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0多米高的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看出去,最美的景是什么?
是凌晨4点奔腾的长江,是漆黑夜空下的繁星闪烁,是鳞次栉比的楼宇屋脊线,是远方紫金山深绿的轮廓……
从一片荒地到高楼叠嶂,从飞沙走石到草木葳蕤,城市安睡又苏醒,一群南京的建设者们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向世界撞击出了一块诗意栖息地。2014年 6月,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以极致的美感横空出世,人们唤之为“双子塔”。
双子塔,两座塔楼相伴相生,星光熠熠,一段高耸入云的江边对话从这里说起。
万众期待,南京迎来一标
南京外秦淮河以西,长江夹江以东,被称为“河西地区”。1000年前,受长江和秦淮河两条水系淤积演化,河西形成一块河漫滩地。厚重的地质纪年里,江水环抱,蔓草丛生。李白有诗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中分”说的正是这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蓝图。100年来,长江主河道北移,河漫滩逐渐被围垦开发。在南京建城史上,河西是第一个先高水平规划、后统一建设的城区。近年,CBD商务轴、行政文化体育轴、河西大街商业轴、滨江景观轴“两纵两横”四条轴线次第拉开,江滩上直上云霄的现代化高楼连绵起伏,商业、生活、办公向这里转移,街市喧哗。
2010年,河西迎来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距离2010年除夕还有2天,大雪漫天,城市还沉浸在一片寂静中。北京时间凌晨 4时26分,从温哥华国际奥委会第122届会议现场传来喜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宣布,中国南京成为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主办城市。
2011年4月,南京向全球著名的具有会议中心、高层酒店办公项目设计经验的公司发出了邀请:南京需要一座青奥地标。
消息一出,世界期待。最终,英国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Gensler建设设计事务所、Populous建筑设计事务所确定参加设计方案的竞赛。
一眼看中,美与功能的结合体
“塔楼高耸入云,时尚简洁,富于动感。”负责设计把关的河西管委会国资集团总工程师蔡国骏还记得,几乎所有的评审专家一眼看中英国建筑设计事务所扎哈? 哈迪德团队的神来之笔。
扎哈?哈迪德是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也是第一位女性获奖者。扎哈最初将这座建筑确定为集地标、工作、娱乐于一体,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地标建筑。创意来源于南京的云锦,修长、柔韧的云锦丝带从天而降,在长江之滨汇聚缠绕。不为人知的是,“南京眼”和双子塔创意一脉相承。当一根丝带从塔楼下来,跨江打个结再回来,就成了步行桥。
经过多轮的方案比选,思路从一栋楼扩展到双塔楼。最终的共识是,两栋塔楼隔空相望,更好地展现了青奥会对话的理念,也延伸为每一个平等的人的互相对话,南京和世界的对话。
双子塔到底长什么样?它由一座裙楼、两座塔楼组成,总建筑规模48万平方米,南塔楼建筑高度249.5米,共58层;北塔楼建筑高度314.5米,共68层。裙房为青奥会议中心,高27.5米。从外部看,双塔竖向空间和会议中心水平伸展形象的有机结合,创造出连续动感的飘逸姿态和雕塑感。从侧面看,它像一艘游艇,远观神似太空帆船。流线和曲面在扎哈手中,表现到了极致。
匠心之作,迎难而上创纪录
多层次的透视,无穷的消失点,倾斜的多角度,交错的水平面……传统建筑学上, 特立独行的双子塔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任务”。
双子塔承载了我国建筑史上诸多的“第一次”:第一个逆作法超高层,面积最大的单体GRC幕墙项目,第一次使用BIM设计模型……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双子塔斩获无数大奖:2016—2017年度鲁班奖、2017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内第一个摘得国际照明界AL大奖……
2012年4月23 日,双子塔打下第一根桩。建设中,开挖土方量达到60万立方米,用掉2.6万吨结构钢筋和4万吨钢结构,安装电梯、扶梯共计44部,体量是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体育场馆的2.5倍。外幕墙采用了 1.2万多块GRC板材,其中曲面板最大面积达35平方米,最重达2.1吨。
历时600天,2014年1月7日上午9时, 双子塔举行了隆重的封顶仪式。
1500余次技术协调论证会,每个专业项目图纸经过5至8轮修改……工作营里头脑风暴和面红耳赤无时不在。对于设计建造者而言,双子塔既是一段线条和水平面的交响曲,更是鬼斧神工的狂想曲,通过他们的苦干加巧干,对关键技术、关键节点和关键方案严加把控,汗水和智慧终于凝结成璀璨的地标。
中西合璧,一曲水文化的赞美诗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公元8世纪的一天清晨,诗人李白登上南京瓦官寺极目远眺,金陵美景尽收眼底,让人畅快斐然。
1300年后,当人们登上双子塔,目力所及是更加广阔的天地。夹江细长秀美,远处湍流的长江上帆影重重。江水环抱下,日出日落成为美丽的仪式。金色余晖印染在每一寸土地上,城市仿佛披上了一层纱,薄如蝉翼,剔透宁静。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是依水而生的城市,境内有滁河、秦淮河、水阳江、石臼湖、固城湖等大江、大河、大湖。南京傍水而居,水的故事不绝于耳:秦淮十里、进香河泛舟,刘禹锡笔下朱雀桥,朱元璋兴修东水关,闻名已久。
双子塔如何在一座山水城林延续水的故事?扎哈在大空间里表现流动感、现代感,建筑内部则是水墨环绕,黑白两色勾勒无边意境。
走进北塔,首先遇到的是一个狭长而高耸的空间。209块黑金色铝合金板以不同角度排列在正面高墙上,色彩深邃、喷薄而出,仿佛长江之水从天而降,取名为“大江潮起”,体现一种汹涌奔腾向上的气势。周围白色石膏墙体展现颇有韵律的水波,象征流淌不息的长江水。
“风生叠浪起,雾卷孤帆出”,隋朝诗人柳辩这样描写扬子江。在40楼中庭,南京艺术学院老师陆斌做了一组空中的“叠浪”。这是我国第一个用陶瓷做成的大型的公共艺术装置,一共16个形状,由1300多块骨瓷平铺而成,近200平方米,烧制于宜兴磁窑。在光影的效果下,“叠浪”的骨瓷弧面构成跌宕起伏效果,营造出一幅波光粼粼的江水画面,象征了南京古城墙的层叠变化,也是一种水文化的体现。
城市聚点,自带人世烟火气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地标是城市的缩影,更体现着城市的文化气质。一座城市怎么样,很大程度上看它的地标就能知道。
2014年南京青奥会期间,双子塔内的国际青年会议酒店接待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及各国运动员,并成功举办了国际青年文化论坛,获得了各国嘉宾代表的赞许。
后青奥时代,双子塔城市功能日益显现。2017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期间,酒店顺利接待了中国、美国、意大利、荷兰、塞尔维亚、巴西6支国家女子排球队。2017年5月19日,作为江苏发展大会的欢迎晚宴场地,国际青年会议酒店也向来自全世界的江苏乡亲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与风采。2018年起,国际青年会议酒店成为江苏省两会驻地酒店,顺利保障了千人住宿、用餐及会议的接待工作。
从元通地铁站走到双子塔,1.7公里,约3500步;北塔楼到南塔楼巡视一圈,约10000步;服务两场会议,约30000步;工作一天,约40000步……在这座年轻的地标里,年轻的工作人员用脚步丈量着自己与它共同成长的轨迹。
如今,青奥板块成为旅行者必来的“打卡地”,每天都能看到不少人在双子塔下拗造型,“南京眼”上漫步望江景。
双塔楼里,人来人往,或工作,或聚会。楼下广场上,人们三三两两,携妇将雏,自在溜达,然后被长江吸引,走上“南京眼”,看南京山水茫茫。生活是日常的,对话是时时刻刻的,双塔楼俯瞰这一切,渐渐融合于城市烟火中。一座建筑,唯有如此,才与大地真正打通了血脉,获得了生命,和这里的人民共同呼吸……
本文节选自《锦绣建邺——建设篇》中《双子星,高耸入云的江边对话——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双塔楼》一文。