和后排腿部空间稍占上风。对于短轴版本的车型,后排空间自然也不是卖点,坐进去不会感觉到明显的局促感,能够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

既然主打的是运动,后排中间乘客的感受就没那么重要了,中间地板凸起较高,坐垫也较硬,长途行驶中想必不是很好受。

常规储物空间表现两车差别不大,由于采用了电子挡杆,扶手箱前的空间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手机和水瓶都有安放之地,后排空间相对来看C 200更实用一些,但差别不大,两车基本平分秋色。

后备厢空间就只能满足够用的水平了,由于第二排座椅都无法放倒,在容纳28英寸旅行箱之后,就没有多少空间可以放其它东西了。

动力系统对比车型

2015款 奔驰 C 200

运动版 4MATIC

2015款 捷豹XE 2.0T

200PS R-SPORT

排量(mL)19911999最大马力(Ps)184200最大功率(kW)135147最大功率转速(rpm)55005500最大扭矩(N·m)300280最大扭矩转速(rpm)1200-40001750-4000变速箱7挡手自一体8挡手自一体驱动方式前置四驱前置后驱四驱形式全时四驱-前悬架类型多连杆独立悬架双叉臂独立悬架后悬架类型多连杆独立悬架多连杆独立悬架

同为2.0T涡轮增压发动机,同样的低功设计,从参数上看这两兄弟“斗得”也是难解难分,C 200在扭矩上稍占优势,XE在最大功率上稍占优势。我们的实测C 200的0-100km/h加速成绩为7.08秒,XE的0-100km/h加速成绩为7.15秒,成绩极为相近,但由于测试场地的不同,这个成绩仅供参考。

作为运动车型最重要的底盘部分,从数据上看XE要比C 200厚道一些,前悬架C 200为多连杆结构,XE为双叉臂结构,后悬架虽然都为多连杆结构,但XE的下摆臂为铝合金材质,更加轻量化和耐用。

● 动态感受:

在这也借着底盘这事,简要说说两车的驾驶感受;首先在拿到C 200测试车之前,并没有对它抱多大的希望,毕竟奔驰C级一直以舒适稳健著称,就算是运动版车型,在我印象中和普通版本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但真正驾驶体验之后,却与我之前的想法截然不同,相比于长轴版本,这台C 200短轴的底盘更加的硬朗,电动助力也变得紧实了不少,再加上四驱结构,开起来确实多了几分运动的味道;而对于XE来说,我是抱着很大的希望去试驾体验的,毕竟铝制车身和后驱结构都是为了更加运动而设计的,在实际体验中,它灵活的操控和强有力的悬架支撑确实不枉捷豹对于它运动中型车的定位。(注:本文以静态对比为主,动态感受仅供参考,具体表现还请参照两车的评测文章。)

● 总结:

其实对于这两款车,在静态部分确实很难分出胜负,外观颜值都很高,一个典雅一个犀利,很吸引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从内饰来看与外观风格也相近,挑不出哪个更胜一筹。配置方面更是打成了平手,互相“弥补”弱点,动力表现也几乎相同,俩人斗得难解难分。不过既然是对比,肯定还是存在不同的地方,C 200的优势在于它采用了四驱结构,雨雪天气行驶更加稳健,乘坐舒适感要强于XE,长时间驾驶没有出现明显的疲劳感。还有一点就是它的保有量比较大,保值率也相对较高。XE的优势在于它采用了铝制车身,轻量化的设计有助于操控感的提升,后驱结构的“乐趣”更丰富一点,但湿滑路面它不太擅长。外观也相对新颖,行驶在路上回头率要明显高于C 200,也可以理解为B格更高。

最后再说说两车的售价吧,C 200官方指导价39.98万元,XE官方指导价39.80万元,相差1800元,舒适和便利配置比较齐全,只是科技配置稍显不足。不过由于这两车售价都将近40万,并且优惠幅度也不是很大,追求运动车型的成本还是不小的,更适合那些要享受驾驶乐趣,对外观要求较高并且不差钱的消费者进行选择。或者你厌倦了加长加长再加长,喜欢原汁原味,那么选它们吧!(文/图/摄 汽车之家 曹昊旻)

● 相关链接:

古典猛男 抢先测试2020款奔驰GLC300L 内外都很奔驰

作为奔驰SUV产品序列的“走量冠军”,对于奔驰而言,GLC车系的中期改款必须谨慎而行。然而实情是?奔驰换掉了老款的2.0T引擎,换掉了老款的COMMAND系统,换掉了老款的……

看来这次中期改款的GLC L车型诚意十足,实际试车反馈如何?请看下文分解。

本次评测车型

本次评测的车型为2020款奔驰GLC 300L 4MATIC AMG Line,官方售价为58.78万元,为中期改款GLC L车型的顶配,直接竞争对手为宝马X3 30i xDrive、奥迪Q5L的45TFSI quattro车型等。 试驾体验

拉开厚实的驾驶位车门,踩上铝合金登车踏板,坐进中期改款GLC L车型的驾驶座,小编能感觉到该车的人体工学设计不错,整个上车动作一气呵成,对身材娇小的驾驶员较为友好。同时,该车无论前向亦或是侧向的视野均相当不错,给人敞亮的感觉,无形中拉近了与驾驶者的心理距离。

动力方面,得益于最新款M264 2.0T引擎的搭载,中期改款GLC L有着不错的怠速NVH表现,坐在车内很难感觉到引擎的运作,符合大家对一辆奔驰SUV的期待。而中期改款GLC L因采用了9AT变速箱,在默认2挡+怠速行驶下的车速也非常好控制,在重度塞车的路段中依旧表现得体面。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期改款GLC L车型的油门踏板很“奔驰”,就是前1/3行程极为慵懒,但踩过1/3行程后却会迎来一个动力的小爆发,整套动力总成就像从冬眠中突然醒过来的猛兽似的,“打鸡血”般的动力输出能把不熟悉它的驾驶员吓一跳。喜欢在市区加塞的朋友们,这辆车还是不太适合你们。

在怠速-60km/h的加速表现上,中期改款GLC L车型表现十分强劲,这台2.0T引擎在1200rpm-4000rpm内所爆发的370N·m扭力,配上延迟升档的9AT变速箱,大脚油门时能给乘员们“背上来一脚”,而快松油门时也有几率造成拉扯感。总而言之,中期改款GLC L车型的动力输出并不适合“大开大合”,需要驾驶员更细腻地去对待。

而在60km/h巡航-全油门Kicked down至120km/h的工况下,中期改款GLC L的表现尚可:这台M264引擎有着浑厚的中后段扭力输出,在高转速、高负载下的运转质感亦十分“厚实”,没有四缸引擎常见的“声嘶力竭”感,有着充沛的动力储备;同时,9AT变速箱的降档虽存在迟疑,但“回过神”后能一次从7挡连降到2挡,从而为中期改款GLC L带来的同级别车型中最佳的推背感。

而在佛系驾驶时,中期改款GLC L的9AT变速箱,无论是升档还是降档都偏慵懒,同时引擎转速偏高,对于转速的控制显然偏向于“牺牲燃油经济性来换取动力”,在巡航时才会掉回2000rpm以下。

但令人疑惑的是,哪怕在100km/h高速巡航下,这台9AT变速箱还是不怎么愿意升上9挡(实测可以在90km/h挂上第9挡),哪怕升上了,也很快因为驾驶员细微的提速需求而立马退至8挡,令这“第9挡”略显鸡肋。

总而言之,中期改款GLC L的动力总成延续了奔驰一贯的调教手法,在绝大部分时间上的平顺性上已经令人满意,动力的爆发能给人小惊喜,但油耗的表现差强人意了些。几天的综合路况驾驶下来,该车百公里平均油耗在9-10L左右,在同级别车型中没有任何优势。

在行驶舒适性的表现上,中期改款GLC L在铺装路面的表现上相当的不错,较长的轴距+柔韧的悬挂能较好地维持车辆的水平,高速巡航时能做到大船似的小幅上下浮动,对后排乘客的睡眠特别友好。

但遇到坑洼路面时,中期改款GLC L与绝大多数奔驰车型一样,表现就没那么得体了:扁平比45的薄胎+20寸AMG轮圈构成的行走系统,“毫无保留”地向悬挂系统传来的不少的跳动;另一边,四根压缩高速压缩阻尼较小的避震器、行程较短的弹簧无法将冲击彻底吸收,容易造成避震打底+车架颤动的窘迫感。这意味着,中期改款GLC L,需要挑比较好的路况行驶了。

另一方面,中期改款GLC L有着左右仅两圈的方向盘行程,听起来很运动;但在同级别中不甚扎实的转向手感,以及从低速到高速力道不怎么变化的阻尼增益,令方向盘无论在多少车速下都易于扭动,特别是在高速巡航时有些缥缈过头了,需要驾驶员长时间用力把持好方向盘,长途巡航下来有些累人,在同级别中显得诚意不足。

在底盘的几何设定方面,中期改款GLC L显然未较旧款车型优化过:在行驶稳定性上依旧是旧款的水准,车辆的后桥有些“晃”,容易出现明显的左右/上下跳动,令人感觉整副底盘的贴地性不佳,在高速过弯时总是心里发虚。

而在高速变道时,中期改款GLC L不仅转弯时的指向较为模糊,亦容易出现明显的侧向重心转移,就像有一个前轮突然“沉下去”一般,与不甚灵活的的车尾的跟随性结合,给驾驶员的信心不足。这意味着,中期改款GLC L并不是一辆以高速奔袭见长的车型。

值得指出的是,中期改款GLC L的刹车踏板的安装位置不太合理,右脚在刹车/油门频繁切换时有些累;同时,者获的脚感也不太线性:在踏板初段行程(1/2以内)的脚感偏虚,轻踩很容易出现后段减速度不符合期待的情况。

例如,在60km/h-0速度的红绿灯工况时,需要驾驶员迅速而坚决地控制刹车踏板在1/2-3/4的行程内,才能获得足够的减速度。减速度不足以及ABS介入的情况。

一句话来说,中期改款GLC L就是一辆动力较强但不线性、操控具有明显“大车感”、温柔驾驶时舒适性极佳的豪华SUV车型,但在机械素质上相比同级别车型上没有任何优势,更适合佛系驾驶。

机械造诣解析

尽管中期改款GLC L车型并未装备时下流行的48V轻混系统,但得益于最新M264 2.0T引擎的搭载,190kW(258PS)的马力数据随时恭候驾驶员“差遣”。同时,得益于1800-4000rpm区间内爆发的370N·m扭力平台,能帮助中期改款后的GLC L实现同级最快的破百加速成绩!

作为一辆落地价超过60万元的豪华车型,95号燃油起步的设定自然是理所应当的;而前后多连杆悬架+4MATIC四驱系统,自然也作为全系标配出现。

在新一代的奔驰SUV序列中,镀铬假排气口+向下的双边共双出排气,仿佛成为了“标配”。尽管有说法说是受限于欧洲的法规而采用如此设计,但总令人感觉不太厚道。

各项测试数据

●百公里加速测试

在关闭ESP系统+憋转速至2500rpm进行弹射起步时,得益于4AMTIC四驱系统以及4条抓地力不错的255/45 R20普利司通DUELER H/P轮胎,中期改款GLC L并未出现任何的打滑迹象,便能顺畅向前加速。

在车身姿态的控制上,中期改款GLC L车型做得相当不错,整体的姿态较为体面。

值得一提的是,中期改款GLC L车型在1升2,2升3挡时的换挡冲击十分明显,换挡时整辆车有着明显的前冲趋势,说明变速箱PCU的调校思路还是相当激进的,与日常驾驶时的“慵懒”表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最终,中期改款GLC L车型取得了5.96s的最佳破百成绩,较官方的6.9s几乎快上了一秒,成为2.0T同级别车型的“直线王”,强悍的中后段加速能力甚至不虚一众钢炮!

●百公里制动测试

在百公里制动测试中,中期改款GLC L在前4活塞、后单活塞的刹车系统所提供的刹车力道下,出现了明显的“点头”现象,但好在未出现任何的晃动/滑移迹象,但后段有种“被重量推着滑”的感觉,给驾驶员的信心还是较为一般的。

小编猜测,中期改款GLC L可能是轮胎选配的问题才会导致刹车成绩稍微不理想,换上更高一级性能的轮胎,可能刹车的成绩会更好。

●车内噪音测试

在噪音测试上,中期改款GLC L的表现处于同级别的平均水平,甚至怠速时的静谧性在同级别中属于落后的水准,与体感的表现基本相符,但与“开挂”般的新一代GLE车型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外观设计回顾

AMG运动套件加身后的中期改款GLC L,精致感呼之欲出。豪放大气的前脸肌肉轮廓延伸至侧面腰线,而全新的多光束LED大型灯组也与“满天星”中网相得益彰,展现出SUV应有的精致感与肌肉感。

粗壮的中网水平饰条、下方的金属质感前唇,以及两侧肌肉感到位的雾灯区域,显然是拉风属性胜于实际功用的代表。我们也可以看出,奔驰希望此次中期改款的GLC L的设计语言,尽量向新一代的GLE车型靠拢,为整辆车营造了更多“雄状”的气质。

在咄咄逼人的家族式倒梯形中网内,260颗闪闪发亮的金属晶体,紧紧围绕着带ACC雷达的硕大奔驰LOGO,展现出一股非比寻常的霸气。相比“嬉皮笑脸”的老款GLC而言,小编认为这次的中期改款还是非常成功的。

作为此次中期改款的看点之一,几何多光束LED大灯组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整车的“点睛之笔”:藉由84颗LED灯珠组成的照明单元,实现了每秒100次自适应照射范围/亮度的调整,照射距离更远达650m。在2019年的“玩灯”之战中,德系三强已经走火入魔了。

尽管轴距较标轴版GLC(中期改款后不再提供)足足增加100mm,中期改款GLC L的侧面比例依旧协调,不经意间就能让人发出“这车竟然是加长版”的灵魂拷问。同时,那优雅与稳重兼得的窗线轮廓,以及在后尾门处逐渐平淡的腰线,还是能让人意识到这依旧是辆奶爸SUV。

流线型的精致后视镜、镀铬包裹的门把手、车门锁栓的小设计,看似毫不起眼,实际上都是中期改款GLC L车型的一亮点所在。大家不妨找找老款车型的照片,就能看出它们对精致感的提升有多么明显。

尺寸达255/45 R20的普利司通DUELER H/P轮胎,成为了中期改款GLC L顶配车型的可选配置;20寸的密条幅AMG轮圈,亦在铝合金登车踏板的衬托下令,相比老款车型的更加优雅、动人。

来到车尾,依旧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除了尾灯组灯腔设计上的变更外,只剩下保险杠下部设计的微调了。因此,你依旧能通过这个浑圆的车尾,在街上一眼认出这是辆奔驰GLC。

从老款车型的双横条式LED尾灯,到与新一代GLE类似的双圈形尾灯轮廓+内部鳞片式反光片,标志着奔驰新一代SUV尾灯组“外部圈圈+内部葡萄颗粒”的设计手法,已正式成型。

在下保险杠的设计上,造型类似于扩散器的塑料饰板,以及周围所包裹的镀铬饰条,已经是是中期改款GLC L相比老款车型最大的改动了。当然了,那两个耐人寻味的假排气口也是……

内饰设计回顾

中期改款GLC L的座舱,所有元素均是“熟悉的感觉,更精致的味道”:整个内饰的基调虽未在老款车型上作过多的修改,但此次中期改款新增的AMG三幅式方向盘、全液晶仪表盘、全新MUBX系统加持下的中控大屏/触摸板,将精致二字推向了极致。

这套奔驰风浓厚的内饰,在同级号称没一辆能打的。它的存在意义,更多是将同级别对手的内饰批判一番,然后让潜在车主“无法下车”罢了。

握感饱满的AMG方向盘采用了真皮包裹,并在3/9点分别布置了全液晶仪表盘/中控MBUX系统的操控按键,为驾驶员同时操作两块屏幕提供了便利。但值得指出的是,其中的多向选择键采用了触控的形式,反应不太灵敏,还非常容易造成误操作,学习成本略高。

在炮筒式造型的衬托下,中期改款GLC L那精细的12.3英寸全液晶仪表盘,对内饰科技感的提升立竿见影。它虽然没有在UI上追求花里胡哨的科技感,且无法全屏显示地图,但平心而论,该仪表无论在功能还是在UI的配色上都可圈可点,是小编最喜欢的同类产品,没有之一。

此外,在主动式车道保持和自适应ACC巡航功能均激活后,中期改款GLC L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辆L2级自动驾驶汽车,能实现短暂的“撒手不管”,甚至连标志性的“打转向灯,车辆自动转向”的功能都能实现。同时,这套系统的动作操作十分自然,在高速巡航时的可用度极高。尽管奔驰未着力宣传该车有着L几的自动驾驶能力,但实际的表现令人惊喜。

支持彩色显示的HUD系统,能将足够的行车呈现在驾驶员视野前;而全系标配的10.25英寸的MBUX中控大屏,支持对车辆的几乎所有功能进行设定。这块屏幕GLC L的亮点之一,无论是屏幕显示素质、UI精细程度、语音识别系统的智能程度上,都相较老款车型有着“鸟枪换炮”般的进化,一跃成为了同级别中的优势所在。

丰富多样的主题选项、车辆几乎所有功能的集成控制,以及完善的Carplay支持,都是MBUX系统带来的优势所在。但在小编看来,MBUX这套系统在层级逻辑、UI的简洁化上依旧有巨大的进步空间,现在的版本对数码产品不感兴趣的用户来说有些不太友好。

功能强大到支持国内几乎所有方言的语音交互系统,以及全新的“畅心醒神”车内大保健,是中期改款GLC L凸显用户关怀的一面。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奔驰对于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迎合。

另外,在内饰材质的选择上,中期改款GLC L的高配车型装备了精致的胡桃木饰板,它与内饰中的亮面金属及软塑料等材质相得益彰,基本保证了各位乘客的手及之处,都不会出现任何“摸起来掉价”的材料。毕竟对于内饰材料的搭配,奔驰还是有一手的。

前面已经提到过,中期改款GLC L所装备的MBUX系统在反应速度,以及易用程度相对老款COMMAND系统“开倒车”,而这块全新的触摸板,则是其中最大的问题。

首先,这块触摸板对人类手指尖的识别率/灵敏度似乎比较低,对带电USB线的识别率则是100%……这就造成实际驾驶时,驾驶员无法准确控制光标位移,很难在横竖排列的图标中,选中想要的项目;哪怕选中了,也可能因为点击被误识别成光标移动;而终于确认了所选的项目,系统时不时的卡顿也令人无力吐槽……

见微知著,用在中期改款GLC L的内饰上显得非常恰当。做到“拍出来漂亮,摸着也很棒”的品牌,奔驰绝对算一家。

所有中期改款GLC L车型,均可选装13喇叭的柏林之声音响,并支持从Carplay到蓝牙,再到USB的多种音源输入模式。在小编一路的收听下来,这套音响的低音质感、人声的甜美程度都是不错的,但声场表现不甚开阔,显得有些“闷”,同时解析力的表现亦不那么尽如人意。

值得一提的是,中期改款GLC L还装备了两段式全景天窗,且配备了电动遮阳帘+后排对应的控制按钮,为后排乘客自主决定光亮程度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后排座椅加热以及独立空调分区的引入,也凸显出后排乘员“车厢地位”的提升。

座椅舒适性&空间表现

在前排座椅的舒适度上,中期改款GLC L的表现尚可,不仅支持在MUBX大屏内对腰托及侧支撑进行调节,还支持同时开启通风及加热功能,甚至还具有2种手法按摩 / 3组座椅位置记忆,对家庭乘员的用车需求考虑得较为到位。

但值得指出的是,这套座椅虽对大腿、头部的支撑到位,但对肩部的承托不足;同时内部的填充物/表面的真皮亦偏硬,长途驾驶容易疲劳。

作为中期改款GLC L车名中“L”的重要组成部分,较标轴版车型加长达10cm的轴距(甚至配有老板键)、加长3cm的两侧坐垫长度、极为厚实的内部填充物,显然是家庭用户最为看重的一个部分。最终,它也没有令小编失望。

在长时间乘坐下来,后排那慷慨的离地高度/坐垫倾斜角,以及厚实而贴合身体的特性,很好地吸收了悬挂系统尚未过滤完全的大小振动,给人一种复古豪华车型的做派,不会有想下车歇歇的欲望。

不仅如此,中期改款GLC L的靠背支持角度可调,亦在内部采用了较软的填充物,能与可调节式头枕配合合,给予后排乘客不错的乘坐舒适性,非常适合家庭日常使用。

另外,中期改款GLC L之中的“L”,还体现在了这个迷之延长的中控扶手箱上,跟长轴距E级车型的做法相当类似。这个因此得来的储物凹槽,貌似实用性也差了些。

合适的尾门开启高度、不错的内部储物空间,令中期改款GLC L足以装下一个四口之家长途旅行的行李,但缺乏备胎的设定,显然会限制该车的活动范围。什么?储物空间还不够?支持4:2:4放倒的后排座椅可以帮到你。

文末语

眼前的这台GLC L,以诱人的金属漆面,随着阳光的照射和观赏角度的变化而流光溢彩,与“越看越耐看”的内外设计结合于一身,让中期改款GLC L怎么看都有大卖的潜质。

尽管它的机械素质在同级别中几乎占不到优势,尽管它实际售价也不低,尽管……但车头的“三叉星”光芒是那么的耀眼,它依旧是辆值得购买的豪华SUV。

“真香!”

(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 秦子钧)

Mangird系列的新调音味道,弦仕Tea Pro两圈六动铁HiFi耳机评测

经典系列再次更新

弦仕的Mangird系列更新了几个版本后,迎来了最新版本的Tea Pro,新的型号弃用了树脂材质腔体,改为了航空级铝合金材质打造腔体,单元异动更少,谐波失真更少,声音听感更加自然清晰,价格方面不是很贵,1988就能拿下。

Tea Pro的发声单元配置变化也挺大的,从单动圈+动铁的配置改为了双动圈+动铁单元的配置,并使用了四分频、平衡等压滤波装置等声学技术。

Tea Pro低频的密度、氛围、爆发感比老款强了不少,更适合听流行人声、快节奏风格的歌曲。

Tea Pro的动铁单元全部采用了进口的楼氏动铁单元,不到2K的售价是舍得用料的,很有性价比。

Tea Pro的动圈振膜材质选用了生物振膜,刚性大,声音失真低,耳机整体阻抗是13Ω,灵敏度为104dB,直推声音就不错了,但要发挥Tea Pro的上限潜力,建议启动前端的增益模式驱动,毕竟它拥有双圈和灵敏度不高的属性。

Tea Pro的线材采用了196芯高纯铜镀银的线基,使用了4股双色手工编织而成,支持3.5mm/4.4mm可更换插头。

聊聊声音

Tea Pro在工程机立项后进行了几次改版,最终版本的声音是高解析、大气、人声清晰、女声甜润、低频澎湃的听感。

多单元的配置,可以用Tea Pro听到很多声音细节,但不会给你带去刺激不耐听的听感,调音上做了去锐化的处理,让声音听起来更舒适耐听,是熊喵很喜欢的一种调音风格。

先听首薛凯琪的《苏州河》

薛凯琪甜美的嗓音被Tea Pro解析的不错,唇齿音气息自然顺滑,不会有齿音过多的听感,尾音有一丝甜润的染色,听着很舒服,有那么一点上瘾的「女毒」听感。

她的声音听起来是清晰凝实的,不会有毛躁的听感,声线密度不会薄,口型不会太小,人声定位微靠前,听感悦耳。

薛凯琪演唱《苏州河》这首歌用Tea Pro听起来情感表达有穿透力,很有感情,还能品味到她甜美润泽的嗓音特色,不是直白无味的人声听感,但你要去追求人声偏薄,气息细节非常多,或是特别厚暖的听感,Tea Pro就不适合你了。

听B.A.D的《无所谓》时,男声听起来会偏年轻一点,不会给你太沧桑的听感,密度没有给很厚实,不是厚暖沧桑的男声听感,这样的调音风格让男声听起来更顺耳,弱化了一些听觉上的不适,使男声听感更顺滑细腻。

当歌手唱到过不完冬天,无所谓的时候,你能听到饱满又深情的男声结像,情感的爆发力让你听的陶醉其中。

人声调音依然是弦仕家的强项,男女声的听感都是迎合现在年轻人的听感喜好,没有走老旧派的人声调音风格,人声听起来不会特别厚重和特别暖,音染也不会特别重。

接着听熊喵最爱的爵士乐,Beegie Adair版本的《As Time Goes By》,一首经典的曲子。

Tea Pro音场是横纵均衡的听感,横向和纵向的比例控制的不错,这首曲子会带来立体感有层次的声音,还不会感觉到音场的宽度不够,给你一种环绕立体声的听感,声音的空间感营造的很到位。

Tea Pro没有走各声部拉的很开,彼此间隔距离很远的调音风格,它更注重声音的能量感和氛围的营造,各声部的结像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不至于太拥挤,由于各声部的结像位置没有拉的很开,声体的密度没有被削弱,是饱满凝实的,泛音的信息量也不会降低,声音听起来更有氛围和能量感。

这样的调音风格听爵士乐非常耐听,声体结像没有冰冷刺薄的听感,乐器听起来更温润和有感情。

这首曲子中的钢琴声粒饱满宽松,能听到一些下潜深度,不至于解析不太好,导致声音缺乏细节。

鼓手敲击吊镲的声音有力道,声体清脆明亮,尾音下潜消散时的声粒很丰满,听起来有层次感,不同的乐器声音能听到一些细节,但不属于解析信息量特别多的风格,一切点到为止,更侧重氛围感的营造,爵士乐听感很耐听。

接着听首流行音乐,The Weeknd的《Starboy》

这首歌的鼓声节奏响应很快,Tea Pro能让你听到干净利落的鼓声回弹打击感,鼓形量感饱满,凝形结实不松散,鼓声听起来能量充沛,打击质感表现不错,还深沉,双圈的配置不是开玩笑的,鼓声听感很到位。

听何训田的《尘鼓》时,能感受到鼓棒敲击鼓面的力度,有一定爆发力,鼓膜震动瞬时反应很快,鼓手的连续击打听起来很有节奏感,鼓膜震动产生的泛音信息量丰满,氛围感营造还算不错,不算太浓厚,细节是有控制的。

这首歌鼓声的下潜听起来很深沉,有落地感,体现出了纵向音场立体感十足的优势。

曲子进入到后半段,不同的鼓器声音响起,声音能听出分离层次,不会彼此靠的太近导致太糊,整体听感宽松大气,如果鼓声的清晰度再上升一个档次,那就更棒了。

最后听首古典音乐,经常听的《魔笛序曲》

熊喵个人觉得Tea Pro更适合听流行人声、小编制、爵士、摇滚、电音、R&B、H&P之类的歌曲,听古典音乐的话不会给你超高解析的声音风格,乐器一多的话,微弱音的解析上会给你略微有一丝糊的听感,胜在听《魔笛序曲》的时候动态变化幅度很大,提琴声温暖宽松,久听不累,曲子到了高潮部分会给你大气澎湃的听感,也算是另一种味道。

值得入手

如果你在观望弦仕这个品牌,正在纠结入手他家哪款好,熊喵建议你先从Tea Pro开始,它在原线的基础上适合听流行人声、小编制、爵士、摇滚、电音、R&B、H&P等风格的歌曲,更换解析和分离更好一点的线材后,它的声音又会变成偏向于素质流的听感,但人声依然有韵味,能让两种听音观的烧友都能完全接受Tea Pro,适配性还是可以的。

高端门窗

系统门窗品牌

断桥铝合金门窗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